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兆維
異化和歸化可以視為直譯和意譯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譯和意譯。直譯和意譯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語言層面處理形式和意義,而異化和歸化則突破了語言因素的局限,將視野擴展到語言、文化和美學等因素上。
英漢翻譯異化歸化
異化和歸化是美國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提出來的。直譯和意譯所關注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在語言層面處理形式和意義,而異化和歸化則突破了語言因素的局限,將視野擴展到語言、文化和美學等因素。直譯和意譯主要是局限于語言層面的價值取向,異化和歸化則是立足于文化大語境下的價值取向。歸化是指在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它應盡可能地使源語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語文化讀者的世界,從而達到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對等”。異化是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guī)的翻譯。它主張在譯文中保留源語文化,豐富目的語文化和目的語的語言表達方式。
一、歸化翻譯法
采用歸化方法就是盡可能不去打擾讀者,而讓作者向讀者靠攏。歸化翻譯法的目的在于向讀者傳遞原作的基本精神和語義內(nèi)容,不在于語言形式或個別細節(jié)的一一再現(xiàn)。它的優(yōu)點在于其流利通順的語言易為讀者所接受,譯文不會對讀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礙,其缺點則是譯作往往僅停留在內(nèi)容、情節(jié)或主要精神意旨方面,而無法進入沉淀在語言內(nèi)核的文化本質(zhì)深處。
有時譯者在譯語中無法再現(xiàn)源語形象,完全拋棄源語形象又太可惜,這時一種較好的辦法是:用譯語讀者所熟悉的形象來代表源語形象,用譯語讀者要遵從的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這種形象替換的歸化法的優(yōu)點在于它可以使譯文達到與原文相同或相近的表達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因不能再現(xiàn)源語想象而造成的損失。
直譯就是譯文既與原文內(nèi)容一致,又與原文形式相同的翻譯方法。直譯可以對號入座,字字翻譯,但很多時候必須在句子某些成分上作些調(diào)整或變動,才能使翻譯出的“成品”成為既“忠實”又“流暢”的“再創(chuàng)作作品”。意譯就是譯文與原文內(nèi)容保持一致,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意譯包括用詞的選擇、句子的重新調(diào)整、隱含意思的恰當表達等。
二、異化翻譯法
讀者對語言總是心存期待的,希望能在譯文中欣賞到新穎生動的語言,膩煩陳詞濫調(diào),不甘平淡無味,較好的異化翻譯從某種意義上能夠滿足讀者這種對新鮮、刺激文字的期待,有利于吸收外語中的新元素,它們一旦被社會接受,即約定俗成,即加入到傳統(tǒng)語言文化中成為新的成員,其結(jié)果必然豐富表達方式,促進語言的接近和交流,增強語言的生命力,使得讀者能夠不出國門就從譯者的譯本中領略到異國風情,欣賞到異國文化特色。因此,異化翻譯法現(xiàn)如今正被愈來愈多的讀者視為主要的翻譯方法。
異化譯法絕不是“一對一”的死譯,而這句譯文恰恰陷入了“字字對譯”的死胡同。特別是把mingle直譯為“混合”,讓讀者感到困惑,因為誰也搞不清楚這幾個人的眼淚是如何“混合”的。其實,說誰與誰mingletheirtears,只不過是“一起哭”的意思,并非真指眼淚“混合”在一起。因此,相比之下,張谷若的譯文較為妥當:結(jié)果是,一會兒米考伯先生也受不住了,和她和我,眼淚對流了起來。
三、歸化法的應用及其原因
鴉片戰(zhàn)爭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國。林紓在翻譯小仲馬的《巴黎茶花女遺事》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他又翻譯了不下180種西方文學著作。他的翻譯大都采用文言文。運用歸化的翻譯方法,雖大有讀者,卻也出了不少笑話。如他把莎士比亞的戲劇譯成記敘古文。胡適斥責他為“莎士比亞的大罪人”。五四運動之后,隨著魯迅“寧信而不順”翻譯主張的提出,似乎有些異化譯法興起之勢。但毋庸諱言,它也帶來了“硬譯”的負作用。這導致了三四十年代朱生豪、傅東華等翻譯家對歸化法的重新提倡。
新中國成立后,幾位極有影響力的作家、翻譯家如茅盾、錢鐘書等人著重強調(diào)“藝術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翻譯所求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觀點的引領之下,文學翻譯多強調(diào)“化境”式的寫作和創(chuàng)作,自然是歸化法倍受青睞了。
然而在這百十年間為何歸化法如此盛行呢?我們不妨試做分析:歸化是譯者向目的語讀者靠攏的方法。
四、把握異化與歸化的“度”
翻譯作品既不可過于“崇洋媚外”,一味以異化翻譯為主,也不可“夜郎自大”,給洋人統(tǒng)統(tǒng)穿上“長袍馬褂”。無論是異化還是歸化翻譯法都不是萬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從一而終使用一種翻譯方法,就會走上極端。
譯者在運用異化翻譯法的時候,不能超越譯語語言文化的規(guī)范限度,也不能超過讀者的認知能力。
歸化手法的采用固然能解決異化翻譯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使譯文達到連貫易懂,語句通順,表達地道的境界,但實踐中不注意適度,就會出現(xiàn)“歸化過頭”,“添油加醋”或“偷工減料”“偷梁換柱”的現(xiàn)象。
五、異化與歸化的辯證統(tǒng)一
翻譯是一個充滿無奈的過程,“異化”和“歸化”是處于一種矛盾對立,辯證統(tǒng)一的狀態(tài),顧此失彼、厚此薄彼的做法都不能圓滿地完成翻譯任務,正如魯迅所說,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力求其易解和保存原作的豐姿,異化歸化做到并用互補,在實際翻譯中全面權衡,多方考慮,才會使譯文有較高的水平,實現(xiàn)真正文化交流的目的。
歸化譯法雖然完整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涵,也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又使讀者一目了然,但卻使讀者失去了一次了解西方文化的大好機會,不符合“損失最低原理”。而異化譯法則形神兼顧,不僅非常完美地傳遞了原文的內(nèi)容、信息與文化,而且實現(xiàn)了翻譯傳播文化的光輝使命。
參考文獻:
[1]Venuti,Lawrence.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Lonkon/NewYork:Routledge,1995.
[2]孫致禮.新編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秦洪武.翻譯中的句法異化與歸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5):368-373.
[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