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翠琴
摘要:在中國民族音樂的舞臺上,人們越來越多地被一種獨特的、富有魅力的聲音所吸引。這聲音仿佛來自天籟,幽幽揚揚,深邃而悠遠;厚沉凝重,充滿土聲地氣;又像發(fā)自遙遠的古代,古樸典雅,令人遐想;酷似人咽鬼泣,凄凄慘慘,悲悲切切。極具表現(xiàn)力的獨特音色,為其他任何樂器所不能替代,這就是中國最古老的回族民族民間樂器之一--泥哇嗚。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課堂 泥哇嗚 音樂綜合能力
隨著新課改工作的不斷推進和教學模式改革的不斷深入,音樂學科教學也迎來了一系列嶄新的變化。課標對小學生器樂演奏有了更明確的要求,即通過器樂進課堂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學生通過音樂藝術(shù)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xiàn)的自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提高他們音樂綜合能力?;刈迥嗤蹎枋菄乙患壏俏镔|(zhì)文化保護遺產(chǎn),它外觀古樸典雅,音色低沉蒼勁,醇厚悲壯,穿透力強,既能用于獨奏,又可與樂隊合奏,入門容易,易于掌握。在小學普及推廣傳承回族泥哇嗚演奏,不僅是一般意義上的音樂素質(zhì)教育,而且還應(yīng)視為音樂素質(zhì)中回族的母語教育,學習泥哇嗚對兒童大腦的開發(fā)很有幫助。學習它要立體思維,腦子要想、耳朵要聽、手要動、眼要看,其意義遠非其他樂器所能比擬的。所以說學習泥哇嗚演奏對孩子們的音樂素質(zhì)提高很有幫助,下面談?wù)劰P者在校園傳承泥哇嗚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做法,供同行參考。
一、展示特點,激發(fā)興趣
記得2007年秋季開學伊始,第一次筆者在三年級的音樂課堂上用泥哇嗚演奏《枉凝眉》和《彎彎的月亮》學生對這沒見過的樂器非常好奇,被它發(fā)出的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衷怨之情和制造肅穆、曠古、凄歷的特殊效果所傾倒。悅耳動聽如天籟之音般的樂曲,穿越時空古泥哇嗚音符,陶醉于古曲其詩意之美的境界中,仿佛閉目聆聽原汁原味的中國古典音樂,使得學生們激動不已,歡呼雀躍…課后有很多學生要求學習這種樂器。2008年我校成為泥哇嗚傳承基地,學生們拿到樂器以后別提有多美了,對它愛不釋手,上課不遲到了,也注意聽講了,甚至有的孩子一看到筆者就纏上來,問這問那,不肯離去,他們上課吹、下課吹,就連回家的路上有的孩子也在吹,整個學校形成了一片學習泥哇嗚的熱潮。
二、循序漸進,打好基礎(chǔ)
回族泥哇嗚的演奏基本音色要求:音色圓潤,堅實厚重,強而不噪,弱而不虛。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吹奏也不例外。剛開始練習演奏教師要努力讓學生打好基礎(chǔ),如呼吸方法、指法、氣息的運用等環(huán)節(jié)的練習一定要“實”勿“虛”,為學生后續(xù)發(fā)展做好準備,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長,應(yīng)遵循小學生心理及生理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演奏技能技巧。
三、因材施教,幫帶互助
常言道“花有幾樣紅,人與人不同”,一個班幾十個學生,他們的音樂基礎(chǔ)良莠不齊,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其音樂素質(zhì)也不可能處于同一水平線,而是呈現(xiàn)出多樣性和立體性,不可能把全班學生拉到同一條“水平線”上搞“一刀切”。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根據(jù)各班不同情況,區(qū)別對待,因人而異,采用個性化教學,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要讓基礎(chǔ)好、能力強的學生“吃得飽,喝得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傳、幫、帶作用,形成一種習慣,使其成為特色,由他們組織“幫帶互助”教學,在老師的帶領(lǐng)下,采用“師生互助”、“生生互助”,“男女互助”等學習方式,互幫互助,共同提高,同時又要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給他們安排更高層次的練習,使他們在實踐練習的過程中體會到攀登的喜悅。而對基礎(chǔ)較差、接受能力欠佳的學生則安排簡單易學,梯度平緩的曲目,注重興趣培養(yǎng),營造激勵的學習氛圍,通過“師傅們”的“傳幫代”作用,力求使他們跟上教學進度,不斷進步,嘗到器樂學習的甜頭。盡量使每位學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fā)他們的學習吹奏泥哇嗚的熱情。這樣既體現(xiàn)了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的理念,又遵循音樂教學的參與性原則。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藝術(shù)還算不上一門知識,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審美愉悅的體驗與感悟,如果沒有親自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的孩子,幾乎不可能獲得這樣的情感體驗。所以在小學開展泥哇嗚吹奏教學,不但提升了器樂特長生的演奏水平,也帶動了全班學生,同時營造了器樂學習的濃郁氛圍,真正做到九年義務(wù)教育新課表要求的了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培養(yǎng)興趣的要求。
四、提供舞臺,展示自我
在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chǔ)后,我們將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登臺表演。如在學校組織的“少先隊建隊日”、”教師節(jié)“、或“六一文藝匯演”上,我們的學生隨著SD的伴奏曲,在激昂的馬蹄聲中,演奏的《駿馬奔馳保邊疆》與其緊密相融,將在場的人們帶入到駿馬奔馳的遼闊邊疆…… “流連忘返”的人們從“邊疆”歸來;緊接著《過雪山草地》欣賞《荷塘月色》;去看《彎彎的月亮》再去《洪湖水浪打浪》;逛《天空之城》;唱《歡樂頌》跳《寧夏數(shù)花》一曲接著一曲,妙趣橫生的泥哇嗚音符飄灑在校園上空……贏得了與會的領(lǐng)導、教師、家長、同學的一致好評。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縣、市、區(qū)里組織的器樂演奏比賽,讓他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鍛煉膽量,提高能力,為我校特色教育奠下了扎實的基礎(chǔ)。
在泥哇嗚教學實踐中不但注重傳授泥哇嗚演奏技能技巧,還要注重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增強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情操,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讓泥哇嗚的聲音,帶學生進入時光的隧道,仿佛聆聽遙遠的呼喚,去體味什么叫做曠古與莊嚴,同時又讓你感覺到它最是貼近人的心靈,它使學生的心隨之震撼,觸摸和凈化學生的靈魂。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與創(chuàng)造思維,審美意識,培養(yǎng)他們音樂綜合實踐能力,并讓我們的回族民族民間音樂這朵奇葩生根發(fā)芽,代代相傳。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蔡國英.寧夏花兒精粹[M].寧夏:陽光出版社,2012.
[3]劉明,劉同生.中國花兒教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