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雪
摘 要:一個企業(yè)的生命力在于競爭,競爭是社會主義市場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機制。在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面前,每個企業(yè)地位都是平等的,然而如何能夠保持自己在競爭中的優(yōu)勢則是企業(yè)生存的關鍵所在,而能給企業(yè)做出正確決策并且同時指明正確發(fā)展道路則在于企業(yè)的團隊是否是高效精英的團隊。群體凝聚力有利于高效的團隊的建設,組織者在管理過程中應該時刻注意這點,團隊建設的目的是以團隊成員的相互作用來協(xié)調團隊的步伐,提高團隊的工作效率。領導者通過不同的誘導方式,引導團隊向更加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充分的體現團隊的力量,使得團隊成員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建立更高效的團隊。最終能夠更加經濟、快速地實現組織目標。
關鍵字:群體凝聚力;團隊建設;誘導;工作績效
一、群體凝聚力理論基礎
1.群體凝聚力的概念
群體凝聚力又被稱為群體的內聚力,由于群體對各個成員的吸引力、成員對群體的向心力以及成員之間人際關系緊密的程度綜合就形成了群體凝聚力,它是使群體成員忠誠于群體的內聚力量。我們所說的群體凝聚力,并不是等同于日常所說的團結概念。內聚力不但可以使群體內部團結,同時也可能會有排斥其他群體的傾向。而團結既包括群體內部的團結,還包括與其他群體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所以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區(qū)別。[1]
2.群體凝聚力分類
根據不同的特征可以把群體凝聚力歸納為:
(1)自然凝聚力
自然凝聚力是群體最基本的凝聚力形式。相對于社會而言,作為個體都是渺小的,要生活在社會這個群體中,就要滿足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自然凝聚力決定了人是具有社會性的群體。
(2)任務凝聚力
群體是為了完成特定任務而存在的。在現階段人們必須依賴相互協(xié)作而求得生存、發(fā)展。共同的目標和任務使個體凝聚力在一起,從而產生巨大的任務凝聚力。相比于自然凝聚力,任務凝聚力有顯著的進步。
(3)情感凝聚力
個體由于生活中群體中,通過溝通和了解建立了和諧的人際關系,產生情感的吸引力,形成情感凝聚力。
情感凝聚力是分層級的:表層的傳遞豐富、膚淺并且直接的情感關系,比如悲傷、同情或憤怒;中層的價值凝聚力,即群體成員對共同活動的價值觀是一致的;深層的依靠信仰建立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內化在每個成員心中的意識,因此是最牢固可靠的。
這三種不同的凝聚力代表了群體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所呈現出的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趨勢,當然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依存的關系。
二、群體凝聚力在營銷團隊建設中應用
1.群體凝聚力影響營銷團隊的人際關系
提高團隊凝聚力可以使小組成員的人際關系更加和諧,這樣就會使群體更容易獲得群體成員的認可。同時,在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內,能夠激發(fā)個體成員的潛在能力,使他們能夠有良好的工作狀態(tài),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但是,如果群體凝聚力過強也會產生“小團體意識”。在決策過程中,這種趨勢將導致由于片面的、過分追求一致的錯誤決策。這種傾向會使得由于片面和過分地追求一致而強行通過的不正確決策。由于群體成員把保持群體統(tǒng)一和創(chuàng)造和諧氣氛的目的放在首要位職,因此他們往往不能客觀地分析各種可能的備選方案,影響決策質量。
對于組織的領導者而言如果對這種“小團體意識”引導不好,會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會導致偏離組織目標的結果。團隊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在群體決策過程中給予指導,充分利用可取信息,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沖突。例如:在群體決策過程中,先用一個小組討論,思考和獨立的意見,并要求他們聽取和考慮其他人認為的意見和看法。然后把不同意見大家匯總,在取得一致意見后,做出決策。
2.群體凝聚力在生產率方面影響營銷團隊
群體凝聚力高有助于更有效地實現集團追求組織的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高內聚集團將為企業(yè)帶來高績效。如果群體目標與組織目標一致,則對組織績效有利;反之則對組織績效不利,導致低績效。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沙赫特等人的實驗研究清楚表明了凝聚力和生產率之間的關系。實驗以凝聚力和誘導方式為自變量,以生產率為因變量,形成了四個實驗組。在積極誘導情況下,高凝聚力群體和低凝聚力群體,生產效率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高凝聚力群體生產率提高的幅度更大些;然而在消極誘導情況下,高凝聚力群體和低凝聚力群體的生產率都下降,但高凝聚力群體的生產率降得更低些。
群體凝聚力提高可以使工作的效率提高,但是同時也可能導致群體工作效率下降。對于組織的管理者而言,意味著提高群體的凝聚力并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應在提高群體凝聚力的同時,引導群體形成積極的群體規(guī)范,并努力把群體目標與組織的目標引導到相一致的方向。只有這樣,才能使群體凝聚力成為提高生產率的動力,而不是阻力。[2]
