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澤文++王引萍
摘 要:《三國演義》中有不少關于夢境的描寫,這些敘夢情節(jié)不僅是小說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將探析其中的敘夢情節(jié)在推動小說情節(jié)、暗示命運、連綴文本、渲染氛圍和設置懸念等方面的文本功能。
關鍵詞:《三國演義》 敘夢情節(jié) 文本功能
敘夢情節(jié)不僅是小說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作為一種藝術手法在文本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藝術作用,《三國演義》中的夢境描寫就具有獨特的文本功能。著超在論小說寫夢的問題上曾高度評價:“中國小說,無一書不說夢,《三國志》、《水滸》夢在夾理,此上乘者也?!盵1]《三國演義》中有不少關于夢境的描寫,雖有學者做過詳細統(tǒng)計,但因所持標準不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文根據是否由睡眠做夢作為標準進行夢境統(tǒng)計,認為其中共描寫了25個夢境。這些有關夢境描寫的情節(jié)在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人物或國家命運、連綴文本、渲染神秘氣氛、設置故事懸念等方面發(fā)揮著其獨特的文本功用,值得我們深入地思考和探析。
一、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
在古代小說中,描寫夢境不僅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且也是構成情節(jié)內容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甚至具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藝術功能。夢境的敘述成為情節(jié)發(fā)展的催化劑,每一處夢筆的設置都巧妙地引出下一情節(jié),一方面干擾和阻斷讀者的閱讀思路,使情節(jié)跌宕起伏,同時也讓情節(jié)的發(fā)展與文本的謀篇布局相一致。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敘夢情節(jié)就很好地發(fā)揮了上述功能。如在小說第十五回中,劉繇和孫策在神亭嶺僵持對戰(zhàn),作者敘寫孫策被光武帝召見之夢,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當時雙方的戰(zhàn)斗處在僵持狀態(tài),小說既要讓情節(jié)向后發(fā)展又不能不寫戰(zhàn)場,于是作者就借用孫策此夢,讓他夢醒后去光武廟祭拜光武帝,同時設計其在回營之前去探看劉寨。劉軍探子探得消息后,稟報軍情,太史慈不候將令,披掛上馬迎敵,于是就有了“太史慈酣斗小霸王”這一情節(jié),也才有了后來孫策收服太史慈。此處穿插的夢筆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作者巧妙地通過孫策之夢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從僵持對戰(zhàn)過渡到收服太史慈,使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耐人尋味。又如第八十五回中,劉備因伐東吳戰(zhàn)敗,退居白帝城,在永樂宮染病不起,日漸沉重,作者接著設計劉備夢中與關羽、張飛鬼魂相見之情節(jié),正是為了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劉備的夢中,關羽說道:“臣等非人,乃鬼也,哥哥與兄弟聚合不遠矣?!保ǖ?5回)劉備驚覺后,便感嘆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因此派人往成都請諸葛亮、李嚴等人趕赴永安宮聽受遺命。劉備此夢成為他托孤的催化劑,使其由染病不起發(fā)展到白帝托孤。上述夢筆的設置都起到了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也使讀者獲得了很好的審美享受。
二、暗示人物或國家的命運
《三國演義》中有些敘夢情節(jié)具有很強的暗示性,作者通過夢境的描寫來暗示人物或國家的命運,具有預言的作用,夢中人物的生死、國家的興亡都一一應驗,不僅對后續(xù)情節(jié)做好了鋪墊,也讓讀者不禁感嘆夢示吉兇,夢示興亡。其敘夢情節(jié)中一部分是暗示人物的命運,另一部分則是預示國家的前途。
《三國演義》中許多人物做的夢都預示著個人的生死禍福,此類敘夢情節(jié)便具有暗示人物命運的功能。如在第七十三回中關羽夢見有一黑豬咬其足,不久,關羽便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最后被東吳殺害,此夢正好暗示了關羽將要被殺害的命運。作者有意設計此夢,為關羽日后的亡身埋下了伏筆,使情節(jié)前后呼應。再如第一百零四回中,魏延夢見頭上長角,行軍司馬趙直先是安慰魏延,后向費祎說出了真實的判斷:“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頭上有刀,其兇甚矣?!保ǖ?04回)果然沒過多久,魏延謀反,最后被馬岱所殺,行軍司馬趙直的夢占最終應驗。此處的夢筆正是為魏延日后被殺的命運進行暗示。此外,鐘會夢見被數千條蛇咬暗示其將亡身,鄧艾夢見腳下迸出一泉暗示將死于蜀地等,都體現了敘夢情節(jié)在暗示人物命運方面的文本功能。
