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摘要:繞口令短小精悍,具有口語化特點,非常適合初級階段學習拼音的學生使用,對初級漢語的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起到激發(fā)、強化效果等的作用,并能提高留學生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本文對繞口令在聲母、韻母、聲調方面的運用做了詳細論述。
關鍵詞:初級漢語;口語教學;繞口令
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學習漢語的人數(shù)激增,漢語已躍居為當今世界熱門學習語種之一。初級階段是為整個學習過程打基礎的階段,口語教學因其自身特點在提高學生的言語交際技能方面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因而對外漢語初級口語教學在留學生的整個漢語學習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繞口令是中國傳統(tǒng)的藝術形式,又叫做急口令、拗口令、吃口令,是民間語言游戲的一種,將聲母韻母或聲調極易混同的字,組成反復、重疊、繞口、拗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氣急速念出。從總體上看,繞口令有“繞”、“咬”、“急”的特點。從結構上看,繞口令有一句令、二句令、多句令三種,多句令字數(shù)不固定,比較自由。從語法看,繞口令多用重復的字、音,并且合轍押韻,使其具有明顯的節(jié)奏感。從意義上看,繞口令帶有故事性,詼諧幽默,含義淺顯。
留學生在學習漢語時,不可避免地會有枯燥的感覺,因此,把相近、相似的語音編排在一起,采用重復出現(xiàn)的方法練習容易出錯的語音,而且由于繞口令多采用簡短句式,篇幅較少,非常具有口語化特點,這非常適合初級階段學習拼音的學生使用,對初級漢語的學習者學習漢語的興趣起到激發(fā)、強化效果等的作用。繞口令在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方面有不錯的效果。并且,通過學些繞口令,使留學生能夠在輕松自由的課堂氛圍中掌握和辨別漢語拼音的聲、韻、調,增強學習漢語的自信心,從而改善他們的漢語發(fā)音,提高漢語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本文就研究繞口令在初級漢語口語課堂上的應用。
第一,在漢語聲母學習方面的應用
例如筆者在對初級的留學生學生進行聲母“b”和“P”的教學時,采用了《八百標兵》這首繞口令:
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邊跑。
炮兵怕把標兵碰。標兵怕碰炮兵炮。
在漢語拼音中,聲母“b”和“p”的區(qū)別特征是送氣與否,氣流的強弱決定了這兩個不同的音。在這首繞口令中,“八”、“百”、“標”、“兵”、“奔”、“北”、“并”、“邊”、“把”這些字的聲母均為“b”;“坡”、“炮”、“排”、“跑”、“怕”、“碰”這些字的聲母均為“p”,這些字的發(fā)音都幾位相近,容易混淆。通過這個有節(jié)奏的繞口令,運用不同的字對聲母“b”和“p”的發(fā)音進行不斷地重復,強化送氣與不送氣這一區(qū)別特征,從而讓留學生輕松掌握聲母“b”和“p”的發(fā)音。
再例如筆者在對初級的留學生學生進行聲母“s”和“sh”的教學時,采用了《四是四,十是十》這首繞口令:
四是四,十是十。四十是四十,十四是十四。
誰能說準四十、十四、四十四,就來試一試。
誰說十四是四四,就打誰十四。
誰說四十是細席,就打誰四十。
漢語拼音中,“s”和“sh”的區(qū)別在在發(fā)音時舌尖是否上翹,即我們常說的平舌音和翹舌音。平舌音與翹舌音,是留學生普遍最難發(fā)的音,讀音相互混淆。不僅平舌翹舌部分,而且就連同為平舌音的幾個聲母,或者同為翹舌音的幾個聲母各自之間都容易混淆。在這個數(shù)字繞口令中,“四”、“十”、“十四”、“四十”和“四十四”都很容易混淆,很有練習的必要。而且“s”、“sh”和舌面音“x”也容易混淆,因此會有的留學生吧“四十”讀成了“細席”,令人啼笑皆非。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反復朗讀練習,可以區(qū)別“s”、“sh”和“x”。
第二,在漢語韻母學習方面的應用
例如筆者在對初級的留學生學生進行韻母教學時,采用了《鵝過河》這首繞口令:
哥哥弟弟坡前坐,坡上臥著一只鵝,
坡下流著一條河,哥哥說:寬寬的河,
弟弟說:白白的鵝。鵝要過河,河要渡鵝。
不知是鵝過河,還是河渡鵝。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不少留學生對于“e”的發(fā)音有困難,雖然經(jīng)過教學,他們學會了發(fā)音,但是對于他們很難記住“e”這個音,看到“e”時第一時間反應是英語字母“e”的發(fā)音,尤其是他們很難主動用“e”這個韻母去和其他聲母拼合,比如“喝hē”這個詞,他們經(jīng)常會讀成英語中“he[i]他”這個單詞的音。學習這首繞口令的時候筆者不停地反復goose和“鵝”這兩個音,告訴他們鵝這個詞的發(fā)音是根“鵝”的叫聲來的,還不斷重復“鵝”“哥”,讓學生自己體會聲韻母拼合的神奇。練習了這首繞口令之后,每次碰到學生不會利用“e”和其他聲母拼合時,學生就很自然的發(fā)出“e”這個音,也就能很自然進行拼合,很少再會把“e”讀成“i”的發(fā)音。
第三,在漢語聲調學習方面的應用
漢語時一種有聲調的語言,聲調在漢語中有區(qū)別意義的作用。對大部分留學生來說,聲調是他們學習漢語時最大的難點。為了突出漢語聲調的重要性,除了在課堂上和課后勤加練習和不斷糾正發(fā)音外,繞口令也是一種訓練聲調的好方法。筆者就在
教學中采用了《媽媽騎馬》這個繞口令:
媽媽騎馬,馬慢,媽媽罵馬。
繞口令非常短小,故事的內容也非常有趣,可以引起留學生們的興趣。結果上課的時候,剛開始學生覺得這個繞口令很容易,但是在練習繞口令時,學生對“媽”、“馬”和“罵”并不能全部讀準確,而且有的同學甚至開始亂讀,隨性發(fā)揮,最后令人啼笑皆非,課堂一片歡笑。也是通過繞口令的練習,讓學生了解了聲調在漢語中有區(qū)別意義這一重要作用,加強聲調的練習。
總結:
繞口令這種充滿聲韻美的文學形式,既簡短精悍,又充滿口語色彩。尤其是它對拼音的復現(xiàn)率高,對于短期初級階段的學生學習拼音最適合。它又非常有趣,不單調,非常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漢語口語表達能力。
注:在初級漢語的拼音教學中,所有的繞口令均只寫拼音,不寫漢字。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0;
[2]劉貴富,謎語繞口令大全,藍天出版社,2011年;
[3]張澤清,對外漢語口語教學中的唇齒操——繞口令,《教學園地》,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