謝其章
前幾期本刊有一組專題,說的是中國飲茶文化,我很有興趣。我沒有每天喝茶的習慣,連茶葉的存放常識也不具備。朋友來寒舍作客,以茶待客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可朋友說你這茶葉啥味???原來我把茶葉和花椒大料擱一塊了。以后這事就傳為笑談了。還有一位更講究喝茶的朋友,來我這不但自帶茶葉,連我的茶杯也說有異味,原來我把茶葉換了地方,茶杯卻仍舊和大料花椒共具一柜,這當然又成了一則笑談。下次再聚,朋友干脆送了我一套茶具。我不喝茶,但對老茶壺,尤其是紫砂壺卻極其有興趣,美其名曰“不藏壺者也說壺”。
最初是八幾年,琉璃廠一個古玩鋪辦了個紫砂壺展銷,我看傻了,才知道喝茶的壺可以各式各樣,巧思妙想。印象最深的是一把平頂方壺,壺嘴安排在平頂的一角,壺把縮在壺身里,售價150元,制壺者是位徐姓工藝師(李英豪《茶壺珍藏》第39頁有把相似的壺“近代段泥小方壺,壺把部分和壺蓋皆設計新穎?!保?50元比我三個月的工資還多,買是買不起,隔著玻璃多看幾眼罷了。
再往后,試著買了幾把壺,看見落款是某某名家,天真地以為撿了大漏,自以為聰明的人本質都很蠢。有一回親眼目睹攤販拿著抹布蘸著鞋油使勁兒地擦著砂壺,紫砂,紫砂,紫色原來是擦出來的。
當年“難得壺涂”所買之壺全送了人,只留了一把壺。這把壺是120元錢買的,紅褐色,是把真壺,壺身刻有“瞻仰毛主席故居 韶山紀念”。
還有一件二十年前的小事可以在這里一說。上下班必路過解放軍報社,報社門口有報欄,除了《解放軍報》還有《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我每天晚上都要瀏覽一番,某晚忽然看見《文匯報》有篇介紹紫砂壺的文章,寫得很吸引人,還附有古砂壺拓片(我喜歡看拓片甚于看照片)。實在是喜歡,我把報欄的推拉玻璃推開,將這張報紙拿了出來,回家剪下這篇文章貼到剪報本里的??滓壹涸疲骸案`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
也是二十年前,常常去中國圖書進出口公司樣本室看看有什么可買的書刊。這一天人家快下班了,我邊往外走邊心有不甘(不想空手而歸),忽然瞄到柜臺最下一層,尋找了很久的《紫砂茶壺》就擺在那里,趕緊開票交款。此書作者為香港收藏家李英豪,李氏出版了幾十本關乎收藏的專著(后來內地某出版社買下李的所有版權),我買了十幾種(均為港出原版)。彼時物價飛漲,鈔票貶值,搶購成風,存款年利息最高達18%。李英豪見風使舵,鼓吹“收藏保值論”。有一時期他的書名均冠以“保值”二字,譬如《保值珍郵》《保值字畫》《保值鼻煙壺》《保值田黃與印石》《保值老爺表》《保值白玉》《保值硬幣》一大堆。二十年后再來評估李氏的保值觀點,全部讓他說中了。
有關紫砂的圖書,現在是出濫了,非精挑細選不可,而民國時期談紫砂的文章,我手里保存著一份,好像可算作“孤本”了。民國三十年南京《國藝》雜志所載《紫泥雪影》(作者“后紫霞翁”)“后紫霞翁”不詳何人。他說砂壺藏家“近代收藏家,有張燕昌、吳槎客、朱笠亭、何道州、張叔未、吳清卿、經亨沐、丁鶴廬、張谷雛、李鳳坡、蔡哲夫、區(qū)夢良、唐天如、何覺夫、宣古愚、及日本奧籣田、川天剛、漁隱田諸人。”這份名單是個線索,提供了追尋近代砂壺收藏史的細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