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材料作文已取代話題作文、命題作文而成為高考作文的主流題型。材料作文以其豐富性、開放性和思辨性頗受命題者青睞。從2013年高考作文所選取的材料來源看,材料作文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社會時事型,材料主要是社會生活方面的新聞報道,如新課標甲卷和山東卷;二是文學作品型,材料主要是編自如寓言故事、詩歌散文等成型的文學作品,如遼寧卷、四川卷;三是理論觀點型,主要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是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理論觀點,如上海卷、安徽卷。這些材料大都充滿思辨色彩,引導考生對問題進行多層次和多角度的思考,體現(xiàn)了高考的檢測性和選拔性。可是從高考復習的訓練過程以及高考閱卷現(xiàn)場情況來看,跑題、偏題的不在少數(shù),其中不乏語言素養(yǎng)不錯的學生。撇開當下中學生閱讀的淺化窄化、思想的矮化娛樂化等深層次的原因不談,這也與高中作文教學中的訓練方法的無序甚至缺位不無關聯(lián)??荚嚂r,很多考生跌倒在“審題立意”這一環(huán)節(jié)上。無怪乎許多閱卷老師驚嘆:“年年喊審題,但年年都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在作文審題立意上出問題!”那么,材料作文如何審好題、立好意呢?現(xiàn)在以2013年安徽高考作文為例歸納材料作文審題立意的“三步法”:
第一步,細讀材料,整體把握,切忌盲人摸象式,一葉障目。
材料作文命題的基本形式為:材料+提示語。提示語為立意的方向,而材料是立意的觸發(fā)點。材料作文因其開放性和豐富性而給考生以更自由的寫作空間,然而材料是有邊界的,其邊界便是提示語規(guī)定的“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因此,從材料出發(fā),讀懂、讀準、讀透材料是寫作的第一步。審題時,要以作文提示語要求的“材料內容”為核心,整體把握,讀出材料的“言內之意”。這應該從兩個層級來理解,一是對于社會時事型、文學作品型中的敘述性材料,可以在“快速”閱讀的基礎上注意“整體把握”:一是抓關鍵詞,將材料中的高頻詞提取出來,它往往就是作文立意的“中心詞”,如2013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的“方圓”;二是抓主旨句,有些材料中心人物或命題者對事件的評價性或闡釋性的話語就是立意的核心所在,如2013年新課標乙卷中切割師的話“要有經驗、技術,更要有勇氣”。這是一種簡單篩選式審題立意,對考生的語言理解力以及思維、思想要求不高,體現(xiàn)了當下高考盡量降低審題難度的一種命題意圖,但這在2013年高考18套試卷中是少數(shù)。而對于具有語言表述凝練深刻、內在邏輯嚴密的特點的材料,審題立意時就應有更高層級的要求,尤其是理論觀點型材料(也可稱之語錄性材料)。對這類材料,審題時應切合“全面”、“準確”和“深刻”的基本要求;訓練時要求做到:過程完整,方法到位,訓練有序。教師和學生要有耐心,急不得,審題時既要從材料“整體”出發(fā),更要做到抽絲剝繭般地“細讀”。這里的“細”有三個層面的含意和要求:一是從語言層面,逐字逐句審讀,注意勾畫圈點,找準關鍵詞句;二是從語法層面,分析短語、分句間的邏輯關系,抓住主旨句,確立材料的語意重心;三是從語意層面,能用自己的語言(短語或單句、復句形式)概述材料核心信息,不遺漏不缺損。切忌因考場時間緊而或匆忙或隨意,如盲人摸象般,抓住一點(只抓一兩個詞、句),以為“得矣”。這樣,往往會偏離材料的中心,落入“偏題”“離題”的歧途。這一層級既涵蓋上一層級,同時又是上一層級的升格?,F(xiàn)以 2013年高考安徽卷為例做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的人看到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問:“為什么會這樣?”
