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泉龍
【摘要】本文通過結合高壓走廊宅基地置換項目工程實例,對基礎底板大體積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出現(xiàn)的質量問題進行分析,最后并提出相應的控制管理措施,以期對提高大體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層建筑;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裂縫;管理要點
1工程概況
菊園高壓走廊宅基地置換項目工程位于上海市嘉定區(qū),劉家河以東,唐家浜路以南,岳普路以西。整個工程由1#樓和2#樓各26層、3#樓18層、4#樓24層、商業(yè)S1#樓和S2#樓3層,局部1層、2層及地下車庫、門衛(wèi)、變電站、垃圾站組成,總建筑面積為68133m2。
基礎形式為筏板基礎,1#樓、2#樓、4#樓筏板面厚度分為800,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50MM;3#樓筏板面厚度分為650,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00MM。車庫筏板面厚度為400,地下室外墻厚度為350;地下室外墻及底板砼強度等級為C35,抗?jié)B為P6。商業(yè)S1#樓為梁板基礎+承臺基礎,底板厚度400,地下室外墻厚度為250MM,地下室外墻及底板砼強度C30,抗?jié)B為P6。S2#樓為承臺基礎,承臺砼強度為C30。
2筏板基礎裂縫產(chǎn)生原因
2.1溫度裂縫
目前,溫度裂縫產(chǎn)生主要原因是由水化熱引起的內(nèi)外溫差造成的。混凝土澆筑初期,產(chǎn)生大量的水化熱,由于混凝土的體積較大,混凝土又是熱的不良導體,大量的水化熱聚積在混凝土內(nèi)部而不易散發(fā),導致內(nèi)部溫度急劇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熱較快,這樣就形成內(nèi)外的較大溫差,較大的溫差造成內(nèi)部與外部熱脹冷縮的程度不同,這種內(nèi)外溫差在混凝土凝結初期,在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一定的拉應力(實踐證明當混凝土本身溫差達到25℃~26℃時,混凝土內(nèi)便會產(chǎn)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應力)。當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極限時,混凝土表面就會產(chǎn)生裂縫。
2.2干縮裂縫
干縮裂縫是指混凝土養(yǎng)護結束后的一段時間或混凝土澆筑完畢后一周左右,在干燥的環(huán)境下,混凝土內(nèi)外水分蒸發(fā)程度不同導致變形不同而產(chǎn)生的裂縫。這種收縮是不可逆的。
3預防裂縫的產(chǎn)生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知,材料型裂縫主要是由溫差和收縮引起,所以為了防止裂縫的產(chǎn)生,就要最大限度的降低溫差和減少混凝土的收縮,在材料選擇和技術措施等環(huán)節(jié)要做好充分準備工作,以保證大體積混凝土順利施工。
3.1混凝土材料選擇
從原材料質量著手,預防大體積及超長結構混凝土產(chǎn)生裂縫。
3.1.1水泥
考慮普通水泥水化熱較高,特別是應用到大體積混凝土中,大量水泥水化熱不易散發(fā),在混凝土內(nèi)部溫度過高,與混凝土表面產(chǎn)生較大的溫度差。為降低水化熱,減小溫差,要盡量采取早期水化熱低的水泥。
主要考慮抗裂性能好、兼顧低熱和高強兩方面的要求,一般采用低熱礦渣水泥,中熱硅酸鹽水泥摻入一定量的粉煤灰。另外,由于水泥的水化熱是礦物成分與細度的函數(shù)。因此,為了降低水泥的水化熱,必須降低熟料中C3A和C3S的含量。同時,在不影響水泥活性的情況下,盡量使水泥的細度適當減小,以減小水化熱的放熱速率。
3.2.2砂
選用質地堅硬、級配良好的B類低堿活性天然中砂,其含泥量應控制在2.5%以內(nèi)。細度模數(shù)為2.5~3.2。
3.2.3石子
粒徑5~25mm的低堿自然連續(xù)級配碎石或卵石,應具有較好的和易性、較少的用水量以及較高的抗壓強度。含泥量應控制在1.0%以內(nèi),針狀和片狀顆粒含量不大于10%。
3.2.4混凝土外加劑
