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海美
摘要:英語閱讀理解能力是考查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提出了些措施,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理解 ;語言信息 ;技巧;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150-01
閱讀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也一直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目標。對每一位英語學習者而言, 閱讀理解都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學習方法和考查手段。閱讀理解作為一種對學生英語綜合能力培養(yǎng)與考查的方式。提高英語閱讀能力,對廣大英語教學者和學習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英語閱讀教學中要突出"學"字, 從讓學生"學會"轉到培養(yǎng)學生"會學", 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接受新知識才能舉一反三, 觸類旁通, 更好地做到知識的遷移,并使學生受益終身。
1.理論依據(jù)
1.1 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精神。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并具有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的能力。" 在現(xiàn)代社會,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模式已不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師生彼此間應該形成一個真正"學習共同體",教師指導學生在學習和運用英語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創(chuàng)新思維,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授人于魚,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漁,則終生受用。" 在閱讀教學中向學生"授之以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教會學生會問、善問,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興趣必定濃厚,求異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必定能發(fā)揮出來。
1.2 彌補傳統(tǒng)閱讀教學的不足。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常常都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回答,教師"滿堂灌""滿堂問","引導"學生猜出教案中的標準答案,大量的、瑣碎的分析代替了學生的學習,學生被牽著鼻子走,結果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扼殺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自主學習的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有些教師閱讀課上得非常好,教學方法也不錯,但學生早就適應啦,對他們來說已經(jīng)是毫無新意,就像是一道美味佳肴,如果經(jīng)常吃,也會有吃膩的時候。在此情況下嘗試新的教學方法未嘗不可。
2.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閱讀技巧
閱讀的技巧有很多,每一堂課應考慮課文的需要培養(yǎng)不同的閱讀技巧,如上SEFC Book 3的Unit 5 Getting the Message時,當用廣告導入課文后,把課文題目"advertising"亮出,讓學生預測本文可能會提及到什么內容,這主要是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來建構未知的知識;然后用fast reading, skimming,scanning等方法使學生對整篇課文的大意有所了解,以此培養(yǎng)學生推斷、歸納的能力;接著通過careful reading進行課文細節(jié)的理解,最后讓學生就一些問題進行discussion。教學是以協(xié)作學習作為主要策略的,教學是與學生合作共同建構知識的。這就鮮明地告訴我們,英語教學不應該是我們一個人講到底的單向的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生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向交流活動,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在各種信息的反饋中,循序漸進地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洞察力和分析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形成共享的學習過程。因此學生間的合作學習是閱讀教學中要培養(yǎng)的重要能力。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教給學生根據(jù)上下文猜詞法,或根據(jù)不同文體采用不同的閱讀順序的方法等。
3.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1 養(yǎng)成默讀的習慣。默讀是不出聲的閱讀,主要是眼睛和大腦協(xié)同合作,對文章中有用的信息進行搜索--文章中心思想、作者寓意等,然后通過事實進行推理,通過上下文猜測詞意。學生在泛讀時應用默讀的方法,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學生在泛讀時兼顧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在閱讀學習中要堅持限時閱讀訓練以提高閱讀的速度。
3.2 養(yǎng)成限時閱讀的習慣。閱讀要有時間的限制,限時閱讀可以改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朗讀或翻譯的壞習慣?!洞缶V》要求高三年級學生應"以每分鐘60個詞的速度,閱讀有關人物傳記、寓言故事、活動記述、社會文化、文史知識、科普小品等內容的材料,生詞率不超過3%,能夠把握主要事實和中心思想,正確率達7%"。
3.3 注重閱讀量的積累。學生要擴大閱讀量。學生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培養(yǎng)出快速閱讀和準確理解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輸入,也不可能有高效的輸出。同時,不能盲目地擴大閱讀量,要在學生清楚了解高考命題主導思想--"兼顧基礎,突出語篇,強調應用,注重實際"的基礎上,加強針對性訓練。要堅持天天讀,最好每天讀一篇短文,擴大閱讀量。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增強語感,豐富英語背景知識,擴大知識面,逐漸擺脫漢語思維習慣并學會用英語思維。
4.讀后設計一系列的任務,讓學生進行自我鞏固
讀后的活動可以要求學生口頭或書面表達閱讀體會,或就某一話題聯(lián)系實際進行小組討論,在這個用英語積極思維的過程中學生發(fā)展了英語思維的能力和文章的謀篇布局能力,這些能力不但有利于提高閱讀速度,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抓住文章要領,了解文章組織結構的能力及對篇章的推理能力。
我們很多時候讓學生通過增加閱讀量來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但如果在閱讀中只注意追求篇幅數(shù)量,泛泛而讀之后并沒記錄下什么,更不用說再花時間鞏固消化相關的讀后收獲的話,時間一長,大腦一片空白,即使遇到本已讀過的內容也是似曾相識或形同陌路。有了對課文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后,教師可根據(jù)課文內容布置適當?shù)哪芰τ柧氼}。有的課文,可讓學生變成對話進行操練;有的課文,可讓學生進行縮寫或擴寫,或根據(jù)實際情況寫小作文。例如,在閱讀完必修模塊3 Unit8 Lesson4 The Race to the Pole一文后,可讓學生針對兩個主要人物Captain Scott 和Amundsen不同結局寫出個人的看法或評論。
總之,閱讀教學策略在高一英語教學階段的實施,使我看到了學生在英語閱讀中的巨大潛力。《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應該能夠通過學習和使用教材獲得獨立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因此,教師一定要具有科學的發(fā)展觀,使用好教材,讓學生學好閱讀策略,利用好閱讀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在新課程標準下研究性學習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