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運來
為兒童上課,不為教案走課。10多年前,我的公開課教學還沒有出道。一次參加外地研討活動,與特級教師薛法根先生同住一室,我悄悄地問他:“怎樣才能上好公開課?”薛老師思考了片刻,告訴我:“為孩子上課。”我把這句話記下了。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讓兒童生根在心里,去為兒童上課,我并不知道。我只知道心里一旦有了兒童,真正為兒童上好課,就可以上出一節(jié)兒童喜歡的課,一節(jié)精彩的公開課。如果每堂課不是為了考試而上課,而是想著為兒童上課,在公開教學時便能自然地融入“為兒童教學”的理念,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心靜如水,方顯從容大氣。支玉恒是我敬仰的老師。在家用電腦還沒有普及的2005年,我從網(wǎng)上下載、打印了他所有的課堂實錄。那個暑假,我一直在揣摩支老師的教學藝術(shù)與教學背后的思想。2009年,在佛山“南國之春”全國小學語文名師教學觀摩會的講臺上,我們不期而遇。我第一次近距離觀摩到支老師那儒雅、從容、大氣的課堂。從此,在我的公開教學里便有了“從容”二字。每次公開課前,我都會照照鏡子,梳理一下散亂的頭發(fā),整理一下衣領(lǐng),平靜一下緊張的心情,然后像于永正、賈志敏等老師一樣邁著穩(wěn)重的腳步走上講臺,走到孩子中間。
家長里短,宛如鄰家大哥。走上講臺,我們往往會發(fā)現(xiàn):全班小朋友的手臂以同一種姿勢交叉放在桌面上,緊緊抱在胸前筆直規(guī)矩地坐在那里。直覺告訴我,這樣的班級往往有著嚴格的紀律,也會有著同一的思維。你教學了20分鐘,他們的坐姿都可能不大改變,而課堂思維也好像生銹了一般,始終放不開,要想他們發(fā)言活躍度達到井噴的狀態(tài),往往很難。問題在哪里?與這個班級日常中規(guī)中矩的訓練有很大關(guān)系。有何破解妙方?課始的教學暖場很有必要。歸納起來大約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最常見的師生聊天,什么都可以聊,可以說上課教師自己,可以談施教的學生,可以聊學生的科任老師,可以論班級,可以議學校,可以評社會,也可以做做小游戲,猜猜謎語等,目的就是為了走近對方,打開話匣子,讓學生不怯場;第二個層次,所交流的話題,既能活躍氛圍,也與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有相關(guān)性;第三個層次,師生之間的交流,完全為接下來的教學內(nèi)容做鋪墊,這是我們追求的最高層次。上課前怎樣與學生溝通,選擇怎樣的溝通方式,要因師、因課、因生而異,沒有固定的套路。
左顧右盼,好似皆被關(guān)注。盡管臺下有很多教師在聽課,可是你會發(fā)現(xiàn),隨著教學的推進,有的小朋友注意力開始下降,往往跟不上你講課的節(jié)奏或思維。如果教師只關(guān)注那位站起來發(fā)言的孩子,或者低頭朝下側(cè)耳傾聽那位學生的發(fā)言,而目光沒有和其他小朋友交流,接著你請另外的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可能他就不知所云了。上課時,教師要左顧右盼,讓每個兒童都到感受到你在關(guān)注他,感受到你在注意他,感受到你的親和力,才能確保每個學生注意傾聽,與你對話,參與你的課堂活動。請不要忘記,在你的課堂上,還有眾多的學生,你只專注了一位,其他學生好似不在你的課堂,好似不在你的眼睛里,你怎么能奢望他們能迅速地應答你下一個問題呢?
