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宇華
經(jīng)濟全球化、政治多元化的深入發(fā)展正深刻地改變著當今的國際形勢,各國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各國的外交理念、外交形式和手段更加多樣,更注重實效。近年來,我國的公共外交事業(yè)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外交可以為政府外交錦上添花,有時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國與泰國地理位置接近,兩國之間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1975年7月,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自此兩國全面開展合作。如今,雙方經(jīng)濟上互惠互利,政治上高度信任,民間往來密切,“中泰一家親”深入人心。正是由于這種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泰兩國間公共外交模式有很多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推廣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在人們的各種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首先要認識其語言。語言推廣是各國對外交往的一項重要活動。中泰兩國間互相設立語言學校和文化中心,成為兩國間公共外交的橋梁。
(一)孔子學院
孔子學院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也是迄今中國政府公共外交實施項目中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項目之一。
在泰國,隨著世界“漢語熱”的興起,泰國的皇室、政府和人民對漢語教學高度重視,近年來開設漢語課程的大中小學校不斷增多,社會上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迅速增長。中泰兩國高校和有關部門順應時代的發(fā)展趨勢,在泰國皇室、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8月,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泰國設立第一家孔子學院——孔敬大學孔子學院,此后,中泰合作共在泰國高校建立了12所孔子學院,在中小學建立11所孔子課堂,其規(guī)模在東南亞地區(qū)排名第一。
孔子學院通過漢語教學、漢語教師培訓,舉辦節(jié)假日文化活動等形式吸引了大批泰國人民,成為泰國人民學習漢語、了解當代中國文化的重要場地,受到了當?shù)厣鐣鹘绲臒崃覛g迎。
(二)泰國語言文化中心
2010年1月,由泰國清邁大學負責承建的泰國語言文化中心在云南師范大學掛牌成立;2010年7月1日,清邁大學和成都大學共同承建的泰國清邁大學泰國語言文化中心在成都大學正式掛牌成立;2010年11月21日,廣西師范學院國際文化與教育學院與泰國川登喜大學合作的泰國語言文化中心在廣西師范學院明秀校區(qū)文化廣場正式成立;2012年7月26日,廣西大學-清邁大學泰國語言文化中心揭牌儀式舉行。泰國語言文化中心促進了兩地學校間的交流與合作,為兩國互派留學生提供了便利,也進一步加強了中泰兩國的友誼,增強了兩國人民的互相了解。
二、旅游外宣
旅游產(chǎn)業(yè)是一個跨部門、跨行業(yè)、關聯(lián)度很高的產(chǎn)業(yè),加強旅游外宣是中泰兩國公共外交的共同選擇。中國和泰國都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互相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據(jù)統(tǒng)計,2010年約有60萬泰國游客到中國旅游。自從1997年泰國被列為第一批我國批準允許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國家以來,已是中國人旅游、休閑、度假、蜜月甚至是婚禮的熱點選擇地區(qū),中國業(yè)已成為泰國入境旅游市場中位居第二的客源地。
2011年,中國外宣部門和旅游部門共同簽署了關于開展國家形象宣傳推廣合作框架協(xié)議,決定設立全國旅游外宣工作領導小組,旨在通過業(yè)務合作,以外宣促進旅游,以旅游深化外宣,共同為塑造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而努力。
