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容琴
摘 要 中國法制史以中國歷史上各種法律制度為研究對象,中國法制歷史既有共同規(guī)律可循,又有特殊規(guī)律以相區(qū)別。學習法制史在于了解不同時期法律制度,對法律進行多角度、多方位比較,以史為鑒、古為今用。中國法制史教學中,常見的比較方式有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對比與類比和歸類比較與綜合比較。
關鍵詞 中國法制史 教學法 比較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法制史教學運用比較方式,可幫助學生明白不同法律制度之間或同一法律制度在不同時空下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在分析歷史現(xiàn)象時能從整體上考慮問題,理清法律制度發(fā)展的線索,從而更好地理解現(xiàn)代法治狀況。在中國法制史教學中,根據(jù)劃分標準不同而有不同的比較方式,常見的比較方式主要由以下幾種:
1 縱向比較與橫向比較
1.1 縱向比較
縱向比較是指對我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fā)展層次的相同或相似法律現(xiàn)象或制度進行比較??v向比較不僅能從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來研究法律現(xiàn)象,而且還能從發(fā)展變化狀態(tài)來研究法律現(xiàn)象。①
不同朝代法制比較。如,從春秋到清末,我國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變法運動。在講解清末變法運動時,引入商鞅變法相關知識:商鞅變法對秦國法制進行改革,是戰(zhàn)國以來各諸侯國變法運動中最徹底和最成功的一次,對秦國舊傳統(tǒng)、舊法律造成了巨大沖擊,商鞅變法后,秦一躍成為經(jīng)濟、軍事強國,為后來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基礎。然后講解清末變法運動相關內容,接著對它們加以比較,并歸納總結:商鞅變法為后來秦朝統(tǒng)一的封建法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這一法制通過繼承發(fā)展到唐朝正式確立中華法系;清末變法運動部門法的制定與劃分取代了封建“諸法合體”的模式,其后果是導致中華法系母法解體,中國法律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割裂,中國法制建設從此走向全盤西化的道路。學生通過對兩次變法運動的比較學習,能深刻理解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性。
古今法制比較。中國法制史以古代法制為研究對象,通過總結歷史上法制建設成敗的經(jīng)驗教訓,為現(xiàn)實的法制建設服務。例如,古代婦女承擔著很重的家庭責任,婦女入監(jiān),可能會使老人無人贍養(yǎng),孩子無人撫養(yǎng)。漢代為此對某些女性犯人實施專門的 “女徒顧山”方法,讓婦女回家,可以每月出錢三百雇人服役,這一制度有利于維護家庭穩(wěn)定和社會和諧,而且家人的互相關懷鼓勵也有利于婦女本人的改造。當今社會,由于女性犯人入監(jiān)致使老弱病殘無人照顧的現(xiàn)象越來越突出,我國現(xiàn)行法律對此并沒有相應的完善的配套措施,導致發(fā)生很多現(xiàn)實悲劇。又如,在法律儒家化的歷史背景下,除謀反、謀叛和謀大逆等嚴重危害皇權的十惡不赦罪行外,親屬間互相隱瞞罪行,即同居相隱不為罪。而在現(xiàn)行《刑法》中,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罪行就會構成包庇罪。比較之后,教師提出問題:我國現(xiàn)在有無必要實行“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如有必要,哪些犯罪可以適用,怎樣界定親屬的范圍。進而讓學生思考:自清末變法至今,我國引進大量法律制度,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法律體系,由于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對自身法律傳統(tǒng)的總結、理解,導致在法律實踐中出現(xiàn)天理、國法與人情的現(xiàn)實矛盾沖突,嚴重影響我國法治進程,作為法學學生,應該怎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1.2 橫向比較
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角度,對不同國家、不同思想或不同流派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或法律現(xiàn)象進行比較。通過橫向比較,幫助學生了解法制史發(fā)展的多樣性和不平衡性,形成知識的網(wǎng)絡結構,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中外比較。如,在講授《秦律》的立法成就和世界地位時,可以將它與《十二銅表法》進行比較。從法典體例結構上看,二者都是諸法合體;從法典調整范圍看,《秦律》寬于《十二銅表法》,真正做到了社會生活“一切皆有法式”;從法典總體屬性上看,二者均采取集團本位原則,但《秦律》是國家本位,以刑為主,《十二銅表法》是家庭本位,私法色彩較濃;從法律與宗教的關系看,《秦律》擺脫了宗教的束縛,而《十二銅表法》還處于與宗教混雜的狀態(tài)。但二者各有千秋,均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過這些學習,加深學生對世界法律文明的多樣性的理解,從宏觀上對東西方法律文化異同有大致認識。
同時代或同朝代不同法律文化比較。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動蕩,法律思想大爭鳴。講解這部分內容時,可以對儒家和法家進行橫向比較。儒家學派創(chuàng)立于春秋末期,提倡德治、維護禮治、重視人治,主張以德禮教化引導民眾,用宗法禮儀制度規(guī)范人們的言行,最終達到消滅違法犯罪的無訟理想境界。法家學派正式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提倡法治、推崇重刑主義,主張緣法而治,用法律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進行調整,提倡輕罪重刑,希望通過殺一儆百的震懾作用達到遏制犯罪和消滅刑罰的目的。通過比較,學生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儒家和法家的主要法律思想,了解儒家和法家法律思想為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法制歷史的進程,進而思考當今法制建設中如何正確處理法治、德治和人治的關系。
2 對比與類比
2.1 對比
對比即正反比較,用于區(qū)別兩種對立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或法律現(xiàn)象之間差異的一種思維方法。例如,講解封建制五刑時,可以將它與奴隸制五刑加以對比:奴隸制五刑包括墨刑、劓刑、剕刑、官刑、大辟,是以殘害人的身體健康為特征的,以肉刑為主的刑罰;封建制五刑包括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廢除了肉刑,更加人性化,為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提供了人力基礎。但宋朝以后,增設了刺配刑、凌遲、枷號等刑罰,肉刑在某種程度上死灰復燃。
