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古往今來,有許多仁人志士都是自學成才的典范,比如華羅庚、富蘭克林、林肯等等,他們中有的成為杰出的科學家,有的成為卓越的政治家。要知道,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永遠對知識保持著非常強烈的求知欲,無論處于何種條件,始終呈現(xiàn)出來的是那種堅持不懈的態(tài)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人在從幼兒到老年的整個人生中,要像海綿吸水一樣不斷地充實我們自身,要不斷地學習,那便是我們現(xiàn)在都提倡的“終身教育”。可是我們懂得,老師是絕不可能陪伴學生一生的,學生最終學得到的應該是一種能力,而不應該是知識本身。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去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我們做老師的總有一種感覺,就是生怕學生自己解決不了問題,生怕學生不明白,為此在我們的課堂上完全放手把時間給學生的時候非常少,更有甚者在有些問題上是陪之而來的“嘮叨”,我們都喜歡反復地說,反復地解釋。實際上,我們完全可以相信我們的學生,他們自身蘊藏著很大的潛力,特別對于年級較高的學生,我們老師更是可以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把知識掌握好,并從中歸納出方法和規(guī)律。
例如,我在講《三角函數(shù)應用舉例》這課時,因解直角三角形的應用比較廣泛,且課本上的例1到例4都是非常容易的實際例子,大部分學生都可以從這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所以在這一課的學習中,我完全放手給學生,讓每個學生自學本節(jié)內(nèi)容并獨立完成課后練習。在此過程中,教師除了解答個別學生的單獨問題外,最好不去提示學生該先怎么樣,后怎么樣,該怎樣自學,盡量保持課堂的寂靜,就如大學的圖書館一樣,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與空間,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與思維方式去對本節(jié)內(nèi)容進行思考。末了,讓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收獲與心得體會與其他同學交流。比如,對例3,有的學生認為完全可以用其他方法,而不一定非用三角函數(shù);有的學生認為這些題的共同特點是先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shù)學模型,再去解直角三角形;有的學生對練習1中的標高、水位所表示的是什么不明白,對練習2中的A、C、E成一條直線理解不到位等等,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同學的交流自行解決。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將頭腦中抽象的思維意識轉(zhuǎn)化成口頭語言的能力,還可以將現(xiàn)身的整個思維過程暴露出來,又可以為其他同學提供借鑒,使之在思維過程與學習方法上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讓每個學生學會自學。
長此以往,學生形成的自學習慣就會陪伴其終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