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線榮
關鍵詞:暖胃湯;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7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43-01
消化性潰瘍?yōu)橄瘍瓤婆R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以胃脘部脹滿不適、噯氣反酸、嘈雜嘔吐、消化不良為主訴。筆者臨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4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門診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其中胃潰瘍?yōu)?3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復合型潰瘍1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1~71歲,平均(34±3.5)歲;病程3個月~4 a。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80歲,平均(38±4.6)歲;病程3個月~5 a。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相關標準:臨床主癥為上腹部有節(jié)律性疼痛,進食后緩解,伴有泛酸、噯氣、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上腹部稍偏左(胃)、右(十二指腸)有明顯壓痛點;實驗室檢查糞便潛血有時可出現(xiàn)陽性;器械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龕影,胃鏡檢查可見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面集中。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使用西藥常規(guī)的三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40 mg/d,克拉霉素800 mg/d,阿莫西林1600 mg/d,治療1W后,繼續(xù)用奧美拉唑40 mg/d,共用3W,以上治療4W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自擬暖胃湯:黃芪30 g,白芍20 g,桂枝15 g,干姜12 g,炒吳茱萸10 g,高良姜12 g,炙甘草10 g,香附6 g,白及20 g,三七10 g,蒲公英30 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如果患者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可用附子理中丸溫腎暖脾,和胃止痛;如果患者兼有腹脹乏力明顯者,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痛。以上治療30 d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愈合,局部輕度充血,無明顯水腫;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胃酸分泌大致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
3.2治療結果
3.2.12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見表1。
4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吐酸”、“嘈雜”范疇,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虛弱,虛多于實或因實致虛,虛證貫穿于全過程。邪氣乘虛而侵犯胃腑,導致潰瘍的發(fā)生。同時又因脾胃虛弱,肝郁氣滯,情志失和,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等因素而致,導致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氣侮脾,脾不運化,濕濁內生,經年不愈。中陽不振,造成脾胃虛寒,久病入絡,絡脈失養(yǎng),氣血阻絡,形成氣機血脈的不通,出現(xiàn)吐酸、嘈雜、胃痛不已,噯氣、脘腹悶脹等癥狀。自擬暖胃湯中黃芪補中益氣,且有收斂瘡瘍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營血柔肝,緩解疼痛;桂枝、高良姜溫中止痛、暖脾健胃,祛濕濁;三七活血化瘀定痛;炒吳茱萸抑酸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白及補脾斂瘍;蒲公英清熱解毒、燥濕祛腐。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緩急止痛,和胃健脾,益氣生陰的功效,從而使胃潰瘍盡早愈合。
綜上所述,筆者體會通過中醫(yī)藥治療消化性潰瘍能夠提高療效,愈合率高、臨床癥狀消失快、無明顯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縮短治療周期、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是治療胃潰瘍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壽山,李小賢.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yī)學出版社,1999:282-283.
(收稿日期:2014-02-24)endprint
關鍵詞:暖胃湯;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7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43-01
消化性潰瘍?yōu)橄瘍瓤婆R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以胃脘部脹滿不適、噯氣反酸、嘈雜嘔吐、消化不良為主訴。筆者臨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4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門診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其中胃潰瘍?yōu)?3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復合型潰瘍1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1~71歲,平均(34±3.5)歲;病程3個月~4 a。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80歲,平均(38±4.6)歲;病程3個月~5 a。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相關標準:臨床主癥為上腹部有節(jié)律性疼痛,進食后緩解,伴有泛酸、噯氣、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上腹部稍偏左(胃)、右(十二指腸)有明顯壓痛點;實驗室檢查糞便潛血有時可出現(xiàn)陽性;器械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龕影,胃鏡檢查可見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面集中。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使用西藥常規(guī)的三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40 mg/d,克拉霉素800 mg/d,阿莫西林1600 mg/d,治療1W后,繼續(xù)用奧美拉唑40 mg/d,共用3W,以上治療4W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自擬暖胃湯:黃芪30 g,白芍20 g,桂枝15 g,干姜12 g,炒吳茱萸10 g,高良姜12 g,炙甘草10 g,香附6 g,白及20 g,三七10 g,蒲公英30 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如果患者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可用附子理中丸溫腎暖脾,和胃止痛;如果患者兼有腹脹乏力明顯者,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痛。以上治療30 d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愈合,局部輕度充血,無明顯水腫;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胃酸分泌大致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
3.2治療結果
3.2.12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見表1。
4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吐酸”、“嘈雜”范疇,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虛弱,虛多于實或因實致虛,虛證貫穿于全過程。邪氣乘虛而侵犯胃腑,導致潰瘍的發(fā)生。同時又因脾胃虛弱,肝郁氣滯,情志失和,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等因素而致,導致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氣侮脾,脾不運化,濕濁內生,經年不愈。中陽不振,造成脾胃虛寒,久病入絡,絡脈失養(yǎng),氣血阻絡,形成氣機血脈的不通,出現(xiàn)吐酸、嘈雜、胃痛不已,噯氣、脘腹悶脹等癥狀。自擬暖胃湯中黃芪補中益氣,且有收斂瘡瘍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營血柔肝,緩解疼痛;桂枝、高良姜溫中止痛、暖脾健胃,祛濕濁;三七活血化瘀定痛;炒吳茱萸抑酸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白及補脾斂瘍;蒲公英清熱解毒、燥濕祛腐。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緩急止痛,和胃健脾,益氣生陰的功效,從而使胃潰瘍盡早愈合。
綜上所述,筆者體會通過中醫(yī)藥治療消化性潰瘍能夠提高療效,愈合率高、臨床癥狀消失快、無明顯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縮短治療周期、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是治療胃潰瘍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壽山,李小賢.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yī)學出版社,1999:282-283.
