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赤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240-01
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如何在課堂上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思維?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在課堂上要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活動,通過讓學生動手做、動腦想、動口說,使學生在活動中發(fā)現問題、探索求新,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1.構建對話平臺,教學民主使學生敢于思維、自主探索
"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魅力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又沒有激情的旅程。"傳統的教學方法,既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也無法開發(fā)學生潛能。新的教學理念下的師生關系是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要視學生與自己是平等的關系,學生是真正的主體。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只有在這種愉悅、輕松的氣氛中,學生才能充分激活和運用思維,更好地發(fā)揮自主探究的能力,使情趣和智慧在課堂上閃光。
肖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維,我有一種思維,互相交換,各自都得到兩種思想。"每一堂數學課教師都要善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與教材、與同學、與教師交流對話的情景。這樣通過真誠交流、平等對話構建自由對話的平臺,既可使學生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tài)之中,激發(fā)出不同的思維,在與教師對話中學習領悟和生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還可以讓每個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構建民主平臺,使每個學生都處于一種相對放松的心理狀態(tài),不用擔心說錯,為每個學生提供了暢所欲言的機會,特別容易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敏捷的思路,從而推動課堂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
2.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撥動思維之弦
要撥動學生思維之弦,使課堂動感與鮮活,作為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出情境,特別是要找準與教材內容的結合點,巧妙地創(chuàng)設出形式多樣的有利于激活課堂的問題情景。好的問題情境,就能夠撥動學生思維之弦,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巧妙有效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要充分激活學生思維,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要適合教學內容,適合學生主體情況,同時不脫離教學目標。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同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啟迪探索。教學上講究"施教之功,貴在引導,妙在開竅",一堂課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有思維價值的問題情境,從而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
3. 一題多解、變式引申,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是發(fā)散思維的又一特征。思維的狹窄性表現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變化,就不知所措。反復進行一題多解、舉一反三的訓練,是幫助學生克服思維狹窄性的有效辦法。教師可通過討論,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能增長知識,又培養(yǎng)了思維能力。如將兩個長3cm、寬2cm的長方形拼成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拼法,它們的周長分別是多少?方法一:兩個長方形橫拼起來長是6cm,寬是2cm,周長是16cm。方法二:兩個長方形縱拼起來長是4cm,寬是3cm,周長是14cm。設計一些一題多解的練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發(fā)現和創(chuàng)造的強烈欲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還可以擴大學生的認識空間,激發(fā)靈感,開啟創(chuàng)造性,并促進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
4.放大錯例,深化思維能力
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真正思考的人從自己的錯誤中吸取知識比從自己成就中吸取的知識更多,錯誤與探索相聯姻、相交合,才能孕育出真理。"在教學中,教師可應用錯例,及時地放大錯例,或設計相應的選擇、判斷題,讓學生在正確與錯誤的探索中不僅"知其錯,而且知其所以錯"。只有對"錯例"進行理性反思、辨別異同、探尋"病根",才能對癥下藥,杜絕舊病復發(fā)。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就能促進認知結構的組合,推動思維層次的深入,為他們形成良好思維打下基礎。
5.活用教材,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思維創(chuàng)造性
數學教材是數學知識的載體,是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認識的對象,所以教師要有駕馭和處理教材的能力,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和學生特點活用教材,以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其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 所謂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是指完成活動的內容、途徑和方法的自創(chuàng)程度和新穎程度。特別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抓住他們的心理特點,緊密聯系實際生活,活用教材,多開展一些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趣味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例如:《列方程解應用題》,從"今天我當家"引入,通過給媽媽送生日禮物,在實際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學生感興趣,話題多,思維活,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提供誘因,激發(fā)興趣,是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關鍵。所以教師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形成數學活動氛圍,喚起學生的求知欲,也是新理念下的教學新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師要因材施教,活用教材,因人而異。同時教師也要認識到思維品質各個方面的關聯性和互補性,在教學中要將他們有機地融合貫穿起來。
6.理清學生思維脈絡
認知心理學家指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寓于知識發(fā)展之中的。"在教學中,對于每一個問題,既要考慮它原有的知識基礎,又要考慮它下聯的知識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思維,并逐步形成知識脈絡。
6.1 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起始點。數學知識的脈絡是前后銜接、環(huán)環(huán)緊扣的,并總是按照發(fā)生-發(fā)展-延伸的自然規(guī)律構成每個單元的知識體系。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也是如此,或從已有的經驗開始,或從舊知識引入,這就是思維的開端。從學生思維的起始點入手,把握住思維發(fā)展的各個層次逐步深入直至終結。
6.2 引導學生抓住思維的轉折點。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學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抓住轉折點,有利于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總之,學生數學思維的發(fā)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實際工作中,教師只有尊重學生的想法,從學生現有的思維出發(fā),為他們營造一個自由探索、實踐、創(chuàng)造的時空,把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意識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