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新課改之前,語文只有六冊必修課本,一般要求在高三開學一個月后結束六冊書的教學任務。快一些的,則在高二學期末結束。課改之后,語文教學任務空前增加,不僅有五六冊必修課本,還有六七種選修教材,還有部分配套的語文讀本。任務增加了,按說與之相隨的教學時數也應增多??墒聦嵅⒎侨绱耍驗榘凑战逃亢透魇〗逃龔d的有關文件精神,各地、各校均要求開齊、開全課程,這樣,包括語文在內的部分學科授課時數也隨之相應減少。任務量加大,而教學時間反倒減少,這就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怎么辦?教師態(tài)度有別,水平參差不齊,理解力和執(zhí)行力不盡一致,于是三種教學狀態(tài)并存的格局形成并持續(xù)發(fā)展著。
狀態(tài)之一,把現(xiàn)代文束之高閣,對文言文情有獨鐘,高考備考從高一開始。
一部分老師想當然地認為,學習現(xiàn)代文對高考沒有多少幫助,倒是文言文,高考還多少涉獵一些。于是,對現(xiàn)代文篇目一概不講,只把每冊的文言文或詳或略地講一講。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干什么呢?正所謂高考備考從高一開始,講專題,做模擬,樂此不疲,忙得不亦樂乎。
這種做法,短時間之內,的確成效顯著,會比那些著力于教材的老師與班級成績突出一些。因為畢竟,高一學生還未系統(tǒng)地學習專題知識、解題技巧,甚至初中階段還根本未曾觸及這部分內容。因此這些討巧的老師及其任課班級一開始占著上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就會接踵而至。
首先,這是一種殺雞取卵的做法。在小學,我們都學過《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文中的主人公光去關注葫蘆的生長,不顧及葉子病蟲害的防治。最后,葫蘆藤蔓枯萎,小葫蘆脫落。試想,沒有枝繁葉茂的根莖葉,植物又怎能結出豐碩的果實呢?教學也是如此,只關注結果,沒有夯實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基礎,最終又怎能取得理想的成績呢?語文教學尤其不能直奔高考這個主題,應該層層剝筍,注重生成和體驗,讓學生領略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種種美麗。
其次,這部分老師的做派,違背了科學認知、思維訓練和教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育亦如是。高中三年,它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tǒng)。由于在基礎年級沒有學過現(xiàn)代文,沒有新授課,上來就是專題課、習題訓練和綜合卷模擬,學生缺少了一些基礎知識的積累,缺乏最基本的感性認知的積累,自然到了高三,就會后勁不足,發(fā)展乏力。學生的語文成績只能維持高一、高二時達到的極限,很難再有大的提高與突破。
再次,這種教學觀嚴重損害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原本富有生機、充滿活力的現(xiàn)代文新授課,變成了堂堂知識講解、習題訓練課之后,學生的興趣蕩然無存。語文課變得面目可憎,學生不喜歡語文,或許癥結就在這里。筆者曾問過不同學校的學生,他們很不認可老師只講文言文、現(xiàn)代文一帶而過的做法。
狀態(tài)之二,被動也好,主動也罷,完成教學任務即為圓滿。課外閱讀等一切語文課外活動停擺。校園之外如何?不知曉。
現(xiàn)代文一概不講,固然有些武斷,但是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科學。于是市縣校三級教育教學主管部門就給出一些規(guī)定必講篇目、統(tǒng)考教學進度等,讓一線教師有章可循。
一個學期,教授兩冊書,并不輕松。具體到一所學校,還有各項教學常規(guī)的檢查,諸如教案、學案、作業(yè)等一應俱全。教學似乎缺少了一點詩意。
因為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取得比較理想的教學成績,于是,老師們上路了,并且使出渾身解數。本來課堂上應有的雙邊活動,變成了老師的一言堂。有些問題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老師必須講,但是當課堂上只剩下了老師的聲音,這樣的課堂未免有些沉悶和乏味。不管是師生共成長的課堂,還是生本課堂,人文課堂,其宗旨都在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可是當教學任務與進度如一柄利劍高懸于頂的時候,所有的美好理念都成了鏡中花、水中月。本來老師可以聲情并茂,可以滿面春風,潤物無聲,可是當效率大于一切的時候,教學語言只能變得斬釘截鐵,快刀斬亂麻。
兩周一次的大作文,必須完成。為了鼓勵學生的寫作熱情,自覺自愿地全批全改。但是小作文、周記隨筆就無法顧及了。一周少得可憐的五節(jié)課,再拿出來上一節(jié)自由閱讀課,已是癡人說夢。配合著《雷雨》《阿Q正傳》的教學,放個影片讓學生觀摩一下?變得遙不可及。帶領學生遠足、春游,更是說出來就需要勇氣的事情。
