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豪
筆者在《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14年第1~2 期上推薦了薛法根老師的“組塊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教學目標明確集中,每一個板塊都瞄準一個目標設計教學,教什么非常清楚,因此教學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常態(tài)的語文課教學流程大多是“初讀課文—分段講讀—總結提升”。這樣的教學流程主要是為了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瞄準的是非本體教學內容。比如一位教師設計的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爬天都峰》教學過程:
1.緊扣課題,承前啟后。
2.深入讀議,體會“我”受鼓舞爬上峰頂。
3.啟發(fā)想象,明白“老爺爺”也是受鼓勵爬上峰頂?shù)摹?/p>
4.總結課文,明白道理。
明白什么道理呢?就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鼓勵,才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這樣設計教學,學生最后獲得的只是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收獲,偏重的是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的教學。這當然是不可取的。
另一位教師設計的《爬天都峰》教學過程,沒有把重點放在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分析上,而是抓住每段課文的特點教學課文的寫作方法。
1.初讀課文,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第2節(jié),學習景物描寫。
3.學習第3~5節(jié),學習人物對話描寫。
4.學習課文第6節(jié),學習人物動作仿寫。
5.總結課文,明白道理。
應該肯定的是,這位教師是圍繞本體性內容展開教學的,各環(huán)節(jié)教學過程中教師抓的都是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學習景物描寫,學習人物動作描寫,學習人物對話描寫,等等。這些都是小學生應該學習的閱讀方法或寫作方法。三年級學生開始學習寫作,要把內容寫具體,掌握這些基本人物和景物描寫方法,對學生寫好作文是有幫助的。教師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樣教學能否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需要打個問號。我們知道,教師課堂上教了什么,這只是教師的主觀愿望;學生事實上學到了什么,有沒有學會,特別是中等以下的學生是否學會,這才是判斷一堂課教學效率的關鍵。在一節(jié)課短短的40分鐘時間里教給學生三四種閱讀、寫作方法,顯然只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教師追求的是“教過”了,而不是學生的“學會”了。從追求“教過”到追求“學會”,是語文教師教學觀念的一大轉變。
一、把目標定位在學生“學會”上
其實一堂課的教學效率不在于教師“教過”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究竟“學會”了多少知識。這一點語文教師應該向數(shù)學教師學習。數(shù)學教師在一堂課里教學的內容非常有限,比如有關圓的知識,可能分解出:認識圓的半徑、直徑,認識圓周率,求圓的周長,求圓的面積,等等。數(shù)學教師不會在一堂課里將有關圓的知識全部教下去,一般只教一點。數(shù)學教師教學時間的分配一般是:三分之一的時間新授知識,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操練。這樣教學有何道理?道理很簡單,因為小學生學習這些數(shù)學知識,“理解”是一回事,“會用”又是一回事。比如怎樣求“圓的面積”,學生理解了求“圓的面積”的公式,并不等于“會”計算“圓的面積”;只有會計算出正確答案了,才說明學生真正“學會”了,真正理解了、掌握了。數(shù)學教師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教學的,更多考慮的是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僅僅是優(yōu)等生的接受能力,而是瞄準中等以下學生的接受能力。
當下的語文課教學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教師追求的往往是“教過”了,而不是追求學生是否“學會”了。比如《爬天都峰》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是學習“人物動作描寫”,有位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1.默讀第6節(jié),畫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
2.交流學生畫出的動詞。(教師板書)
3.學生朗讀第6節(jié),體會課文通過這些詞語把人物動作描寫得很具體。
接下去又開始教學后面幾個小節(jié),認識人物的語言描寫。
語文課的問題就出在教師的目標定位上,我們的教學目標往往定位在學生理解、認識這種寫作方法,“認識、體會”了課文中人物動作描寫的方法就完事了。其實認識“人物動作描寫”這種寫作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去學習寫作。學生僅僅“認識”或“理解”了人物動作描寫,離能夠運用這種方法描寫人物動作,還有很長一段距離。語文教師教學一些語文知識或方法,往往滿足于“教過”了,因此幾乎每篇寫人的記敘文都在教學“人物的語言描寫,心理活動描寫”,每篇寫活動的課文都在教學“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每篇說明性課文都在教學“說明的方法”,等等。從小學一直教到中學,可有些學生寫作文還是不會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什么原因?就是因為教師只管“教過”,不管學生是否“學會”。
所以語文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從追求“教過”,到追求學生“學會”,完成這一轉變,是語文教師教學觀的一大進步,可以極大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
二、如何實現(xiàn)從“教過”到“學會”的轉變