《三國演義》中敘夢情節(jié)除了暗示個人生死禍福之外,還有些情節(jié)預示著國家的命運和前途。國家的興亡、政權的更迭在夢境中埋下了伏筆,如在一百零五回中敘寫的劉禪夢見成都錦屏山崩倒,形象地暗示了蜀國日后滅亡的命運。劉禪作此夢時,諸葛亮剛好去世,諸葛亮的辭世對蜀國來說是一次致命的打擊,可以說這時蜀國氣數將盡,沒過多久,魏將鄧艾攻破蜀國,后主劉禪投降,蜀國滅亡。一處夢筆便預示了蜀國的命運,恰到好處的夢境描寫凸顯了作者的匠心獨運。再如第七十八回,曹操的“三馬同槽”之夢暗示著曹氏政權最終將被司馬氏政權所取代。曹操曾兩次夢見“三馬同槽”,當他第一次夢見時,他懷疑馬騰父子可能對他產生威脅,后來馬騰死后,他又做了同樣的夢,賈詡為了安慰曹操說該夢為吉兆,而小說有意在后面寫道“后人有詩曰:‘三馬同朝事可疑,不知已種晉根基。曹瞞空有奸雄略,豈識朝中司馬師?!保ǖ?8回)為了點明曹操夢中的三馬應是司馬懿父子,從而進一步暗示日后曹氏政權將不保,最后被司馬氏政權取代的命運。作者用夢境描寫來暗示政權的更迭,不禁讓讀者感概江山興亡亦如夢一場。
三、連綴文本
所謂連綴文本即用夢境來貫通和過渡情節(jié)的發(fā)展,串聯(lián)整個文本,使文本得以整合。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夢兆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影響很深,作家也常常利用這一社會心理,巧妙地運用敘夢情節(jié)來連綴文本,使之成為情節(jié)與情節(jié)之間相互關聯(lián)和推移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夢境描寫常常出現在故事情節(jié)的轉折之處,當小說出現重大人事變化時,夢往往是發(fā)端。例如關羽、劉備、劉禪、鐘會的夢就勾連著蜀國逐漸走向衰亡的過程。關羽夢見黑豬咬其足是他日后被殺害的征兆,關羽的死,其實是蜀國由盛轉衰的開始。隨后,劉備因關羽被東吳殺害而要為關羽報仇,于是親率大軍七十萬攻打東吳,結果慘遭失敗,接著劉備也在關羽和張飛的鬼魂托夢之后抱病身亡,劉備的死對蜀國來說又是一次巨大的打擊。接下來的夢筆是劉禪夢見成都錦屏山崩倒,錦屏山就好比是支撐著蜀漢社稷的諸葛亮,此夢便預示著諸葛亮的去世,同時也象征著蜀國的氣數將盡。到了諸葛亮的鬼魂托夢給鐘會,囑咐他入蜀后不要妄殺生靈時,則暗示著蜀國將徹底敗亡。從以上夢筆可以看出,作者把這些夢境組成了一串脈絡,構成了一個體系,把夢境作為情節(jié)的發(fā)端,夢又預示情節(jié)的發(fā)展,夢與夢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夢與夢的串聯(lián)貫通著情節(jié),連綴著文本。再如第六十一回中曹操夢見三日爭輝,曹操起兵四十萬與江東孫權在濡須口對峙,一場近百萬人的生死之戰(zhàn)一觸即發(fā),這時曹操正處在進無勝算、退無借口之際,在這種情勢下他夢見“大江中推出一輪紅日,光華射目,仰望天上,又有兩輪太陽對照,忽見江山那輪紅日,直飛起來,墜于寨前山中,其聲如雷”(第61回),曹操夢醒后引五十余騎,徑奔出寨,去尋夢中之地,忽遇孫權,雙方交戰(zhàn),曹軍不敵,眾將救回曹操。操回營自思:“孫權非等閑人物,紅日之應,久后必為帝王?!保ǖ?1回)曹操在權衡后,不戰(zhàn)而退,一場大戰(zhàn)得以避免。此夢使小說的情節(jié)發(fā)生了重大的逆轉,使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局勢過渡到曹操退兵,雙方休戰(zhàn),同時也為日后三足鼎立埋下伏筆,此后的故事情節(jié)便按照三足鼎立的線索鋪演,因此,曹操此夢起到了連綴文本的作用。
四、渲染神秘氛圍
渲染神秘氛圍即通過夢境描寫渲染和烘托氣氛,為小說增添一層神秘色彩,將原有的氣氛進一步推向高峰?!度龂萘x》中敘夢情節(jié)渲染神秘氛圍的功能主要體現在鬼神托夢這一類型中?!八^托夢是指將情意寄托在夢中,亦即依托于夢來通情達意,滿足某種愿望?!盵2]
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緊要處穿插神靈或鬼魂托夢,不僅使故事內容充滿神秘色彩,而且讓讀者被神秘的氣氛所籠罩,并從中獲得審美享受。如第十五回孫策在神亭嶺與劉繇對戰(zhàn)之際,夢見被光武帝召見和第七十七回關羽死后托夢給劉備這兩處敘夢情節(jié),作者借鬼神托夢有意營造出一種濃厚的神秘氣氛。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夢兆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影響很深,因而讀者在讀到此處時,不僅被這種神秘的氛圍所牽引,而且對此充滿神秘感的夢境產生閱讀期待。再如曹操夢見自己被梨樹之神劍殺,當時的背景是關羽被東吳殺害后,東吳為嫁禍給曹操,就派人把關羽的首級獻與曹操。曹操因為敬重關羽,于是厚葬關羽,奇怪的是自從厚葬關羽以后,曹操每夜合眼便見關羽,甚是驚恐,于是懷疑舊殿多妖孽,欲建新殿居住,為了建筑新殿便找到了躍龍祠旁的一株大梨樹作為新殿之梁,但令人驚奇的是梨樹居然鋸解不開,斧砍不入,曹操不信,親自拔劍砍樹,結果被血濺滿身,樹居然有血,曹操大驚,擲劍回宮。讀者讀到此,一定還沉浸在這種神秘奇特的氣氛中。哪知接下來更為奇特的事情發(fā)生了,曹操回宮后的當天夜里夢見被梨樹之神劍殺,而且醒來后頭痛難忍,遍求良醫(yī),不能治愈。這一敘夢情節(jié)將神秘氣氛推向了高峰,讀者也不禁被這一神秘的夢境所吸引或對之感慨不已。