選用符合《混凝土外加劑質量標準》,符合設計要求及有關規(guī)定,并選用綠色環(huán)保型的、無污染、無毒害等并經(jīng)權威機構檢測的合格產(chǎn)品。
加入外加劑后能減小混凝土收縮開裂的機會。減水劑的主要作用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提高混凝土強度或在保持混凝土一定強度時減少水泥用量。緩凝劑的作用一是延緩混凝土放熱峰值出現(xiàn)的時間,由于混凝土的強度會隨齡期的增長而增大,所以等放熱峰值出現(xiàn)時,混凝土強度也增大了,從而減小裂縫出現(xiàn)的機率;二是改善和易性,減少運輸過程中的塌落度損失。引氣劑在混凝土的應用對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能十分有利。
4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管理要點
辦公樓地下車庫底板厚1000mm,面積也大;承臺厚有1000mm、1600mm、1800mm、2000mm、2200mm等厚度尺寸,屬大體積混凝土;必須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裂縫(特別是貫通裂縫)的產(chǎn)生。
4.1施工工藝流程
泵車試運轉→攪拌站供貨→核實混凝土配合比、開盤鑒定→混凝土運輸單→檢查混凝土質量、坍落度→輸送與混凝土同配合比的砂漿潤滑輸送管內(nèi)壁→輸送混凝土→分層澆筑→振搗→抹面→掃除浮漿、排出泌水→養(yǎng)護→測溫→成品保護。
4.2施工方案的選擇
澆筑時所有泵車到位,各負其責,以同一坡度(1:6~1:10),薄層澆筑,循序推進。采用斜面分層推進,一次從底到頂,即采用自然流淌形成斜坡的澆筑方法,能較好地適應泵送工藝,減少混凝土輸送管道拆除、沖洗和接長的次數(shù),提高混凝土泵送效率,保證上下層接縫。
泵送開始時,泵管內(nèi)的水及稀砂漿泵入吊斗內(nèi)吊至坑上處理,其余減石砂漿由端部軟管均勻分布在澆筑工作面上,防止過厚砂漿堆積。利用泵管在底板上皮鋼筋的表面直接布料,在保證混凝土不出現(xiàn)冷縫的前提下,利用軟管左右移動,作扇形狀散布混凝土,盡量使入?;炷辽⒉济娣e大以增加散熱與熱量交換。
在澆筑過程中正確控制間歇時間,上層混凝土應在下層混凝土初凝之前澆筑完畢,并在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搗棒插入下層混凝土5cm,使上下層混凝土之間更好地結合。
4.3施工前期準備工作
4.3.1混凝土澆搗前做好各級施工人員技術交底工作,做到人人心中有數(shù),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及規(guī)范要求施工。
4.3.2固定在模板上的預埋件、預留洞及安裝用預埋套管均不得遺漏,安裝必須牢固,位置準確。
4.3.3嚴格做好鋼筋(包括插鐵)、模板、預埋件、預留洞等技術復核及隱蔽驗收工作,各種資料收集齊全。
4.3.4混凝土澆搗前,項目部配合現(xiàn)場監(jiān)理進行檢查驗收各檢查項目無遺漏,且質量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隱蔽驗收單須經(jīng)監(jiān)理簽字認可,并簽署澆搗令后方可正式開始澆搗混凝土。
4.3.5模板內(nèi)木屑、垃圾等雜物及鋼筋上的油污必須清理干凈,對模板內(nèi)的縫隙和孔洞應予堵嚴。
4.3.6對于混凝土施工縫必須處理好,應清除垃圾、水泥薄膜、表面上松動的砂石和軟弱混凝土層,用水沖洗干凈并充分濕潤,殘留在混凝土表面的積水應予以清除。
4.3.7混凝土面標高應嚴格控制,在澆搗混凝土前用Φ12鋼筋與平臺面鋼筋焊牢(設在有撐腳處),間距約為@3000,刷上紅漆標志,有柱處利用柱主筋。
4.4混凝土振搗
混凝土拌和料在攪拌、澆筑入模后,必須振動搗固,密實成型。澆筑時,每條泵管配備足夠的振搗棒。使混凝土自然緩慢流動,然后全面振搗。根據(jù)混凝土泵送時自然形成的坡度,在每個澆筑帶的前后布置兩道振動棒。第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點,解決上部混凝土的振實,第二道布置在混凝土坡角處,解決下部混凝土的密實,隨著混凝土澆筑工作的向前推進,振動棒相應跟上,保證整個高度混凝土的質量。
混凝土澆筑應分層振搗,每次澆筑的高度不應超過振動棒長度的1.25倍,即不得超過500mm。在澆筑過程中應使用尺竿進行配合,保證振搗棒插入深度。為保證上下層混凝土能結合成整體,在進行上層振搗時,應插入下層不少于50~100mm,并在下一層混凝土初凝前,將上層混凝土振搗完畢??稍谡駬v棒距端部550mm處綁紅橡皮筋作為深度標記。
