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成玉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149-01
現(xiàn)代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_要注重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這其中包含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對于我們語文教師來說,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還要把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貫穿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在語文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
1.加強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奠定良好心理素質的基礎
自信心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唐朝人史青就很有自信,他說:曹植七步成詩,尚為遲澀,請五步成之。"他果然五步成詩。而縱觀歷史上有成就的人,他們的成功幾乎都來源于自信。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呢?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讓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要運用羅森塔爾效應。這樣,學生就會受到鼓舞。實際上,學生往往特別注重老師對自已的評價,老師有時一句不以意的話或許就會影響學生的一生。所以我們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多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在課堂提問時多說兩句:"不錯,很好,有進步。"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的成績有了一點進步時多說兩句:"你很有潛力"之類的話;如果我們在學生考試前多說兩句:"你能行,你一定會成功。"之類的話,學生就會因此產(chǎn)生信心,自信就是力量,學生有了信心,就會爆發(fā)出局大的能量,最終就能后進變先進,失敗變成功。
2.讓學生遭遇挫折,增強直面困難的耐挫力
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競爭性增強,學生"心氣太高",不如意的事很多,心理脆弱。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受挫折的能力,讓他們以積極主動的態(tài)度直面困難,在挫折中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克服困難,敢于向挫折挑戰(zhàn)。例如有的學生說:語文太難,我不會分析課文。這時,教師就該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腦力勞動過程。尤其語文不像吃巧克力那樣輕松,不費心力。"愉快、快樂"是讀書的最高境界,而這些往往是下了苦功之后才可得到的。毛澤東也曾說過:"語言這東西,不是隨便可以學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同時,教師可結合課文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耐挫教育。如學《詹天佑》時,讓學生深入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困難。再讓學生理解詹天佑受命于危難之際克服困難成功修筑京張鐵路的事。從而讓學生懂得:失敗與成功往往并存,要想取得成功,只有遇到困難不放棄,不斷努力,堅持不懈。
此外,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鼓勵學生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放手讓學生想、讓學生說、讓學生做,即使錯了也沒關系,讓他們懂得做什么事都不在成功與否,而在于是否付出努力。這樣,通過各種方法形成樂觀向上的品質。
3.競爭能力的培養(yǎng)
讓學生參與競爭上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鍛煉其能增長其才干的重要途徑,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任務之一。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我們更應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上進心、自信心和耐搓力,語文教學也要承擔這個責任。我在教學中經(jīng)常搞活動,開展競賽。如課前5分鐘講演,故事大王比賽,普通話比賽等,在活動中,讓學生首先肯定自己:"我是個正常人,在各方面不比別人差",從而樹立其自信心,使其對自己有個客觀的評價。還有就是為了讓學生多讀一些課外古詩詞,我搞了一場古詩詞朗讀比賽,要求每位學生都要參加。在朗讀中要求學生口齒清楚、詩句朗讀流暢,讀出情感。教師在點評時做到重表彰、重指導,贊譽中等生和差生的優(yōu)點,從而提高了學生參與競爭的積極性。后來搞的名著知識競賽,采取報名參加的方法,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報名參賽,連差生也敢于自愿報名,迎難而上,最終,這次活動也獲得了成功。現(xiàn)在連學校舉行的班際籃球賽、文藝匯演等活動學生們都自覺報名參加了,經(jīng)過上述活動,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對集體活動的參與意識,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避免了因失敗而產(chǎn)生自卑心理,對學生的心理素質的提高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學習交往技能,調(diào)適人際關系
心理學認為。人際關系是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的心理關系。成功心理學家們認為,人際關系在一個人的成功中占80%的比例。人際關系的外延很廣。包括親子關系、同學關系、師生關系、朋友關系、夫妻關系、同志關系等。處理人際關系是一種能力、一種技巧,它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來提高。比如真誠欣賞對方,善于傾向,寬以待人,增加主動性,勇于承認并改正錯誤,求大同、存小異等,都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技術。需要指出的是人際關系的輔導并不僅僅只是為了減少人際關系的矛盾、障礙,更重要的是為了充分發(fā)揮人際交往的積極功能,使人的性格逐漸趨于完善、和諧,最終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和提高。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可挖掘教材中的一些積極因素,培養(yǎng)學生人際交往的技能和技巧。
4.1 欣賞對方。人都有自尊的需求,而兒童自尊的獲得常常依賴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他人的稱贊、夸獎,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個眼神、一句話,也往往會給兒童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這十分有利于增強兒童與他人交往的信心和愿望。同時,善于恰如其分地稱贊別人,也是人際交往中很重要的一個技巧,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4.2 學會傾聽。在人際交往中,會傾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善于傾聽的人,才能了解他人心中的感受和想法,才能了解到別人希望自己怎樣對待他。兒童常常不容易做到這一點,他們更多的是憑自己的需要和意愿,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這將妨礙他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輔導學生學會傾聽。
5.積極進行情感溝通
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我體會到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效應有其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的"情感"教育制約著學生的求知心理,能化被動為主動,化消極為積極,使學生沿著教師的情感線索去修養(yǎng)品德,去學習知識。我在語文教學中嘗試了以講讀啟發(fā)情感,朗讀激發(fā)情感,寫作抒發(fā)情感。
講讀啟發(fā)情感,我們要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設置情感導語和情感線索,并使之貫穿全文。以《最后一次講演》一文為例,這篇講演辭激昂慷慨,愛憎分明,充分表現(xiàn)了聞一多堅持真理、追求正義的高尚品質,不畏強暴、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以及對前途和勝利充滿信心的堅定態(tài)度。教師在講讀這篇文章時,要結合講演辭本身的特點,首先搞好范讀,力求逼真地扮演好講演者的角色,表現(xiàn)出講演者沉重悲憤、激昂慷慨的情緒,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受到心靈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