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舟
摘要:中學生實踐活動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經歷,也是學生形成實踐能力的載體,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通過研究、探討、實踐等方式,突出強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積極能動意識和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數學教育是學生掌握實踐操作能力教育的對于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作用尤為突出,在教育的啟蒙過程中不可替代,所以作為一線數學教育的教師們,積極的培養(yǎng)學生數學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關鍵詞: 實踐操作;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201-01
1.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實踐操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于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fā),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一的自覺能動性,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操作中,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yōu)榛钌膭幼?,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讓學生利用學具拼成一個三角形模型,一個四邊形模型,然后輕輕拉動這兩個模型,通過感知體驗,學生便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樣學生能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實物進行感知體驗,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兩人為一小組,用學具制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制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的特征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制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時,學生借助形象思維很容易找出結論。而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認識后,教師又按排學生利用這些圖形的學具進行拼圖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地拼,最后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機器人、小動物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價值,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2.動手操作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創(chuàng)新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fā)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chuàng)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六個面。這時,老師設疑:"為了不重復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調動學生思考,最后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六個面。學生認識什么是相對面后,再引導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fā)現了什么?再一次調動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兩塊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fā)展。
3.實踐操作有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
操作不是單純的身體動作,而與大腦的思維活動緊密聯(lián)系著的,操作中學生不但要觀察、分折、比較,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從中發(fā)展思維。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6個面。這時,老師追問:"為了不重復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逼"著學生思考,最后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個面。學生認識什么是相對面后,再引導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fā)現了什么?再一次"逼"著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兩塊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 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并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fā)展。
4.實踐操作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一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數學教學要為學生提供擺、弄直觀材料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fā)現規(guī)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chuàng)造。
如教學第一冊"數學樂園"時,由于"起立游戲"和學生生活聯(lián)系緊密,在幫助學生復習基數、序數等知識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又如,在"拼積木"活動中,讓學生把幾個相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學生對此頗感興趣,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討論,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fā)了創(chuàng)新意識。在"隨意拼"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各種實物和立體模型,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一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大炮、卡車、坦克、長頸鹿、機器人等物體的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
5.實踐操作是發(fā)展學生能力的手段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lián)系,思維就不能發(fā)展。"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的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力,培養(yǎng)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根據實踐活動內容的特點,精心組織實踐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理解并建立數學概念,同時靈活運用,使操作成為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該將單一的操作演示、學生的簡單模仿操作轉化為探索性、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擺一擺、拼一拼、搭一搭等實踐活動去發(fā)現事物的奧秘,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實踐求知的意識和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實踐活動的開設,有利于學生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體驗到數學的價值,有利于在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研究問題的創(chuàng)新方法,相信學生的創(chuàng)新還會源源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