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彤
紅燒魚之所以能成為本幫菜中的“頭道工夫菜”,是因為它最早把“紅燒”這一傳統(tǒng)烹飪技法的境界定位在“自來芡”上。這一劃時代的烹飪審美理念,是本幫菜為中華美食文化所做出的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自來芡”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成菜毋需勾芡,完全靠這道菜的主料、輔料和佐料在適當?shù)幕鸷驐l件下,近乎“天然”地合成一種濃厚細膩、如膠似漆的黏稠鹵汁。上海人稱這種質(zhì)感為“像鍍了一層臘克(一種清漆的俗稱)”。
形成“自來芡”需要具備這樣三個條件: 其一,食材本身富含脂肪;其二, 調(diào)味品(主要是醬油、糖和水)必須一次放準;其三,火候把控必須恰到好處。
這三者既相輔相成,又缺一不可。
因為實際操作中,這三者是隨時變化的。食材本身的質(zhì)地是緊實還是松軟、醬油、糖、脂肪的融合在多大程度上剛好柔膩為一、火候控制如何把握文武變化,這些都不可能用所謂的“標準化” 來定量規(guī)范。
這就必須靠“工夫”(廚房經(jīng)驗) 來說話。不磨上個足夠的“工夫”,是不可能把“自來芡”做到位的。
所以,你得先從買菜那兒學(xué)起,什么時候你自己會給魚“選美”了,你才有資格上灶去燒。
魚因其吻部較一般淡水魚長,故而學(xué)名稱“長吻”。它是中國特有的名貴淡水魚,與鰣魚、河豚、刀魚并稱為“長江四鮮”。魚有多款地方名產(chǎn), 比如四川“川江江團”、貴州“赤水習(xí)魚”、湖北“宜昌峽口肥魚”、湖北“石首魚”、安徽“淮河回王魚”、江蘇“南通狼山白”、上?!皩毶紧~”等。
魚一般以春季所產(chǎn)為最佳,稱“春”,但秋季所產(chǎn)亦肥腴,有“菊花” 之說。魚夏冬季節(jié)一般在深水區(qū)生活, 農(nóng)歷四五月份沿長江洄游中攬食。而往往水流湍急處, 魚才會體健肉緊。這就是四川江團、湖北石首之所以被視為上等魚的原因。長江下游一帶,也只有南通狼山與寶山吳淞一帶的白中透粉的“白吉”才算好貨。
同是魚,宜于清蒸的,須選用1 千克左右的魚,太小者味薄、太大者質(zhì)老,而且宜用春;如果是紅燒,須肉質(zhì)緊實、體態(tài)肥腴,一般要用1.5 千克以上的“菊花秋”切塊紅燒。
由于食性、水質(zhì)、水溫和流速不同, 魚的質(zhì)地又分為“糯性”和“艮性” 兩大類,野生者基本上都是“糯性”的, 而養(yǎng)殖太快的“飼料魚”大多是“艮性” 的。所謂“糯性”者,皮厚肉緊、肥腴且結(jié)實,這樣才經(jīng)得起文武火的“考驗”; 而“艮性”者,皮薄肉松,虛胖而軟滑, 燒制時肉質(zhì)反而易失水而枯柴(如今市面上常見的美國引進的“斑點叉尾” 大多屬于“太容易喂肥”的這一類)。
所以說,買魚是要需要點學(xué)問的, 不跟著老師傅去,你都買不來一條合格的魚,接下去怎么燒呢?