3.群體凝聚力影響團隊的領導方式
群體凝聚力對領導作為發(fā)揮的效果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團隊只有有好的領導方式才能愉快的工作。盧因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在關于領導風格和團隊氣氛之間關系的長期研究中發(fā)現,領導風格的不同,直接影響成員的工作績效和工作滿意度。
選擇適當的領導風格,能產生強大的凝聚力,而凝聚力強也有助于選擇適當的領導風格。反之較強的凝聚力對于選擇適合的領導方式也有指導作用。能夠提高決策的質量,個人不可能是完美的,但是通過不同角色的組合,團隊可以更加完善。由于不同的背景和個人組成的團隊,從成員彼此的生活經驗中可以學習到更多,看問題的廣度變得不同。因此,團隊能集中大家的知識和智慧,形成更多創(chuàng)新性的思想,決策的質量也會更高。[3]
4.群體凝聚力影響獎勵方式
實踐證明群體的凝聚力越強,會促使個人與群體相結合的最佳獎勵方式的產生。同時使群體成員的任務目標更好地結合,增強集體觀念和群體凝聚力。在群體中,不同的激勵方式影響群體成員的情感和期望。個人獎勵會導致競爭,而群體獎勵則會加強合作??梢蕴岣邌T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滿意度的正確的激勵,有助于滿足員工的社會需要,利于團隊合作;而尊重員工的需要,能促進支持和幫助團隊成員彼此之間,使工作更有趣,提高員工的士氣和參與程度。從成功的合作中,分享工作帶來的樂趣,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工作滿意度。endprint
5.群體凝聚力影響內部的協(xié)作
群體凝聚力提高了,這樣就會使得隊員彼此產生好感,頻繁交往,群體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目標進行協(xié)作,彼此為對方提供有利的條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合作不僅有利于自己,而且對別人也有用。由于群體凝聚力增強,內部會密切協(xié)作,從而提高組織的靈活性,另一方面,團隊掌握適應快速變化的技能,增加了組織應對變革的靈活性。內部協(xié)作緊密的團隊相對于傳統(tǒng)的以個人為中心的團隊,可以節(jié)省人力,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此外,由于團隊成員互補這點,能夠使團隊通過成員的共同努力能夠產生1+1>2的結果,提高組織的生產率和工作績效[4]。
三、對管理者的啟示
在管理的過程中,管理者要著眼于如何增強團隊凝聚力,從而提高團隊績效。團隊凝聚力高的團隊,團隊成員之間關和諧;成員之間不感覺壓抑;團隊成員彼此信任;團隊成員愿意承擔團隊的任務并以團隊目標為自己個人的目標;團隊成員有較強的歸屬感;團隊成員經常保持溝通和協(xié)作;團隊為團隊成員的個人成長和發(fā)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較高凝聚力的團隊具備較高的團隊績效。因此為了提高團隊工作的績效,從團隊凝聚力的角度來管理團隊不失為好的管理策略。在實際中影響團隊運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包括:領導者風格,團隊目標以及團隊激勵方式。領導是團隊的核心人物,因此采取什么樣的領導方式會直接影響團隊凝聚力。如果團隊成員的個人目標與團隊目標相一致,團隊則有吸引力和號召力,此時團隊對團隊成員的凝聚力也更強,但是反之,凝聚力則會下降。而關于獎勵措施,如果團隊不適時對團隊的成員進行獎勵,勢必會降低成員的積極性,但是如果獎勵不當,會造成團隊內部成員的競爭。因此如何從這幾方面來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從而提高團隊績效是經營者應該深入考慮的問題。本文的結論只是為經營者如果管理團隊提供了一個較好的視角:即通過提高團隊凝聚力來提高團隊績效[5]。
四、結論
高效團隊建設的因素的影響,涉及到很多方面,我覺得大學生團隊建設團隊凝聚力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你能得到的幫助和集體成員的支持,影響高效團隊的建設因素,涉及很多方面,我認為群體的凝聚力對高校團隊建設的影響不可忽視,因為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夠得到集體中成員的幫助和支持,個人不僅能深刻地體會到集體的力量、魅力,更會在集體的幫助下取得更大的成就。在集體中,人們不僅獲得各種各樣的需要,同時也逐漸認識到,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只有集體每個成員都,對集體負責,主動承擔集體義務,逐漸形成集體意識,產生集體責任感、榮譽感的時候,集體才真群體凝聚力能促進成員之間的自信與安全;控制和調整成員之間的關系;保持完整和協(xié)調的小組。提高團隊的凝聚力將使群體人際關系更加和諧,從而形成一個更具吸引力和向心力的團隊。從而使群體更容易獲得群體成員的認同。同時,群體內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為群體成員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狀態(tài),激發(fā)群體成員的潛能,從而使員工更有效率。高凝聚力對實現組織目標更有幫助、更有效。
參考文獻:
[1]張德.《組織行為學》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
[2]引用李永瑞等著《組織行為學》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
[3]張小林,王重鳴.群體績效和團隊效能研究的新進展[J].應用心理學,1997,2
[4]李明巖.高層管理團隊共享戰(zhàn)略認知與團隊績效的關系研究[D].浙江:浙江大學理學院,2005.1
[5]周明德.企業(yè)成長中的凝聚力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9,3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