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海平
摘要: 史料教學是歷史教學發(fā)展的總趨勢,是當前高中歷史教學研究的重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對學生搜集史料、分析史料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史料教學;重要性;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271-02
史論結合是歷史學習的最基本方法,是解決歷史問題的基本手段,是歷史闡釋方面的最高要求,是歷史思維品質的集中體現(xiàn)。新課改頒布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特別提到了史料的運用;且近年的高考也對史論結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史料教學的價值。
所謂史料,就是構成歷史的材料,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遺留下的痕跡。歷史史料包括文字史料、文物圖片、歷史地圖、表格圖示等等。
就歷史學科而言,史料教學,是建立歷史認識的基本途徑,是實現(xiàn)課堂教學突破的有效方法,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素養(yǎng)和理性思維的有效途徑,是推動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史料教學,能更好的彰顯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材料教學可以起到三個方面作用:(1)可以說明、佐證、強化教材歷史結論;(2)可以補充、完善教材的歷史結論;(3)可以質疑、否定、顛覆教材的歷史結論。
1.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史料巧設問題
現(xiàn)行教材穿插、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史料,教材中,每冊選用的圖文資料約有300幅之多,教學時如果置之不理或只是簡單地要學生看一看、讀一讀,就會使史料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充分利用這些史料,盡量挖掘其內(nèi)涵,精心、巧妙地設計教學問題,增加思維含量,啟發(fā)、誘導學生去閱讀、理解、分析、綜合,把平鋪直敘的結論教學變成跌宕起伏、疑難重重的探求過程,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2.巧妙補充教材外的史料激趣探疑
由于篇幅所限,教材提供的史料畢竟有限,并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要,這就需要恰當補充史料,更好地為教學服務。課堂上補充的史料一般有如下幾種:
2.1 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的史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在介紹歷史人物的時候,可適當補充歷史的人物的畫像、照片或手跡、名言、代表作品;介紹歷史文物、古跡時,最好展示真實的文物、遺跡圖片;在介紹歷史事件時,可播放相關的錄像資料。這樣可以穿越時空的約束,再現(xiàn)叱咤風云的歷史人物、撲朔迷離的歷史事件、波瀾壯闊的歷史場面、璀璨奪目的歷史文化,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刺激,給學生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處于活躍狀態(tài),提高課堂效率。我在甲午戰(zhàn)爭開端的時候,我用中日雙方的宣戰(zhàn)書作為開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置懸疑,為進一步探索日本侵華的真正原因打下基礎,并且是學生明白:國家立場會影響歷史結論。
2.2 用于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問題的史料。不言而喻,重點難點是教學中的重頭戲。如何去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多種多樣的方法,其中,善用史料教學就是有效方法之一。在探討中國戰(zhàn)敗原因的時候,我從國家實力、政治制度、軍事裝備、政府態(tài)度、思想觀念等等方面引入大量科學材料來分析,使本課的重難點得到很好地處理和解決,也使學生明白一場戰(zhàn)爭的背后其實就是兩個國家綜合國力較量的體現(xiàn),中國的戰(zhàn)敗,不僅僅是軍事技術、軍事準備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政治制度和思想觀念的落后,使學生認識到改革開放、與時俱進是社會強大的動力之一。
2.3 提供史學研究新成果、新觀點的史料。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考古的新發(fā)現(xiàn),史學研究不斷出現(xiàn)新成果、新觀點。面對這些情形,最好的做法是在課堂上適當引用史學新成果、新觀點進行補救。這樣,可以創(chuàng)設新的歷史情境,提供新的視角,豐富學生的認識,拓展思維的空間,深化教學內(nèi)容,引導質疑創(chuàng)新。
在講甲午戰(zhàn)爭時,過去經(jīng)常講日本為什么要侵華,怎樣侵華,及侵華對我國的破壞作用,講中國原因只講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很少涉及國人思想文化的落后及對中國的客觀積極作用,我在講本課時把甲午戰(zhàn)爭最新的學術觀點加入進去進行補充和強調(diào),拓展了對甲午戰(zhàn)爭的認識,起到了積極作用。
2.4 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距離的時政熱點和鄉(xiāng)土史料。時政熱點問題,鮮活度高,現(xiàn)實感強,能縮短歷史的時空距離,使學生體會到歷史學科的實用價值。鄉(xiāng)土歷史因發(fā)生在自己的家鄉(xiāng),在自己生活的地方,讓學生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這兩類史料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對學生有較大的吸引力。課堂上適當引用,有利于引導學生關注現(xiàn)實、關注社會,開闊視野,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高尚情懷。
3.合理布置史料作業(yè)研習提升
教材上、課堂上、練習本上提供的史料往往都是專家、學者、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只是被動拿來運用;而且每位學生面前呈現(xiàn)的史料都沒有區(qū)別,體現(xiàn)不出個體差異,滿足不了個性需求。只有讓學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閱讀、理解、綜合、運用史料,才能夠真正提升學生在歷史學習上的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為此,布置靈活機動的史料研習作業(yè),顯得很有必要。
諸如此類的作業(yè),教材中是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要求學生要像史學家一樣"探究"歷史,進行自主學習,自己選讀史書,對史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處理,主動去獲取信息、發(fā)掘信息、歸納信息。長此以往,必然養(yǎng)成自覺、主動研習史料的習慣,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用史料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巧用史料教學,能有效活化歷史課堂。如何使史料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是一門上課的藝術,最好遵循以下幾項原則:
4.1 真實性原則。史料是從某一角度對歷史的再現(xiàn),是歷史真實性的依據(jù)和實證。課堂教學使用的史料必須真實可靠,這是體現(xiàn)歷史學科科學性的堅實基礎。所以,選擇史料最好是可信度強的原始材料、第一手資料,一般情況下還應該注明出處。把野史趣聞當正史材料運用是史料教學的大忌。
4.2 趣味性原則。由于歷史知識本身具有既往性的特點,加上中學生年齡特征的限制,難免會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chǎn)生枯燥乏味之感。因此,課堂教學中補充一些趣味性強的史料,往往可以受到很好的效果。
4.3 關聯(lián)性原則。課堂中史料的運用,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史料的運用一旦與教學內(nèi)容脫節(jié),與教學目的無關,就會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切忌堆砌史料,生搬硬套,嘩眾取寵。
4.4 適度性原則。運用補充史料的量要適度。在歷史教學中,教學任務本身比較繁重,如果一味地補充史料而忽視了課本知識的分析講解,會增加學生負擔,結果只能是喧賓奪主,本末倒置,甚至是適得其反。
4.5 漸進性原則。史料的解析,要求學生具備良好的歷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較好的古現(xiàn)代漢語功底,較廣的知識面。因此,史料的選用必須符合大多數(shù)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運用史料教學要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巧用史料作為探究歷史問題的證據(jù),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探索精神,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只要我們注意方法、掌握原則,不斷實踐,勇于探索,一定能達到活化歷史課堂、提高教學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