接下去是“開生”(宰殺)了。
魚的“開生”不像一般的鯽魚、鳊魚那樣簡單的直接剖開魚腹宰殺,得先將魚拍暈,這和黑魚的殺法一樣, 廚房里稱為“活打”。否則,又滑又黏的魚你連抓都抓不牢,下刀必不穩(wěn), 不僅易傷手,而且刀口也不整齊。“活打” 過的魚仍是活的,這也保證了血液的流動性,接下來殺魚,血才可以快速地流干凈。
摘內(nèi)臟、去魚鰓、洗刀口、吸血水, 這些步驟一定要干凈利落地在5 分鐘之內(nèi)做完,動作太過拖拉的,往往不是水把魚塊泡綿了,就是筋和肉分了家,肉質(zhì)就不緊實了。
當然,如果是一條質(zhì)地不怎么樣的“艮性” 魚,廚師也得有補救的方法, 那就是把魚塊放進冰箱凍一下,幫助它的肉質(zhì)稍微緊實一點,這就像書法中的“拗就”一樣(后續(xù)的火功也得變化, 肉質(zhì)不好畢竟是要小心一點,在此就不詳述了)。
紅燒魚的所謂“紅燒”,其實是一種復(fù)合燒法,一般來說質(zhì)地良好的魚, 需要三次加油、三次換火。
這是烹飪技法中的一絕,很多關(guān)于紅燒魚的菜譜說到這里時往往蜻蜓點水,這就使得那些依葫蘆畫瓢的后生們怎么也學(xué)不到這一技法的精髓(這里有老師傅不愿說清技術(shù)機密的原因,也有可能他們自己也說不清)。
蔥、姜爆鍋后,先用大火重油煎烹魚塊。這是為了進一步收緊表面水分, 同時高溫油脂會使魚體內(nèi)的脂肪產(chǎn)生乳化作用,這是底子,這一步底子要打得堅決一點,要知道,這會兒魚塊是生的, 火力大一點燒不壞它。然后該下佐料了, 按順序,該放黃酒(蓋子燜一下,把酒氣逼進魚體里面去)、醬油(熱的魚塊才能上色)、糖。這一步要確保最后的味感是“甜上口、咸收口”,還要確保最后收汁時有足夠的糖分,這樣才可以形成“自來芡”。趁著黃酒、醬油還沒收干,趕緊蓋上鍋蓋,燜5 分鐘。
這是第一步,底油、一篤、一燜。
眼看魚塊上色緊縮了,這時候要加入高湯,這些高湯最終將收進魚塊里去, 味道就更鮮美了。這會兒要再補上一次油,改成小火。因為魚塊這會兒已經(jīng)熟了,再用大火就會把魚塊沖爛了,再給它一點油是為了讓這些油慢慢地與醬油和糖合為一體,形成黏稠的膠質(zhì)狀汁水。這會兒要是不補油,湯汁的底子就不會潤澤。而文弱的小火自然會慢慢地做“勸和”工作,油和糖也自然而然地柔膩為一。當然,既然是文火,這段時間就得長一點,約半小時左右。廚房有諺:“千燒不如一燜”,這會兒萬萬不可揭開鍋蓋嘗味,因為氣一散,油、糖、水就分家了。
這是第二步,暗油、二篤、二燜。
等到鍋內(nèi)汁水開始稠起來了,這會兒揭開鍋蓋,再補最后一勺油進去,這一勺油稱為“明油”,這樣才能產(chǎn)生濃郁的油香和光亮的色澤。要把最后這一勺油“鍍”到魚塊上去,得開個中火催它一把,還得再蓋上蓋子稍微燜一燜。
這是明油、三燜。
許多“工夫”不太到家的師傅,往往到了最后汁水還沒有收緊。于是他們往往會先盛出魚塊來(再燒的話魚塊可要碎了),再把剩下的汁水用大火收濃稠,澆到魚塊上去。外行自然是看不出來的,但行家一看就知道了,這種汁水是淋上去的,而不是自然產(chǎn)生、“鍍” 上去的。這種口感和味感就差一口氣了。
人們現(xiàn)在常說:“好吃是硬道理”。可“好吃”只是一種生理感受而已,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也完全可以“制造”出很“好吃”的味道來,但那畢竟只是一種“產(chǎn)品”而不是“作品”。
我們這個民族對于美食的“美”是有著自己定位的,那就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紅燒魚如此,中華美食中的絕大多數(shù)經(jīng)典也如此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