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珍
摘要: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如何教”的問題,在整個高中音樂鑒賞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在新課程標準的多項新要求下,傳統(tǒng)的“講述式”教學法已經(jīng)無法滿足教學的實際需要,并使教學質量的提升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就幾種新型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了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新型教學法 高中音樂鑒賞 運用分析
一、當前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學方法的現(xiàn)狀
教學方法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到如何教學、以怎樣的方式教學等問題。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傳統(tǒng)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學方法是較為陳舊和單一的,通常都是教師先講解作品的要點,隨后進行播放,最后再進行總結??此剖且粋€有條不紊的過程,其實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其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激發(fā),教學質量也就可想而知。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興趣、情感、創(chuàng)造、探究、合作等理念,而要想實現(xiàn)這些目標,對于教學方法的變革就勢在必行。所以說,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運用新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貼近新課程標準的多項要求,已經(jīng)是刻不容緩。
二、新型教學方法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運用
(一)對話式教學法
對話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在國際上受到普遍好評的一種教學方法,其主張師生在一個平等、民主的氛圍中,通過坦誠的對話來完成知識的建構和能力的獲得,而且是十分適用于音樂鑒賞教學。因為音樂鑒賞屬于二度的藝術創(chuàng)作,其本身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單一的講述,其實是將教學大綱或者教師自己的觀點強加給了學生,這無疑是有違于教學初衷的。對此教師不妨嘗試著給學生以更多的表達機會,和學生進行更多的對話。在欣賞完一些曲目之后,先不要著急進行講述,而是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比如在《多彩的民族風》中,本課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對此就可以讓學生結合著曲目,說一說他們心中這幾個少數(shù)民族的印象,特別是在音樂方面,有著怎樣的特點,教師則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和完善,然后再帶領學生重溫作品。這種通過對話所獲得的知識和體驗,要比教師的單純講述更為深刻,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拉近了師生之間、學生和音樂課之間的距離,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比較式教學法
新的課程標準中曾明確提出,要通過比較,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能力。也只有通過比較,才能使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yǎng)、審美能力等得到本質的提升。而且古今中外的音樂資源浩如煙海,更是為比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應該將這種比較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比如同一曲目不同體裁的比較。很多優(yōu)秀和經(jīng)典的曲目,都有著多種音樂體裁,通過這種比較,能夠讓學生對音樂個性化有更加深刻的認識。比如《黃河大合唱》和鋼琴協(xié)奏曲《黃河》,前者是中國聲樂藝術中巨作,而后者則被譽為是鋼琴改編曲的典范。對此教師就可以進行比較式的鑒賞,并延伸出多個問題,如合唱和鋼琴分別有著怎樣的相同和不同?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種差異?以及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和借鑒等。對于這些問題思考和解答的過程,也正是學生們音樂審美視野得到擴展、審美經(jīng)驗得到豐富的過程。又比如同一情感類型不同音樂作品的比較。音樂的本質特點就是抒情,情感的豐富性自不必說,而且即便是同一種情感,也會在音樂中得到不同的呈現(xiàn)。比如對于祖國和民族的熱愛之情。肖邦通過對愛國詩人詩歌的改編,創(chuàng)作出了《革命練習曲》、《降A大調波蘭舞曲》等,而捷克的斯美塔那則將目光投向了祖國的山河,以托物言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國家和民族深沉的熱愛。在中國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更是不乏此類的佳作,如《黃河大合唱》、《我的祖國》、《走進新時代》等,都是炎黃子孫發(fā)自內心的呼喚,通過這種比較獲得的審美體驗,無疑是更加深刻的,更加觸動人心的。
(三)學科綜合法
新的課程標準中曾明確要求,要在教學中主動嘗試將音樂和姊妹藝術有機融合起來,從而進一步擴展學生的審美體驗和知識視野。這一要求是有著充分可行性的,因為音樂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文學、歷史、美術、舞蹈多種學科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過學科綜合,能幫助學生從大文化的角度去更加全面和豐富的體驗音樂,開闊學生思路和眼界,這對于他們一生的發(fā)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比如音樂和文學的結合?!洞航ㄔ乱埂凡坏且皇滓魳纷髌罚瑫r還是一首著名的詩歌,由唐代著名詩人張若虛所做,被譽為是“高峰上的高峰”,對此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先去收集這首詩歌的資料,并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深入體驗詩歌的情感和意境。正式上課時,教師再利用多媒體,展示出春江潮涌、海上生明月的景象。學生們因為已經(jīng)做足了相關的功課,所以對作品的意境描繪就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又如音樂和美術結合。音樂和美術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始終都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一點從德彪西的音樂中就可以體會出。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彪西,和一些詩人、文學家、畫家們的交往十分密切,經(jīng)常在一起探討藝術。特別是印象主義繪畫,給了德彪西以極大的啟示和影響,該種繪畫風格講求對事物感覺和印象的表現(xiàn),喜歡把自然景物作為主要創(chuàng)作對象,并著重刻畫這些事物的光色變化,因此常給人以模糊、飄渺之感。德彪西對這種風格十分推崇,也開始有意識的在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中追求這種感覺和風格。如果在欣賞德彪西的音樂之前,先對印象派繪畫進行鑒賞,那么就會對他的印象主義音樂風格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綜上所述,自新的音樂課程標準頒布以來,很多教師都主動將一些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運用到了教學中,使教學質量獲得了鮮明的提升。為了使這一良好勢頭得到鞏固和延續(xù),有必要對整個教學過程再次進行完整的審視,以趨利避害,揚長避短,獲得更大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黃琳.淺論音樂欣賞中的情感體驗[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0,(08).
[2]劉依依.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幾點思考[J].北方音樂,2010,(01).
[3]王嬌麗.淺談高中音樂欣賞教學[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