振搗時間以混凝土表面水平、不再出現(xiàn)下沉、不出氣泡、表面出現(xiàn)灰漿為準。一般每點振搗20~30s即可。嚴禁欠振或過振,以免造成混凝土振搗不實或離析。防止先將表面混凝土振實而與下層混凝土發(fā)生分層、離析現(xiàn)象。
4.5混凝土的拆模
一是控制拆模時間?;炷猎趯嶋H溫度養(yǎng)護的條件下,強度達到設計強度的75%以上,混凝土中心與表面最低溫度控制在25℃以內(nèi),預計拆模后混凝土表面溫降不超過9℃以上允許拆模;二是表面隔熱保護。
混凝土澆筑后,由于內(nèi)部較表面散熱快,會形成內(nèi)外溫差,表面收縮受內(nèi)部約束產(chǎn)生拉應力,這種拉應力通常很小,不至于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而產(chǎn)生裂縫。但是,如果此時受到冷空氣的襲擊,或者過分通風散熱,使表面溫度降溫過大就很容易導致裂縫的產(chǎn)生,所以,在混凝土拆模后,特別是低溫季節(jié),在拆模后立即采取表面保護,防止表面降溫過大,引起裂縫。
4.6混凝土澆筑后的溫度監(jiān)測及養(yǎng)護
4.6.1大體積混凝土的測溫
在混凝土澆筑前,應每隔6~8m布設測溫點,每一個測溫點用鋼管進行預留,并與鋼筋焊接牢固,分別設置從混凝土表面向下100mm和混凝土板底、中間。混凝土澆筑3d內(nèi),每2h進行一次系統(tǒng)測溫;3d后,每4h測溫一次。
本工程底板混凝土澆搗后,為及時了解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情況,對底板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內(nèi)的溫度進行跟蹤監(jiān)測,確保混凝土內(nèi)外溫差控制在25℃左右。當大氣溫度較高時,在確保其內(nèi)外溫差小于25℃的前提下,于氣溫較高時掀開覆蓋層散熱。氣溫開始下降時,再及時進行覆蓋。在已澆筑的混凝土強度未達到1.2N/mm2以前,不得在其上踩踏及堆放材料。
4.6.2大體積混凝土的養(yǎng)護
為了確保新澆筑的混凝土有適宜的硬化條件,防止在早期由于干縮而產(chǎn)生裂縫,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在12h內(nèi)加以覆蓋并澆水養(yǎng)護,以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
底板大體積混凝土采用覆蓋養(yǎng)護方法,在混凝土面上覆蓋一層塑料薄膜,在塑料薄膜上再加上一層阻燃草簾被。然后再用塑料薄膜把混凝土全部嚴密覆蓋起來,四周用砂袋或其他重物壓住,防止被風吹開,影響?zhàn)B護效果。養(yǎng)護時要保持薄膜內(nèi)有凝結水,若塑料薄膜內(nèi)無凝結水,則要及時進行灑水,保證混凝土在不失水的情況下得到充足的養(yǎng)護?;炷琉B(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
在混凝土強度未達到1.2MPa前,不得上人和安裝模板、支架。對邊緣、棱角部位的保溫厚度增加到棉層部位的2倍,加強保溫養(yǎng)護。為保證混凝土內(nèi)部與混凝土表面溫差小于25℃,以及表面溫度與大氣溫度之差小于25℃,采取塑料薄膜和保溫被覆蓋養(yǎng)護的同時,還要根據(jù)實際訊息工期時的氣候、測溫情況、混凝土內(nèi)表溫差和降溫速率,通過熱工計算來隨時調(diào)整養(yǎng)護措施。
在養(yǎng)護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遮蓋不好,表面泛白或出現(xiàn)干縮細小裂縫時,要立即仔細加以覆蓋,加強養(yǎng)護工作并采取措施加以補救。保溫層在混凝土達到砼強度標準值的30%后、內(nèi)外溫差及表面與大氣最低溫差均小于25℃時,方可拆除。保溫的拆除應分層逐步進行。
5結語
地下室筏板基礎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管理是一項復雜系統(tǒng)工程。要從材料選擇,施工技術和維護方面進行嚴格控制,通過不斷的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分析,地下大體積混凝土的質量問題是可以避免的。
參考文獻:
[1]《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4-2002(2011版)
[2]康維.淺談混凝土裂縫產(chǎn)生的原因及處理[J].中國科技財富.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