這種教學狀態(tài)或許是目前各地的教學常態(tài),這也是一種中庸的狀態(tài)。當各種評價如影隨形的時候,老師創(chuàng)新的火花漸趨湮沒,循規(guī)蹈矩或許才是最理想的選擇。當然,能夠做好這一些事情已屬不易,能夠圓滿完成以上工作的老師已經是一位好老師。
可筆者總覺著,如果語文僅僅停留在以上兩種教學狀態(tài),就不是語文了,因為它和其他學科已經沒有什么區(qū)別。雖然“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連教學都變得有些崇尚實際,但筆者還是固執(zhí)地以為,語文老師就應該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帶領著學生徜徉在傳統(tǒng)文化的長廊,浸潤在世界文化的海洋。于是,就有了下面的第三種語文教育之境。
狀態(tài)之三,慢慢走,欣賞著。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師生平等的教育理念。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
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我們國家經過了這么多年的發(fā)展,總算認識到教育在育人方面的缺失。文件明確規(guī)定了各科都要承擔起德育的重任,不能再片面追求所謂的升學率,而語文在這方面更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過去一段時間,可能為了明確、界定語文學科的學科屬性,一部分專業(yè)人士還主張不必把教化學生的重任強加給語文學科,德育不是貼在語文教師頭上的專屬標簽?,F(xiàn)在看來,這種認識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語文就是不能局限于所謂的學科知識,尤其不能僅僅把高考得高分作為語文教學的指歸,而應該有著更加廣闊的視野和胸襟。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當然不能硬性說教,牽強附會,而應通過領略祖國語言文字的優(yōu)美,深入品味文本內涵,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觀念,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具有豐富的人文素養(yǎng)和美好情感。阿爾卑斯山的一條路旁豎著一塊標語牌,上面寫著:“慢慢走,欣賞啊!”很多時候,當我們朝著高考這個唯一的目標一路奔跑的時候,常常會錯過許多不該錯過的風景。
語文老師傳承著母語文化,承繼著始自遠祖、充塞在天地間的浩然正氣。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優(yōu)雅。語文老師不能對學生橫眉怒目,冷語嘲諷,更不能拳腳相向。語文老師不能有戾氣,不能有傲氣,不能有俗氣。語文老師固然過著市井平民的生活,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但不能滿腦子都是蘿卜白菜,還應該有書畫琴棋詩酒花。語文老師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發(fā)自內心地熱愛學生。民主平等豈止在課堂,應該時時處處。
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僅在課堂,也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授課本??梢砸I學生漫步校園,走走停停,欣賞花紅柳綠的三月,草木葳蕤的盛夏,涼意蕭蕭的秋林,雪花彌漫的冬季。還可以引領學生走向更加廣袤的原野,深入社區(qū)鄉(xiāng)村,感受城市學生平日難得一見的鄉(xiāng)村風情。也就是說,語文要關注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當每一位學生都把自己的視線與生活對接的時候,作文就成了學生愿意傾訴、渴望表達的朋友。浩如煙海的典籍或許讓師生望而卻步,但是總得讀上那么幾部名著,充實師生們的心靈。五更勤向窗前讀,應作為我們語文老師與學生的共同的價值追求。
生活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三種語文教學狀態(tài)依舊在每天進行著。多么想跟擁有第一種狀態(tài)的老師說,這是一種急功近利之舉,重復機械地操練將把語文帶入死胡同。因為這世上本來就沒有捷徑可走。多么想跟持第二種狀態(tài)的老師說,常規(guī)固然要遵循,本分持重固然要弘揚,但是因循太多就會守舊,按部就班將會缺少一些創(chuàng)新。擺脫掉一些束縛,是為了更加高遠地飛翔。唯有第三種狀態(tài),才是發(fā)展的方向。語文教育的真諦在此得到彰顯,學生精神的原野在此得到灌溉。此后,一批批素質過硬、身心豐盈的青年才俊脫穎而出。當然這就需要老師更富有才情和個性,更需要執(zhí)著與堅守。少一點匠氣,多一些書卷氣;少一點浮躁,多一份淡定:詩意地棲居,鑄就語文和老師本人教育事業(yè)的輝煌。
璩存峰,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居山東濰坊。責任編校:王 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