其實,無論是語文知識教學還是語文方法教學,教師都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進行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學習一項新的語文知識,都需要經(jīng)歷“認識—實踐—總結”這樣一個完整的認知過程,無論是比較簡單的語文知識的學習,還是比較復雜的閱讀方法或寫作方法的學習。
再回到《爬天都峰》這篇課文的教學。如果將學習“人物動作描寫”作為這一課的教學內容,那么首先要通過實例來辨認什么是人物動作描寫,接下去教師應該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去嘗試運用這種寫作方法。這段教學可以這樣設計:
1.讀下面兩段話,比較課文是怎樣描寫人物動作的:
(1)我奮力向峰頂爬去,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個樣……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2)我奮力向峰頂爬去,爬呀爬,我和老爺爺,還有爸爸,終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頂。
2.畫出第(1)段話具體描寫“我”爬天都峰時的一系列動作,想想這些動作描寫有哪些作用。endprint
(“我奮力爬,一會兒攀著鐵鏈上,一會兒手腳并用向上爬,爬呀爬,終于爬上……”把“我”奮力爬天都峰時的動作描寫得很具體。第(2)段話只寫“爬呀爬”,怎么爬的,沒有把動作描寫出來,所以看不出“我”是怎樣爬天都峰的。這就是動作描寫的作用。)
3.朗讀這段話,想象“我”爬天都峰時的動作。
課文沒有描寫老爺爺爬天都峰時的動作,你來試著描寫一下老爺爺?shù)膭幼?,然后再體會一下動作描寫的作用。
4.交流總結動作描寫的方法。
首先是通過兩段話的比較,讓學生通過實例認識什么是“人物動作描寫”;接著通過畫出動詞和朗讀,體會文章中動作描寫的作用;然后讓學生通過想象描寫老爺爺爬天都峰時的動作,嘗試運用這種寫作方法。如果只是讀讀、畫畫、議議,學生只是認識了動作描寫,獲得的只是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實踐,學生才真正學會這種寫作方法。也只有通過實踐運用,學生對這種方法的認識才能變得清晰、具體,才能真正“學會”。
三、按照“認識—實踐—遷移”的程序設計教學
語文課應該遵循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按照“認識—實踐—遷移”的程序來設計教學流程。教師必須認識到,“初讀課文—分段講讀—總結提升”這樣的教學流程,其實只是適合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組織教學,學生獲得的只是碎片化的語文知識或方法,留下的主要是課文思想內容的痕跡;只有按照“認識—實踐—遷移”的程序設計教學,學生才能真正學會這堂課教師所選擇的本體性教學內容。
下面我們一起來研讀于永正老師教學《月光曲》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這堂課于老師設計的教學重點是“學習事物和聯(lián)想,體會文章中聯(lián)想的作用,并通過修改習作,認識習作時加上作者聯(lián)想的好處”。
第一課時主要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讀懂讀熟課文,結合課文朗讀教學生字詞語。這些是這堂課必須完成的基礎性教學內容。第二課時重點教學“事物和聯(lián)想”,是這堂課教師新授的教學內容。于老師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
1.認識“事物和聯(lián)想”。
(1)讀課文第9自然段,分辨哪些寫事物,哪些是聯(lián)想。
(2) 去掉這些聯(lián)想的句子,看看這段文字有什么變化。(失去了99%的美)
(3) 小結:讀文章時分辨事物和聯(lián)想的作用。
2.拓展延伸,實踐操練。
讀短文,畫出聯(lián)想的句子,再想一想,如果去掉這些句子會怎么樣?加上去有什么好處?
3.拓展延伸,遷移寫作。
(1)修改短文《荷花》。
(2)修改后交流。
首先,認識什么是事物描寫,什么是作者的聯(lián)想,這時學生學到的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一種陳述性知識;接下來讓學生認識聯(lián)想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過比較和小結,讓學生明白讀文章時要分辨事物和聯(lián)想的作用,這樣學生學到的是一種閱讀的方法、一種程序性知識;然后還需要通過實踐,在新的語境中去運用,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這種閱讀方法;最后再引導學生去修改一篇習作,讓學生認識聯(lián)想在寫作中的作用,通過運用將事物和聯(lián)想遷移為一種寫作方法。這是一個非常典型、非常完整的“認識—實踐—遷移”的學習方法的教學流程。
按照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設計教學流程,語文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明確一堂課“教什么”。也就是一堂課除了完成生字新詞教學,讀懂理解課文內容這些基礎性的教學內容之外,還準備新授什么教學內容,新授內容應該就是這堂課的教學重點,一堂課的教學內容不能碎片化地添加,一定要明確、集中。這應該成為語文教師設計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語文教師必須學會“舍棄”,明白“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的道理。什么都想教,什么都不肯舍棄,結果勢必會造成學生什么都沒有學會。
2.按照“認識—實踐—總結”的程序設計教學流程。常態(tài)化的“初讀課文—分段講讀—總結提升”的教學流程瞄準的是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不符合學生語文知識或語文方法學習的規(guī)律。語文教學流程理所當然地應該瞄準本體教學內容的學習來設計。
3.一定要保證學生“實踐”活動的時間?!皩嵺`性”是語文課程的一大特點。教師必須明白,學生的語文能力是在語文實踐過程中“習得”的,不是教師“講會”的。
以往的語文課教學效率之所以不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講得太多,因為教師只管“教過”,不管學生“學會”。現(xiàn)在要追求學生“學會”,那么必須最大限度地壓縮教師講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師都有這樣深刻的課程意識,圍繞明確的教學內容來設計教學流程,那么我們語文課的教學效率就會大大提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