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元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098-01
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是我們當前教育一個比較熱門的話題,葉圣陶老先生曾說過"素質教育就是要求把學生從傳統(tǒng)的受教育地位轉變到主動的求知上來"。那么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就要求我們教師更好的做到"教學合一",即更好的指導學生的主體學習,讓學生尋求知識能力的提升。為此,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三點。
1.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角色,更新教育觀念
讓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首先教師必須轉變他的教育角色,打破"師道尊嚴"的束縛。這是學生能否發(fā)揮主體性作用的關鍵因素?,F在的學生,他們喜歡的是和藹、幽默、善導、賞識類的老師,他們更希望教師是他們學習上的老師,生活中的朋友。反之,那種呆滯、刻板的"老教師"角色是他們所厭煩的。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更新、改變我們的角色和理念。課堂教學是當今教學主要的渠道,那么,改變角色更新理念就要求教師必須創(chuàng)造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以平等、民主的態(tài)度面向所有的學生,用最誠摯的真誠去激發(fā)他們學習上最大的熱情,讓課堂成為他們最大的舞臺。學生的求知欲望就會在我們教師的點撥中得到最大的滿足,這樣的過程他們才會開動腦筋,學會學習。教師也只有這樣改變角色,更新理念,他們才會擁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也只有這樣做,學生的素質才會得到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2.教師必須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學習是以興趣為基礎的,因為有興趣他們才會有好奇心,思維才會被激活,這樣的思維才會風起云涌。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必須精心設計各種問題,運用各種精妙的手法找準教學的切入口和突破口,誘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
2.1 精心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興趣。精心創(chuàng)設情景,運用情景引入教學,激發(fā)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桃花源記》這篇課文時,我運用了電腦課件播放了一段視頻:整齊漂亮的房子,嬌脆欲滴的田野,配以談笑風聲的人們,老人在悠閑地下棋,小孩在地上玩耍,一派和樂共生的人間仙境圖。這個視頻激發(fā)了學生想要了解這個地方在哪里的好奇心,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又讓學生們談談陶淵明當時所處的時代,以及他的社會生活,思想性格等等,這期間學生主動和老師交流,與同學辨析,整堂課氣氛活躍,收到很好的效果。這樣的課堂證明了精心創(chuàng)設情景,調動和激活學生的思維,增強他們自主探究的欲望,讓他們自己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學生對于這樣的上課方式也是比較滿意的。
2.2 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激發(fā)他們的信心。毋庸置疑的是班級的學生在學習方面是會存在著差異性的,因為他們對知識的接受程度是存在著差異的。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設計的問題,布置的作業(yè)也都必須要有層次的差別,照顧和滿足不同層級的學生,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同時,后進生因為接受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影響,教師必須和他們同舟共濟,共度難關,切勿讓他們的自尊受到打擊和傷害。這樣他們以后在遇到問題時才會產生"我能行"的想法,才會看到成功的希望。當他們樹立了戰(zhàn)勝困難的自信心時,學習就變成了一種享受,學習就會有了自覺的行為。在教學《背影》時我設計了不同層級的問題,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A、朗誦課文,摘抄你認為好的句子。B、摘抄你認為好的句子,并分析好在哪里?C、仿照父親買橘過程中的動作描寫,寫一段開學初父親或者母親送你到學校,為你搬棉被,擦洗床鋪的動作描寫(我校為農村住宿學校),這樣層級分明的作業(yè)由易到難,不同層級的學生也較為喜歡,在教學過程中有利于激發(fā)他們個性的學習興趣,這樣的教學成果也是比較顯著的。
3.鼓勵學生質疑,啟迪他們的思維
學生質疑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表現,其有利于優(yōu)化語文的課堂結構,激發(fā)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所以必須鼓勵他們主動質疑問難。這時候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顯得尤為重要,學生在課堂上隨時插嘴提問的現象,乃至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爭辯老師都應該加以正確的引導,因為他們的質疑他們的爭辯都是用心去思考,主動去探究的最好表現。這樣的學生理所當然會得到老師的贊揚和鼓勵。例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有個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為什么漁人離開桃花源時沒有直接給他的朋友或鄰居講遇到桃源這件事而是直接去報告給太守呢?有的同學就說他喜歡得到獎賞,有的同學就說他這個人不守信用。最后在不同的探討中他們根據陶淵明的生活時代得出一個結論:漁人把這個發(fā)現報告太守,并不是出于個人的目的,而是為了要讓官府知道外面有這樣一個和樂的世界,因為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也只有官府才有可能讓老百姓過上桃花源里那種幸福安康的生活,這才符合作者的愿望。這樣漁人的形象在同學們的質疑中頓時清晰起來。由于鼓勵他們大膽的質疑,他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提升,敢于提出獨到的見解。因此他們也輕松地獲得了學習的主動權。
"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想這是遠遠不夠的,在浩如煙海的知識里,被學生的問題問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老師就必須不斷的努力接受新的知識,積極探尋學生所提的問題,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張揚他們的個性,開拓他們的智力,讓他們的主體作用得到最大的發(fā)揮,這樣的課堂才會是和樂共生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