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
摘 要:重點論述任務型教學的理論基礎、基本特征、在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以及具體的實施步驟。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法來體現(xiàn)教學的成就。
關鍵詞:任務型教學;交際能力;優(yōu)勢;步驟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8-0237-02
引言
任務型教學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的動力或動機,在情景中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的成果的方法來體現(xiàn)教學的成就。
一、任務型教學的理論依據(jù)
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指教師通過引導語言學習者在課堂上完成任務來進行的教學(周大軍,2003)。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沈思義,1991)。任務型教學重視學生溝通信息的能力,并產生運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可能性。
二、傳統(tǒng)課堂教學缺點
1.教學目標單一。傳統(tǒng)課堂中存在著教師只為傳授知識而傳授,學生只為學知識而學的現(xiàn)象,教學的目標只是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點,而不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2.教學方式乏味。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本身對教學方式的認識不夠,再加上有的教師怕麻煩等原因,教學中老是幾套教學方式反復使用,長此以往,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影響上課的效果(左煥琪,2007)。
3.課堂氣氛不活躍。傳統(tǒng)教學一般都采用“灌輸式”教學。不管是否消化,硬往學生的大腦里灌死知識,死灌知識,造成“被動接受”,這些都直接造成課堂氣氛不活躍,沒有互動性。
三、任務型教學在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方面的優(yōu)點
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yōu)點而形成的,它和其他的教學法并不排斥,其優(yōu)點是:
1.語法能力。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啟發(fā)學生在對話里穿插正確的語法,以提高語法能力。
2.社交能力。在任務型教學中有大量的小組或雙人活動,這促進了學生參與語言交流的積極性。
3.策略能力。策略能力是各種交際策略的集合體,策略能力強會導向很強的交際能力(羅小茜,2004)。
4.話語能力。在教師的帶動下,每個學生都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的機會,從而啟發(fā)了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鍛煉了“能說會道”的能力(胡小偉,2004)。
四、任務型教學運用于交際課的課堂模式
1.導入(Leading-in):主要目的是熱身和激發(fā)興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構建與課文內容相呼應的氛圍,并使學生融入到該情境中。
2.前期任務(pre-task):在上新課之前,教師設計preview tasks讓學生完成,要求學生到圖書館、閱覽室翻閱相關資料,掌握所要學習的語言背景知識,為新課教學做好準備。
3.中期任務(task):設計數(shù)個微型任務,構成任務鏈,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完成任務。
4.后期任務(Post-task):學生根據(jù)要求通過各種語言活動,如說、寫、讀、做、演、唱等形式,展示所完成的任務。
五、英語課堂任務型教學案例
現(xiàn)以人教版初中英語教材二年級第八個五年計劃10單元為例,具體展示任務型教學在提高英語交際能力方面的運用過程。交際課教學案例JFFC B2 Lesson38。
1.活躍氣氛。復習不規(guī)則動詞的過去式,再齊唱“The more we get together”,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然后拋出問題:How do you like music? Is there a band you like very much? If there is one,please name it in English or Chinese.組織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2.導入。首先告訴學生這節(jié)課老師將帶他們去參加一個音樂會,并請他們猜測要參加什么樣的音樂,當學生猜出要參加一個叫“Yesterday”的“Swedish rock bark”的音樂會時,便以一段搖滾音樂“入場”,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導入正課。
3.新課學習。以舉行音樂會“give a concert”為主線,通過中途一名歌手跌斷腳“have an accident”,然后送他進醫(yī)院“take him to hospital”,剩下兩個歌手繼續(xù)“went on”,最后“at the end of the concert”一個歌手唱了一首中文歌曲并說要努力學中文“try to learn Chinese”等,將上述有關新短語隨著每一幅特定的畫面,在一系列既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的語境中,特別呈現(xiàn)出來跟學生反復見面,使學生對課文上述重點詞語在文中的用法及課文整體內容結構有一個整體的概念。
4.小組活動。利用課文第三部分10道問題兩人一組進行互問,然后陳述每組答案,使學生全面掌握課文內容。這一環(huán)節(jié)是整堂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只有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討論才可以達到提高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
5.課文呈現(xiàn)。要求學生先跟讀課文然后大聲朗讀,同時四人一組進行討論,按內容分析課文結構,聽完各組的分析后,教師再把結構展示在黑板上,分別是音樂會的開始、進行及結束。然后要求學生先按段復述,再復述全文。
6.反復操作和鞏固應用。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利用Fill in the black和Work in pairs,in rows,in groups,及Boys ask,Girls answer等多種不同方式操練鞏固,使學生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養(yǎng)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
7.小組討論。討論What can you find from the Swedish Rock Band? 深化課文內容,旨在教育學生不怕困難,堅持就是勝利。
8.歸納總結。把出現(xiàn)的動詞過去式及課文內容濃縮成韻律詩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不僅巧妙地總結本課重點、難點,而且優(yōu)美地旋律、音韻和節(jié)奏,學生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對本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
9.展示板書。板書是在上課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這時候的展示主要是作個整體的疏理和總結。
結論
任務型教學這種模式有其積極的一面,但也有其不成熟的一面。為了提高英語交際能力而開設任務型教學的課程目前還只是一種嘗試,還有許多困難還需要我們廣大教師認真研究和探討。
參考文獻:
[1] 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4-25.
[2] 胡小偉.課程改革在北侖—教學模式探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103-115.
[3] 羅小茜.解讀“任務型”的教學途徑[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236.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