(收稿日期:2014-02-24)endprint
關鍵詞:暖胃湯;消化性潰瘍;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573.1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5-0043-01
消化性潰瘍?yōu)橄瘍瓤婆R床常見病、多發(fā)病,患者以胃脘部脹滿不適、噯氣反酸、嘈雜嘔吐、消化不良為主訴。筆者臨床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患者40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病例均來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及門診治療的消化性潰瘍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經胃鏡檢查,其中胃潰瘍?yōu)?3例,十二指腸潰瘍22例,復合型潰瘍1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中男27例,女13例;年齡21~71歲,平均(34±3.5)歲;病程3個月~4 a。對照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26~80歲,平均(38±4.6)歲;病程3個月~5 a。經統(tǒng)計學處理,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等情況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相關標準:臨床主癥為上腹部有節(jié)律性疼痛,進食后緩解,伴有泛酸、噯氣、嘈雜、惡心、嘔吐等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上腹部稍偏左(胃)、右(十二指腸)有明顯壓痛點;實驗室檢查糞便潛血有時可出現(xiàn)陽性;器械檢查X線鋇餐檢查可見龕影,胃鏡檢查可見圓形或橢圓形潰瘍面,周圍黏膜皺襞向潰瘍面集中。
2治療方法
2.1對照組使用西藥常規(guī)的三聯(lián)療法:奧美拉唑40 mg/d,克拉霉素800 mg/d,阿莫西林1600 mg/d,治療1W后,繼續(xù)用奧美拉唑40 mg/d,共用3W,以上治療4W為1個療程。
2.2治療組自擬暖胃湯:黃芪30 g,白芍20 g,桂枝15 g,干姜12 g,炒吳茱萸10 g,高良姜12 g,炙甘草10 g,香附6 g,白及20 g,三七10 g,蒲公英30 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如果患者兼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軟,可用附子理中丸溫腎暖脾,和胃止痛;如果患者兼有腹脹乏力明顯者,可加服香砂六君子丸以健脾益氣,和胃止痛。以上治療30 d為1個療程。
3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1]中的療效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失,食欲正常,胃酸分泌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愈合,局部輕度充血,無明顯水腫;好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減輕,胃酸分泌大致正常,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胃鏡檢查原潰瘍面積減少<50%。
3.2治療結果
3.2.12組臨床療效比較經過1個療程治療后,2組療效比較見表1。
4討論
消化性潰瘍屬于中醫(yī)學“胃脘痛”、“吐酸”、“嘈雜”范疇,本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以青壯年為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本病患者多有脾胃虛弱,虛多于實或因實致虛,虛證貫穿于全過程。邪氣乘虛而侵犯胃腑,導致潰瘍的發(fā)生。同時又因脾胃虛弱,肝郁氣滯,情志失和,飲食不節(jié),寒溫失調等因素而致,導致肝氣橫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氣侮脾,脾不運化,濕濁內生,經年不愈。中陽不振,造成脾胃虛寒,久病入絡,絡脈失養(yǎng),氣血阻絡,形成氣機血脈的不通,出現(xiàn)吐酸、嘈雜、胃痛不已,噯氣、脘腹悶脹等癥狀。自擬暖胃湯中黃芪補中益氣,且有收斂瘡瘍的作用,能提高人體免疫機能;白芍、炙甘草酸甘化陰,營血柔肝,緩解疼痛;桂枝、高良姜溫中止痛、暖脾健胃,祛濕濁;三七活血化瘀定痛;炒吳茱萸抑酸活血止痛;香附疏肝理氣;白及補脾斂瘍;蒲公英清熱解毒、燥濕祛腐。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緩急止痛,和胃健脾,益氣生陰的功效,從而使胃潰瘍盡早愈合。
綜上所述,筆者體會通過中醫(yī)藥治療消化性潰瘍能夠提高療效,愈合率高、臨床癥狀消失快、無明顯副作用,易被患者接受,縮短治療周期、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點,是治療胃潰瘍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李壽山,李小賢.中醫(yī)消化病證治準繩[M].北京:中國中醫(yī)學出版社,1999:282-283.
(收稿日期:2014-02-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