無關(guān)話語,靈動課堂的需要。有人認為,有效教學、高效課堂要從“課上沒有廢話”做起。我不贊成這個觀點。課堂教學中,廢話不可能沒有,只是多少而已。沒有一句廢話的課堂,別指望課堂能生動起來,這樣的課堂也遠離了教學生活的情趣。有時“廢話”是師生拉近心理距離的需要,有時“廢話”是教學銜接的需要,有時“廢話”是教學鋪墊的需要。誠然,語言精練,突出重點,高效課堂,是我們的追求,但主題音樂也需要輔助伴奏。
在糾纏處,迅速抽身。面對人數(shù)較多,發(fā)言踴躍的班級,教師很容易沉浸在彼此歡快的美妙對話之中,而忘了周圍的存在。其實,教師不能戀戰(zhàn),該抽身時就抽身,否則,拖堂那是一定的。因為教學時間是個常數(shù),教師要有教學節(jié)奏的意識。
挖了陷阱,自己要能爬上來。如果學生不舉手,請他站起來回答問題,可他怎么也不愿意回答時,你是讓他站在位置上“掛板”,還是手一揮讓學生隨即坐下?如何處理?很簡單。我們不妨說:“對不起,老師不經(jīng)你同意就喊你起來回答問題,請坐下吧。”或者說:“在你沒想好的情況下,老師就喊你回答,實在對不起?!被蛘呦群蛯W生商量一下:“你可以試試來回答嗎?”如果確實不愿意回答,或回答不出來,這時再說:“哎呀,打攪你了,實在抱歉。當然,如果你想好了,可以隨時舉手回答?!边@時,輕輕地拍拍他的頭以示安慰。我們還可以說:“這個問題,看來老師有點為難你了,誰來助他一臂之力?”這,哪里是給學生解圍?其實是給教師自己解圍,找個臺階下。
請“你”回答,所指要清楚。“你們思考思考”,“請大家回答一下”,“同學們來讀一讀,做一做”……這些是教師的常用語。有的學生因教師言語指代不清,所指不明,而不能投入到思考探索之中,潛意識里認為:反正有人會站起來回答的,與我好像沒有多大關(guān)系。當我們需要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時,不妨多說“你”“每一位同學”,少說“你們”“大家”“同學們”。后者,會把學習任務分擔給眾人,而不是“我”,不利于激發(fā)兒童學習的投入度。
教學指代要清楚,交代事項也要清楚。模棱兩可的提問,常會令學生的思維旁逸斜出。你若沒有駕馭旁逸斜出的能力,只能把話說清楚。否則你會跟著學生去云游四方。小學生年齡小,動作慢。教師交代兒童學習事項時,不妨說得慢一點,具體一點,少說長句子,多說短小的句子。
給點掌聲,不是教師的賞賜。當學生的回答令老師滿意時,教師會順口說一句:“給他點掌聲!”既然都贊美人家了,仿佛還有一點舍不得似的。回答問題的學生被動地接受了教師的賞賜。教師滿意了,其他學生滿意他的回答嗎?贊美既要考慮到被表揚學生的感受,也要考慮到贊美者的心態(tài),不能只站在教者的立場上去贊美。不能說凡是符合老師口味的就表揚,不符合老師口味的就不理睬。在表揚學生的形式上要多樣化,既可以是師生言語的,也可以是師生體態(tài)表情的,還可以是動作的。如,贊同他的觀點你就點點頭,欣賞他的回答你就豎起大拇指。贊美也要征求大部分同學的看法,如:“大家可否用掌聲贊美他呢”,“我們可以送給他掌聲嗎”……
少說書面語,多說大白話。教師要具有把教學設(shè)計中的書面語轉(zhuǎn)化為日??谡Z的能力。長期照本宣科的教師,會逐漸喪失言語智慧和即興表達的天賦與能力。在表達語體風格上,我們應由“以教案為本”向“以言語為本”轉(zhuǎn)化,善于運用鮮活的兒童口語,重視課堂言語交際的功能。教學語言要情趣化,適切兒童的言語,適切兒童的情感。教師的從容,不能沒有童心與童趣,否則兒童學習多累啊。假如在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里,壓根就沒有這種言語轉(zhuǎn)化的意識,就別指望課堂生動起來。善于把復雜的問題用通俗的話語表達出來,讓兒童易懂、好做,是上出一節(jié)精彩公開課的重要法寶。
未雨綢繆,成功應在細節(jié)處。外出上公開課,我會提著一個包走進會場。包里有粉筆、作業(yè)紙、復印的教材、膠帶、小磁鐵、手提電腦、水杯等,總之,與課堂有關(guān)的教學用具一應俱全,確保全天候上好公開課。即使突然停電了,也不會影響教學,因為我有應急方案。
要求低一些,淡化規(guī)范要求。課堂上,你會經(jīng)常遇到拿腔拿調(diào)回答問題的學生,教師要干凈利索地予以現(xiàn)場應變,不能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高標準要求學生。在江蘇省“真語文”高端教學暨名師論壇研討會上,我不斷提醒學生說話要輕一點,清爽利索一點,不要拖腔拿調(diào),中間還插入我的示范,可是學生發(fā)言漸漸畏縮起來,并沒有朝著我期望的方向發(fā)展。試想一下,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特定的課堂發(fā)言習慣,怎能指望一兩節(jié)課就能扭轉(zhuǎn)呢?要循循善誘,先寬容,再在贊美中慢慢規(guī)范,如此才會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如今,我的公開教學走遍了大江南北,經(jīng)常有機會和不同區(qū)域、不同民族、不同類型的學生一起學習、一同探討。每次公開課前,我?guī)缀醪缓蛯W生見面,而是直接進入課堂教學。在一次又一次的教學中,收獲了失敗,收獲了喜悅,收獲了臨場教學經(jīng)驗,提升了公開課堂的應變力。前面十余條“烏鴉銜石子喝水”式的點滴經(jīng)驗,會隨著實際教學情形的變化而有所調(diào)整。每個人的教學起點不同,教學方式不同,教學理念不同,必定會有適合自己的公開課教學經(jīng)驗,也會創(chuàng)新出更多的公開課教學經(jīng)驗。
(作者單位:南京市蓮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