2.2 類比
類比就是根據(jù)兩種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或法律現(xiàn)象之間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或相同之處,從而推出它們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相似或相同之處的一種邏輯思維方法。以春秋戰(zhàn)國與三國兩晉南北朝、秦朝與隋朝為例,春秋戰(zhàn)國與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大動蕩、大分裂時期,同時也是文化大融合時期。春秋末期的成文法運動,春秋戰(zhàn)國各家學派的思想大碰撞,產生了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著名學派;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律學成就推動了律學理論以及法律內容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刑罰體系逐漸人性化,準五服以制罪、存留養(yǎng)親和重罪十條等罪刑適用原則儒家化。春秋戰(zhàn)國與三國兩晉南北朝之后分別是秦朝和隋朝,兩個朝代在我國歷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都在法律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秦朝棄禮隆法,明法重刑,獎勵告奸,重農抑商,獎勵耕戰(zhàn)。隋朝確立了封建制五刑制度,“十惡”重罪正式列入《名例律》;秦朝和隋朝都實行殘暴的統(tǒng)冶,嚴刑峻法,都因暴政激起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最后導致滅亡,成為我國歷史上比較短命的王朝;兩個朝代滅亡后相繼建立的漢唐竟然都出現(xiàn)“文景之治”和“貞觀之治”盛世時期,漢唐法律指導思想和各種法律制度一脈相承,各種法律制度在唐朝基本確立完畢。類比方式能很好地總結歷史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結合歷史背景學生也能更好地理解相關法律制度。
3 歸類比較與綜合比較
3.1 歸類比較
教學中,教師應運用法制史知識的聯(lián)系性和區(qū)別性,將知識歸類。歸類時可以按照法律制度自身的屬性或規(guī)律來歸類。在中國法制史教學中,首先要掌握中國法律制度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整個法制史可以按立法指導思想、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司法制度等專題歸類比較。以中央司法審判機關為例,西周以大司寇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秦朝中央常設的司法審判機關是廷尉;漢承秦制;北齊確立大理寺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隋唐宋沿襲繼承此制度;元朝廢除大理寺,以刑部作為中央最高審判機關;明清沿用元朝這一制度;清末全國最高審判機關是大理院。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習慣歸類。以中國古代比較有特色的法律制度為例,西周首創(chuàng)八辟之法;李悝的《法經(jīng)》首創(chuàng)成文法典篇章體例結構;秦朝首創(chuàng)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北魏首創(chuàng)存留養(yǎng)親制度;北齊首創(chuàng)“重罪十條”制度和《名例律》的總則篇目;明朝創(chuàng)設奸黨罪等等。歸類比較法將相應的內容分別準確地歸納到某類中,眉目條理清楚,有利于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便于把握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達到知識的遷移和貫通。②
3.2 綜合比較
不同國家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和法律現(xiàn)象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國家不同時期也有差異,要想追根索源,了解其中的差異及其產生原因,對一些重要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綜合比較就顯得尤為重要。以漢唐為例,可以分別從立法指導思想、行政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經(jīng)濟法律制度和司法制度方面進行綜合比較。從立法指導思想方面看,漢初黃老清靜無為思想盛行,漢武帝以后,確立“德主刑輔”為立法指導思想。唐朝繼承并發(fā)展?jié)h朝的法律指導思想,強調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表現(xiàn)在唐律中,許多原屬禮的規(guī)范被賦予法的外貌,禮法結合,形成中華法系獨具特色的法律特征之一。又如,從刑法適用原則看,可以對漢朝的“親親得相首匿原則”和唐朝的“同居相隱不為罪”相比較:漢朝親屬之間相互隱瞞犯罪行為限定的親屬范圍為祖孫三代之間和夫妻之間,而唐朝將相隱的范圍擴展到四代以內的親屬,甚至部曲和奴婢。通過綜合比較讓學生明白:唐朝法律對漢朝法律既有繼承也有發(fā)展更有創(chuàng)新,漢武帝時期開始的儒家思想法律化進程經(jīng)過七百多年,發(fā)展到唐朝,正式確立以唐律為母法的中華法系,深刻地影響著周邊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傳統(tǒng),在世界法制史上也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
4 結語
運用比較法教學應注意:一是比較對象應具有可比性。可比性指被比較的法律制度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或聯(lián)系。二要注意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比較。比較盡管多方位、多層次,但并不是不擇要領,而要分清主次,有重點地進行比較;三要注意“異中觀同”或“同中觀異”,即在相同(相似)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中尋找不同點,在不同(不似)上的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中尋找相同點。③通過各種比較方式,探尋法制史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和特殊規(guī)律。
注釋
① 劉幸東,王興志,狄曉雨.師范生教學技能訓練教程[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08.
② 李啟明.教壇探索.歷史[M].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③ 趙克禮.歷史教學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