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王尼門,來自云南,這位1991年出生、面龐黝黑的佤族小伙子,如今已在煙臺港聯(lián)合港埠公司裝卸三大隊扎下了根。
裝卸三大隊曾獲得中華全國總工會頒發(fā)的“工人先鋒號”榮譽,是個光榮的集體,來自五湖四海的打工者在這里都能找到一種家的感覺。這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使一個個原本默默無聲的打工者在這里實現(xiàn)了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人生價值。
由于地域、語言的原因,王尼門平日里是個少言的人,但一到碼頭作業(yè)現(xiàn)場,他就如同進入了虎狼的狀態(tài),而這與他初到裝卸大隊,在高強度勞動面前毫無準備的尷尬景象形成鮮明對比——親人般的照顧、老大哥似的教誨,集體的氛圍和自己的努力讓他在短短十六個月里就成為了全隊第一個佤族副班長?;嗜缪?,在這個外人看來有點浪漫的場景里,小王可是遭了不少罪,雖然有防護良好的保護用品,可眉毛、頭發(fā)、身上那層厚厚的化肥卻訴說著他工作的艱辛。
化肥灌包作業(yè)一直是煙臺港重要的作業(yè)流程,科技的進步要求作業(yè)人員的作業(yè)素質水漲船高,小王硬是從一個懵懵懂懂的門外漢變成了連續(xù)多次創(chuàng)造新紀錄的行家里手。一次灌包作業(yè),他的手被鋒利的化肥外包裝袋弄了個口子,加上手里出汗,化肥粘在傷口上,似鹽撒傷,但他硬是輕傷不下火線,用清水洗洗傷口,接著干!一百斤的化肥包,一個熊抱加一個拖舉,小王就能讓它乖乖“碼”在網(wǎng)絡兜上,而這個動作他能在12個小時里重復3000次。2014年僅半年時間,小王班組就在全隊20個班組里綜合考評得了3個第一名、2個第二名。
在王尼門的帶動下,他的佤族兄弟一下子也在三大隊扎下了根,70多名漢子正在奮勇當先,為海港的建設發(fā)揮著自己的光和熱。王尼門現(xiàn)在也擁有了自己的家庭,小兩口勤勞致富,工作雖然累點兒,可每月有不少節(jié)余,現(xiàn)在他們正打算在煙臺買一套自己的住房。眼下,小王把自己的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換成了一臺8000多元的輕騎摩托車,出工時,小王的“坐騎”也成了工友們競相爭坐的“香餑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