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同犯罪和一般的犯罪一樣,其也存在著犯罪的特殊形態(tài),如何認定共同犯罪中尤其是部分共同犯罪人的犯罪停止形態(tài),在理論學界有較多的爭議,本文試從不同犯罪人在共犯中的地位和作用來入手,略論共同犯罪中各種情況下犯罪中止的認定。
關鍵詞 共同犯罪 犯罪中止 認定
作者簡介:畢亞林,北京市石景山區(qū)人民檢察院。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2-129-02
一、成立犯罪中止的條件
犯罪中止,是指行為人已經(jīng)開始實施犯罪,而又中止了犯罪所呈現(xiàn)的狀態(tài) 。成立犯罪中止,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特性:一是犯罪中止必須發(fā)生在犯罪過程中(時間性)。二是中止不只是一種內(nèi)心狀態(tài)的轉變,還要求客觀上有中止行為(客觀性)。三是行為人必須是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自動性)。其四行為人必須有效地防止犯罪(有效性)。
二、共同犯罪中犯罪行為人中止犯罪行為的認定
與單獨犯罪的中止相比,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在“時間性”、“客觀性”“和自動性”這三個特性上并無差別,不同之處在于“有效性”要件的理解上。單獨犯罪中止的“有效性”,是指只要行為人能有效地防止本人行為可能造成的犯罪結果發(fā)生。而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中止行為的認定,在刑法理論上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1)中止者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時,應有效地防止共同犯罪結果的發(fā)生;(2)共犯只要停止自己的行為即可成立中止;(3)除主犯外,其他共犯的中止應依行為人力所能及的范圍為限;(4)中止者應該有效地切斷自己以前的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5)主觀上中止者必須切斷與其他共犯之間的共同故意聯(lián)系,客觀上抵消自己先前行為對共同行為所起的合力作用。
在一般情況下共同實行犯中,如果只是本人消極地放棄犯罪行為,而放任其他實行犯繼續(xù)實施犯罪行為,以致造成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就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因為從刑法理論上說,共同犯罪行為,它并不是各個共犯行為的簡單相加, 而是既有共同故意,又有共同行為,形成為一個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 因此在發(fā)生刑法上危害結果情形下,其結果與全體共犯行為人的行為都存在因果關系,正因為如此,共犯人不僅要對自己的行為直接造成的結果承擔法律責任,而且要對其他共犯人直接造成的但與自己的行為具有因果關系的結果承擔責任。因此,筆者認為第一種觀點適用于共同正犯的犯罪中止,而不適用所有情況下共同犯罪的犯罪中止;第二種觀點對犯罪中止的認定雖過于寬松,但是在特殊情況下仍然有其合理的地方;第三種觀點區(qū)分不同情況,分而論之,有其合理性,但僅是區(qū)分主犯從犯,是片面的;第四種觀點因果關系不易界定,在實踐中不具有操作性;第五種觀點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闡述了犯罪中止的理由,較為全面。但筆者認為還是應該區(qū)分不同犯罪人在共犯中的地位和作用來決定中止是否成立。
1.共同正犯的犯罪中止。共同正犯是相互利用、補充對方的行為,因而共犯之各行為人需要對所有其他共犯行為人的行為及結果負責。所以,只要部分共犯沒有切斷對其他共犯行為人的積極影響,就不能成立中止犯。所以對于共同正犯采取嚴格責任原則,即共同正犯中行為人在停止自己犯罪的同時, 必須采取積極或消極的方式方法使其他共犯行為人停止其實施共同犯罪行為,或者使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得到有效防止,如果沒有產(chǎn)生該效果,部分正犯即使中止犯罪行為,其也不成立犯罪中止。
2.幫助犯的犯罪中止。幫助犯在犯罪過程中,其不直接實施具體犯罪,其在犯罪中的作用是為正犯提供某種犯罪幫助。幫助行為既可以是有形行為,也可以是無形行為。對于有形行為,要構成犯罪中止,幫助者必須切斷幫助行為與正犯實行犯罪行為兩者之間存在的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即主觀上放棄犯罪的故意,客觀上要使自己的行為不對犯罪既遂產(chǎn)生任何作用;例如,提供了犯罪作案工具,即必須取回這些工具,才可以成立中止。對于無形的幫助行為,就必須說服正犯放棄犯意,或者實質(zhì)性的阻止正犯實行犯罪,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