我卻夢想一些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然后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
——蕭伯納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這是一道典型的語錄型材料作文題。材料第一句突出“反思過去”,是對“已經發(fā)生的事情”的總結;第二句突出“夢想未來”,是對“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的探索,“追問”強調的是實現(xiàn)“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的條件,“卻”說明重點應在最后一小句。在逐句理解的基礎上,我們便可清晰而全面地把握“材料的內容”:人們不應只會抱怨或糾結于已經發(fā)生的事情,而應敢于嘗試或追求未發(fā)生的事情。這是關鍵的一步,重在抓住材料的“言內之意”。這樣就抓住材料的“范圍”和立意方向了。閱卷時,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考生看見材料中的“夢想”一詞,便不顧材料的整體而大談“我的夢想”“中國夢”等,偏執(zhí)一端而不顧其余,偏離了材料的核心內容。這種盲人摸象式的審題方法,致使許多考生一步錯而終身憾。
第二步,深度挖掘,扣住題旨,切忌囫圇吞棗式,一知半解。
顧之川先生說,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有兩種,一種叫核心立意,一種叫非核心立意。作為考生當然應首選核心立意。那么,何為核心立意呢?即材料內容指向及命題者命意指向之所在。因此,考生審題時要時時提醒自己:材料內容指向在哪里?命題者命意又在哪里?如果只停留在審讀材料本身,抓住材料的“言內之意”,這往往是二類或三類甚至是四類立意,也可能就是顧先生所言的非核心立意,而要想成為優(yōu)秀的考場作文而脫穎而出,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審題時,既要全面準確理解材料“內容”,也要挖掘命題者“命意”,兩者兼顧,方能“居高”而“騁懷”,切不可囫圇吞棗,一知半解,就匆匆下筆。這就需要在“細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度掘進,抓住題旨”:一是在理解材料“言內之意”基礎上,知人論世,還需準確理解作者“言外之意”;二是挖掘材料的隱含傾向,揣摩和思考命題者選擇此材料的“題旨”所在,即命題者的命意;三是材料的當下意義指向,是道德拷問,是生活感悟,是人生思考等當下有意義的社會價值取向,確立思考方向,不能短視,也不能淺化。
高考作文材料都是經過命題者精心篩選的“富礦”,需要考生“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從作文命制的技術含量來看,2013年安徽的作文題不失為考量學生思維品質、思想深度的好題目。從審題立意角度看,需要考生全面思考,深度挖掘,體悟命題者的匠心、慧心和苦心:一是材料切合當下社會熱點——中國夢,體現(xiàn)了近幾年高考命題不回避社會熱點的趨勢,引領考生關注社會思考社會,充分發(fā)揮高考的“指揮棒”的功能;二是材料既有“意料之中”的親切感,又有“出人意料之外”的陌生感---追問“為什么不能這樣”,突出檢測考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材料提供了隱含雙重矛盾的問題情境——“為什么會這樣?”和“為什么不能這樣?”,具有很強的思辨性,需要考生運用比較聯(lián)系的方法,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形成有效的解決方案;四是材料預設了多種思考維度,如“現(xiàn)實”角度,“未來”角度,兩者結合辯證思考角度,等等。同時寓深邃于感性之中,如鹽溶于水,不著痕跡,需要品嘗,才能咂摸出滋味,體現(xiàn)了命題表述將經典性與日常性相結合的特點。
第三步,聯(lián)系比較,找準角度,切忌坐井觀天式,一孔之見。
寫作是生活的再現(xiàn)和表現(xiàn),也是思想的存在和表達。因此,作文試題不僅是考查學生謀篇布局、語言表達的能力,更是檢測他們知識積累、生活體驗狀況以及對問題的思考力、分析力,考查他們的思想認識、思維方式等。《普通高中課程標準》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高考作文的材料,是學生對生活思考、對思想梳理的觸發(fā)點和檢測臺,但絕不是束縛他們的鐐銬和馬籠頭。因而,指導學生審題立意時,要鼓勵學生:在準確理解材料“內容和含意”、深入把握命題者“命意”基礎上,要敢于有個性地表達、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在審題立意這一環(huán)節(jié),既要能“放得開”,切忌坐井觀天式,一孔之見,又要能“收得住”,不可信馬由韁,一發(fā)而不能“收”?!胺诺瞄_”是指可以多方聯(lián)系、多方比較而后確立自己的觀點:可以聯(lián)系教材內容和課堂積累,可以聯(lián)系自己的閱讀積累,可以聯(lián)系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等等。“收得住”是指找準角度,確立最佳觀點,展示自己所長。角度確立應注意:一是不突破材料本身的邊界,即“材料的內容和含意”的范圍;二是選擇寫作者思維所長,是從抽象到抽象的演繹和分析還是由具象而抽象的敘議結合,是化小為大還是由果溯因,是思考當下還是反思歷史等;三是注意文體的要求,是記敘類還是議論類,是實用文還是文學類等。
2013年的安徽卷的立意的角度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結合上面的方法和步驟,可以這樣來確立自己的觀點,細讀材料后并有層次地追問自己:“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是什么?“夢想”又和“已經發(fā)生的事情”有何關聯(lián)呢?蕭伯納為何作如此思考?命題者選擇此則材料的現(xiàn)實意義又是什么?.....材料的“含意”和命題者的命意,也就漸漸浮出水面,我們就可以抓住材料中隱含的兩重關系——“過去”和“未來”來確立中心論點,經整理可得出如下提綱:我們應該在反思過去的基礎上,敢于不斷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未來(中心論點)。思考過去,把握現(xiàn)實,相信未來(分論點1);相信自己,心懷夢想,展望未來(分論點2);敢于挑戰(zhàn),勇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未來(分論點3)。還有如下立意可作參考,如:以材料第二句為觸發(fā)點,突出“夢想+追問(實現(xiàn)的條件)”;由材料自然延伸出“探索的意義或創(chuàng)造的價值”等。
孫紹振教授說:“在作文教學中,有許多深邃的觀念,但是絕大多數(shù)落空了,原因很復雜,其中最主要的一條是:缺乏可操作的方法使之落實。”顧之川先生也要求語文教師能“歸納學科特點,總結發(fā)展規(guī)律,明確前進方向,指導語文實踐”。誠哉斯言!高中作文教學既需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論指引,更需要具有實踐性的方法設計,尤其是在高三復習的作文訓練中,更應突出過程完整,訓練有序,方法到位,因為這不僅是技巧訓練,還是思維訓練、思想訓練,不能等閑視之。
杜興國,語文教師,現(xiàn)居安徽定遠。責任編校:舒 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