泰國國家旅游局在北京、上海、昆明、成都等地設立辦事處,開展泰國旅游的推廣活動。同時,泰國旅游界還經(jīng)常組成旅游推介團到中國,推介旅游線路和旅游產(chǎn)品,不斷發(fā)展適合中國游客需要的旅游產(chǎn)品。 2013年12月,中國與泰國確定免簽協(xié)議。這些舉措必將大力促進泰國旅游業(yè)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更多的中國公眾對泰國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有更充分的認識和了解。
三、飲食文化
(一)蔬果貿(mào)易
中泰兩國的果蔬生產(chǎn)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性和互補性。泰國素有“熱帶水果天堂”之稱。人們熟知的榴蓮、山竹、蓮霧、蛇皮果、柚子、柑橘、椰子、龍公果、水仙芒、菠蘿蜜、皇帝蕉、龍眼、紅毛丹、荔枝、菠蘿等熱帶水果是泰國向中國出口商品中的重要部分,而中國向泰國主要出口蘋果、梨、柑橘、檸檬、甜橙、鮮葡萄、甜瓜、栗子、桃、鮮柿等水果和木薯干、大蒜、洋蔥、胡蘿卜、蘑菇等蔬菜,雙方的交流使本國的果蔬產(chǎn)品得到了有益的互補。
自2003年6月,中國政府與泰國政府簽署“關于在《中國-東盟全面經(jīng)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早期收獲方案下加速取消關稅的協(xié)議”后,兩國正式實施雙邊水果和蔬菜產(chǎn)品的零關稅,推動兩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貿(mào)合作呈現(xiàn)持續(xù)快速增長態(tài)勢。
2011年2月,中國國家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和泰國農(nóng)業(yè)與合作社部在昆明草簽一項議定書,就中泰雙方經(jīng)中國云南昆明至泰國曼谷公路進出口水果檢驗檢疫要求達成一致意見。雙方即按相關要求合作開展昆曼公路“水果貿(mào)易”檢驗檢疫相關工作。這標志著中泰聯(lián)合開啟了昆曼公路“水果貿(mào)易”通道。
(二)美食文化
美食外交作為最接地氣的公共外交形式,聚焦更為廣闊的受眾,能提升一國的文化軟實力。泰國是世界著名的大米生產(chǎn)國和出口國,泰國香米享譽世界,是僅次于印度香米的世界上最大宗的出口大米品種之一。泰國為世界第一產(chǎn)蝦大國,也是僅次于日本、中國的亞洲第三大海產(chǎn)國。
泰國菜以酸、辣、甜著稱于世,在中國廣受歡迎。如今,泰國餐廳在北京、上海、廣州、南京、寧波、順德、昆明、杭州等地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達到數(shù)千家之多。同時,泰國飲食行業(yè)通過展會在中國廣州、昆明、青島、上海、西安等眾多城市舉辦“泰國美食節(jié)”,讓更多民眾品嘗到泰國的特色食品,感受到獨特的泰國文化。同樣,中國的美食在泰國也廣受歡迎。泰國有很多的中餐館,不僅滿足了當?shù)厝A人的需要,也吸引了大量的泰國人前往。
四、搏擊體育
中國武術和泰國拳術(泰拳)是兩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兩國的體育文化部門和民間愛好者均擔負著弘揚體育精神、傳播武術(拳術)文化的重任,其推廣傳播方式及遇到的困難有諸多相似之處。
首先,作為體育項目,兩國都致力于將其納入大型體育賽事比賽項目,且為之進行了大量的改革,目前已取得成果。武術在1990年第十一屆北京亞運會上正式成為比賽項目,而業(yè)余泰拳在2007年舉行的第2屆亞洲室內(nèi)運動會上被列為比賽項目,但二者在進入奧運會的路途中依然任重道遠。其次,同為發(fā)源于亞洲的搏擊項目,中國武術和泰拳交流已久,二者在賽場中針鋒相對,互有勝負。最后,中國武術和泰拳的傳播途徑較為相似,均以開設武館、搏擊俱樂部吸收學徒為主要方式。泰拳在中國北京、上海、深圳、山東等地成立了泰拳俱樂部、泰拳培訓基地、泰拳吧,吸引了大量國人的注意。同樣,許多中國拳師在泰國以授拳為業(yè),在曼谷有很多太極拳社團,吸引了眾多的泰國人和外國人參加。
此外,中泰兩國在民間藝術、影視作品、宗教信仰等領域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些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對增強兩國人民相互了解,豐富國家形象等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綜上所述,中泰兩國間的公共外交在語言推廣、旅游外宣、飲食文化、搏擊體育等方面有著相同的模式,且已在兩國民眾間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手段的運用對中泰兩國在對方國家民眾中的形象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們既要看到中國文化在泰國推廣的成果,更要分析泰國文化在華傳播的成功。這將有利于我國在與東南亞國家的政府和民間交往中進一步塑造好的國家形象,提升國家軟實力。
【本文系九江學院2014年公共外交研究立項資助項目】
(作者單位:九江學院商學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