3.教唆犯的犯罪中止。教唆犯之犯罪意圖依附于實行犯付諸實現(xiàn),因此,教唆犯的中止必須結合實行犯分幾種情況:(1)已開始進行教唆行為,被教唆人沒有實施犯罪,此時只須停止教唆就可;(2)教唆行為已完成,被教唆人未開始實施犯罪,此時,必須說服被教唆人放棄犯意,或者實質(zhì)性的阻止被教唆人實行犯罪,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3)教唆行為已完成,被教唆人亦開始實施犯罪,但犯罪行為未實行終了,此時,教唆人必須阻止被教唆人實施犯罪,或者有效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才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如某甲唆使某乙潛入某工廠倉庫盜取財物,在某乙已經(jīng)實施犯罪進入工廠倉庫的情況下,某甲要成立中止犯罪,必須是阻止某乙實施盜竊行為,且該阻止行為確實有效,即是在實行行為終了之后,結果發(fā)生之前,基于自己的意志,采取某種措施防止結果的發(fā)生。
4.脅從犯的犯罪中止。根據(jù)王作富老師的觀點,脅從犯具有兩個特征:一是主觀上行為人雖然明知自己實施的行為是共同犯罪行為,但從其內(nèi)心而言,行為人本不愿意或不完全愿意參與共同犯罪;二是客觀上行為人雖然參與了共同犯罪的實施,但是其犯罪行為卻顯得比較消極,缺乏積極主動精神。 就脅從犯的犯罪中止而言,筆者認為只要脅從犯在犯罪開始階段和實施階段行為性質(zhì)一直是消極的行為,其主動停止或放棄犯罪的行為,即應認定為犯罪中止,而不論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為是否中止;因為脅從犯其犯罪的故意不是出于本意,實踐中脅從犯主動停止犯罪,或許存在著脅迫人侵害的現(xiàn)實危險,如果再以阻止其他共犯人實施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為犯罪中止成立的必要條件,顯然對受脅迫參加犯罪的人要求過于苛刻,違反了法律的初衷,因此,對于脅從犯的犯罪中止應區(qū)別于其他情況,即符合上文所述第2種觀點:共犯(脅從犯)只要停止自己的行為即可成立中止。例如,某丁欲要盜竊某珠寶公司的保險庫,但是其沒有能力打開金庫,于是找到從事開鎖職業(yè)的某丙,要其跟著去珠寶公司幫助開保險庫,否則就要殺他,某丙雖知是犯罪,但迫于壓力,無奈只好參與盜竊,在某丙能夠打開保險庫的情況下,故意把保險庫密碼程序搞亂,對某丁稱密碼已鎖死,保險庫打不開,某丁遂用炸藥炸開保險庫。在此案例中,某丙受暴力脅迫參與盜竊,某丁選擇某丙參與盜竊,是信賴某丙開鎖的技能,某丙故意搞亂密碼程序,應認定為犯罪中止,其對某丁后來用炸藥炸開保險庫而完成盜竊的事實行為應不負責任。
三、結論
在共同犯罪的過程中既遂之前,所有的犯罪行為人全部自動放棄犯罪,或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的發(fā)生,全體共犯成立犯罪中止,這是沒有爭議的。但對于如何認定部分共犯在什么條件下成立犯罪中止的問題,則應當根據(jù)犯罪類型及不同犯罪人在共犯中的地位和作用來,區(qū)別對待,以體現(xiàn)罪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以及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否則,可能產(chǎn)生輕者重罰或重者輕罰的現(xiàn)象,挫傷和壓制部分共犯人中止犯罪的積極性或不利于震懾犯罪,對犯罪人本人及其周圍的一般人產(chǎn)生影響,乃至于對社會心態(tài)產(chǎn)生不利的影響,從而導致刑罰目的的偏頗,預防犯罪的目的不能實現(xiàn)。
注釋:
張明楷.刑法學(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01頁.
趙秉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第二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481—482頁.
王作富.刑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頁.
參考文獻:
[1]吳仁碧.論共同犯罪人行為不一致時犯罪形態(tài)的認定,中國刑事法雜志.2004(5).
[2]蔡新苗.共犯中止有效性理論之探.刑法論叢.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