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139-01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改革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隨著課堂改革接踵而至的,毫無疑問就是教學設計的重新定位和教學方案的具體使用。過去那種教師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設計教學方法向學生們傳授某種知識,或某種道德觀念。學生不一定接受,至少不一定全部領會。學生不一定朝著教師期望的目標發(fā)展。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學校開始嘗試備課和教案的改革,探索新的更加符合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設計方案,于是"導學案"就應運而生。無論是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只有一個:提高課堂的實效性,打造理想中的高效課堂。導學案的設計和使用就是基于自下而上的研究角度出發(fā),并力求由自上而下的理論的引領,讓教師零距離地感受導學案所帶來的對新課程、高效課堂的詮釋,去引領學生學得深刻,達到"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 我認為要正確設計和使用導學案應注意下列問題:
1.明確導學案的使用者是誰
導學案--顧名思義,他是用來引導學生學習的,他的使用者是學生。雖說課堂教學角色已經(jīng)轉換,但是許多教師在設計導學案上卻 "先入為主",是為了要求學生達到什么目標、解決那些問題,而不是方便學生的自主學習,從而導致下列問題的出現(xiàn):
1.1 學習目標過多。我見過的導學案中,學習目標大多在4個以上,甚至7、8個的也有,內容涉及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等。對于大部分一線教師來說,一堂課能夠實現(xiàn)2-3個目標那是很好的課了,一堂課實現(xiàn)4個目標非常難,而5個以上的目標基本上完成不了。
1.2 語言過于深奧,不切學生實際。一次我在一所學校學習,上課老師執(zhí)教的是一篇關于人物的文章,她在其設計的導學案的"探究案"中有這樣一個學習過程——"閱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這對于部分學生來說,這是不容易理解的,也就無法達成這個目標。俗話說"治病要對癥下藥"--既然明確了學生是學習是課堂的主體,是導學案的使用者,我們設計導學案就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因素,做好下列兩點:
1.2.1 學習目標的設計既要考慮學習內容,又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設計的目標不易過多,要精練,一個課時應盡力控制在4個以內,而且是學生能夠實現(xiàn)的。
1.2.2 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不管是學習目標、還是探究問題……其使用的語言要通俗易懂,學生一看就能明白自己應該實現(xiàn)什么目標,解決什么問題……例如前面提到的關于人物的文章中"閱讀課文,把握人物形象",如果我們把其改成"閱讀課文,談談課文中的人物是怎么樣人",學生一看,就知道是要去閱讀課文,通過閱讀概括人物的性格等等——雖是幾字之差,卻能讓學生很快明白自己要做什么。
2.導學案的編寫原則
2.1 導學性原則。導學案的編寫要突出體現(xiàn)"導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而不是一昧做練習,要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單到相對復雜的問題的設置,階梯式學習內容的呈現(xiàn)和有序的學習步驟的安排,引導、鼓勵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2.2 參與性原則。相信學生,給學生創(chuàng)設自主互助學習的機會。通過對導學案的使用創(chuàng)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增強人人參與的意識,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在參與中挖掘、發(fā)揮自己的學習潛能。
2.3 層次性原則。在編寫導學案時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各層次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學習方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學有所得,都能享受學習成功的喜悅。
2.4 主體性原則。導學案設計不同于教案,必須尊重學生,注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必須信任學生,注重留給學生學習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發(fā)展,做學習的主人。
2.5 探究性原則。使用導學案的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導學案的編制要有利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要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質疑、解疑,來激發(fā)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對教材的分析、歸納、演繹的能力。因此,導學案要力求做到"問題探究化,導學簡單化",讓導學案成為學生學習的路線圖和指南針。
怎樣設計問題? (1)設計的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積極思維; (2)設計的問題不宜過多和細碎; (3)設計的問題應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并思考; (4)設計的問題或者說知識點的呈現(xiàn)要盡量少用多填空的方式,避免學生照課本填空,對號入座,抑制學生的積極思維。 (5)設計的問題所用敘述語應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與。多用"想一想"、"議一議"、"試一試"、"練一練"等問題情景去設計學習過程,讓導學案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指導的老師。
2.6 實用性原則。編寫的導學案要從自身學生的認知水平、現(xiàn)有學習能力和老師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合乎學生使用和老師自己使用,操作起來顯得簡單而實用。
3."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分設,適時使用
我們知道,在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中,"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的完成是有時間限制的:"預習案"需要課前完成,"探究案"需要在課堂中完成,而"訓練案"則是用來在課堂中或課后檢測學生在本堂課在的學習效果的。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大部分教師由于學校資金、自身素質等因素,在設計導學案的過程中,經(jīng)常把"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放在一頁張紙上,甚至是把幾個內容少課時的"預習案""探究案""訓練案"集中在一頁張紙上,提前下發(fā)。這造成一些學生在課前就把應該在課堂中和課后應該完成的東西提前完成了(其中不乏抄襲的現(xiàn)象)。"探究案"沒有起到當堂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效果,而"訓練案"也沒有實現(xiàn)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目的。也就無法實現(xiàn)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最終目的。
要正確使用"導學案",我們必須分清其使用的時機,并把握好時機使用,以最大化的實現(xiàn)"導學案"的作用:課前,我們要按時下發(fā)"預習案",并督促學生完成;上課,我們要在學生完成"預習案"的基礎上下發(fā)"探究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實現(xiàn)學習目標;在完成"探究案"之后,我們才能下發(fā)"訓練案",并監(jiān)督學生自主完成,并仔細批閱,使其真正起到檢測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目的。
以上是我對導學案的一些認識,導學案的設計操作需要不斷研究,挖掘它的潛力,從而促進教學不斷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