五、設置故事懸念
所謂設置懸念,主要是利用人們對人物命運和故事發(fā)展的期待心理,從中設置懸而未決的矛盾現象,讓讀者在懸念的發(fā)生至解除過程中產生揣測、期待等復雜的心理感受,以便吸引和集中讀者的注意力與閱讀興趣。
《三國演義》中的有些敘夢情節(jié)通過設置懸念,不僅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濃厚的興趣,還起到了引發(fā)讀者思考的作用,將讀者在不知不覺間牽引到后面的故事中。鄧艾取西蜀時做的夢就讓小說懸念迭起。在小說第一百一十回,鄧艾行軍前做一夢:“夢見登高山,望漢中忽于腳下迸出一泉,水勢上涌?!保ǖ?16回)護衛(wèi)爰邵占夢后指出:“將軍此行,必然克蜀;但可惜蹇滯不能還?!保ǖ?16回)讀者讀到此處一般都會擔心鄧艾的命運,急于了解爰邵預料的結局會不會應驗。這里設置的懸念起到了吸引讀者繼續(xù)閱讀的效果,在引發(fā)讀者猜測和聯(lián)想的同時把讀者引入到故事情境中。又如在第六十三回中,劉備夢見有一神人手執(zhí)鐵棒擊打其右臂,這一處夢筆也起到了設置懸念的作用。當時在荊州的諸葛亮夜觀天象得知主將帥多兇少吉,特遣馬良送信給劉備諫阻其進攻雒城。龐統(tǒng)卻誤認為孔明怕他奪取西川取得戰(zhàn)功而故意寫信相阻。于是堅持與劉備進兵取雒城,行軍前夜劉備夢見神人手執(zhí)鐵棒擊打其右臂,因此有所遲疑。龐統(tǒng)勸劉備不要因此夢而遲疑,于是劉備按原計劃與龐統(tǒng)分兵去取雒城。讀者讀到這里便會對龐統(tǒng)的命運產生或猜測或擔憂的心理,這正是作者設置懸念的目的,一步一步地把讀者引入到后面的故事情節(jié)中,當讀者讀到從小路取雒城的龐統(tǒng)不幸死于落鳳坡時,便意識到劉備之夢正是他失去龐統(tǒng)這一右臂的征兆,心中不禁要為龐統(tǒng)的英年早逝扼腕嘆息,更為作者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所折服。
結語
《三國演義》中的敘夢情節(jié)可以說是作者精心獨特的設計,它不僅是作為一種故事情節(jié),更是一種藝術手段,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人物或國家的命運、連綴文本、渲染氛圍和設置懸念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文本功能。作品以夢示吉兇,以夢說興亡?!叭种顡猿蓧?。先主、孫權、曹操,皆夢中之人;西蜀、東吳、北魏,盡夢中之境。誰是誰非,誰強誰弱,盡夢中之事。讀《三國》者,讀此回述夢之文,凡三國以前、三國以后,總當作如是觀?!盵3]因此,通過對《三國演義》中敘夢情節(jié)的探析可以使人們更好地感受小說精彩奇妙的藝術魅力。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方民族大學2014年校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訓練計劃項目“《三國演義》中涉夢情節(jié)探研”[YJCX-WSXY-006]成果)
注釋:
[1]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冊),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0年版,第140頁。
[2]傅正谷:《中國夢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150頁。
[3]陳曦忠,宋祥瑞,魯玉川輯校:《三國演義會評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2頁。
參考文獻:
[1]羅貫中.三國演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羅貫中.毛宗崗評《三國演義》[M].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朱一玄編.明清小說資料選編(上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4]陳曉蕓.《三國演義》與”夢”[J].明清小說研究,1992,(02).
[5]宦書亮.《三國演義》涉夢情節(jié)的文化學心理學闡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7,(05).
(聶澤文,王引萍 寧夏銀川 北方民族大學文史學院 75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