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劉憲升
【摘要】為了使“雞兔同籠”問題模型具有更廣泛的適用范圍,在簡述其拓展現(xiàn)狀的基礎上,應用一般化方法,通過逐步減弱問題條件的限制,給出了三個類型的拓展;并進一步將其拓展為“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模型,并用假設法給出了其一般解,得到了一般解的公式.
【關鍵詞】雞兔同籠;一般化;拓展;假設法
“雞兔同籠”問題一進入小學教材,就引發(fā)了廣大教師的教研熱情.屢屢刊發(fā)的教學設計、實錄與探究等文章,在傳承我國古代數(shù)學文化的基礎上,盡情地展現(xiàn)了其有趣、益智、典型性的特點.尤其是抓住典型性將其拓展為一類問題,既擴大了作為其重要解法“假設法”的應用范圍,又展現(xiàn)了其本身難以展現(xiàn)的現(xiàn)實意義.然而,縱觀諸多文獻對這個問題的拓展,筆者認為還有更大的拓展空間,本文就對這個問題作一探討.
一、“雞兔同籠”問題拓展現(xiàn)狀簡述
不少文獻對“雞兔同籠”問題的拓展,往往以枚舉實例(如“龜鶴”“人狗”“錢幣”“人船”等問題)的形式來進行,希望學生通過這些例子感悟具有相似數(shù)量關系的問題模型,掌握這類問題的解法.當然,也有進行歸納總結的,但給出一般性結論的不多.文[1]中列舉了10類常見的問題,給出了具體實例,并歸納如下:
“‘雞兔同籠展現(xiàn)的是這樣一類問題:把有聯(lián)系的兩種事物放在一起描述,已知這兩種事物的總數(shù)和關于這兩種事物本身特有的另一個數(shù)量,求這兩種事物各自的數(shù)量.”
這是有關文獻中較為全面的歸納,且基本能包含其他文獻通過枚舉給出的拓展實例.在這些拓展中,都用其他兩種事物將原問題的主體“雞”和“兔”置換下來,且這兩種事物的總數(shù)對應“雞”和“兔”的總只數(shù),它們的另一方面數(shù)量對應著“雞”和“兔”的腿數(shù),總數(shù)對應著“雞”和“兔”的總腿數(shù).但這些拓展只是放開了雞和兔固有腿數(shù)的條件限制.
二、“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化拓展
一般化方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從個別到普遍的認識方法.從數(shù)學方法論的角度講,命題的一般化就是通過放寬或取消原命題的某個或某幾個約束條件(即減弱命題條件的限制),使其從特殊的數(shù)學命題上升為一般的數(shù)學命題.下面,我們從問題的條件入手,通過一般化將其拓展.為此,先給出“雞兔同籠”問題,并將其條件進行分解.
“雞兔同籠”問題都可簡述為以下命題.
原命題 雞兔同籠,已知總頭數(shù)和總腿數(shù),雞、兔各幾只?
由于總頭數(shù)和總腿數(shù)的數(shù)量變化不影響問題的拓展,故未給出具體數(shù).
這個命題有以下兩方面條件:
一是作為主體的雞兔自身固有的相關數(shù)量特征條件(隱含條件):
(1)一只雞和一只兔都有1個頭;
(2)一只雞有2條腿,一只兔有4條腿.
二是已知的條件:
(3)所有雞兔頭數(shù)總和;
(4)所有雞兔腿數(shù)總和.
另外,在進行一般化時,拓展問題中的兩種事物都與“雞”“兔”對應,但它們本身固有的數(shù)量特征不一定和“雞兔”一樣,為了方便,將這兩種事物稱為“怪雞”“怪兔”.
下面,應用一般化方法進行拓展.
拓展一
將原命題中的條件(2)放開,即放開雞兔固有腿數(shù)的限制,保留其他條件不變,就拓展為下面的問題類型.
類型一:本身固有兩方面特征數(shù)量的兩種事物,其一方面特征數(shù)量都是1.有一些兩種事物,它們該兩方面的數(shù)量之和均已知,求這兩種事物各多少.
例1 一個信封里放有1元和 5元的鈔票,共 8 張,24 元,信封里 1 元和 5 元的鈔票各有多少張?
把1張1元的鈔票看作“1個頭1條腿的怪雞”,把1張5元的鈔票看作“1個頭5條腿的怪兔”,可用“假設法”給出下面的解.
解 假設8張都是1元的,則有24-1×8÷5-1=4(張)5元的,故1元的有8-4=4(張).
此拓展,其實就是大多數(shù)文獻中枚舉或歸納的拓展,但不限于兩種事物的總和,只需知道它們本身一方面的特征數(shù)量為1即可.正是這一不可忽略的因素,才使我們可進一步進行下面的拓展.
拓展二
在拓展(一)的基礎上,再將原命題中的條件(1)放開,即同時放開雞兔固有的頭數(shù)和腿數(shù)的限制,保留條件(3)(4),則可拓展為下面問題類型.
類型二:一些本身固有兩方面特征數(shù)量的兩種事物,它們這兩方面的數(shù)量之和均已知,求這兩種事物各多少.
例2 一輛三輪車有2個座位,一輛四輪車有4個座位.若干輛三輪車和四輪車共有24個車輪,20個座位.問三輪車和四輪車各多少輛?
把一輛三輪車當作一只2個頭3條腿的“怪雞”,一輛四輪車當作一只4個頭4條腿的“怪兔”,可用“假設法”給出如下解.
解 假設20個座位都是四輪車的,則有20÷4=5(輛)四輪車,有4×5=20(個)車輪,比實際車輪少24-20=4(個).四輪車的一個車座換成三輪車的一個車座,車輪多3÷2-4÷4=0.5(個),需要換4÷0.5=8(個)車座,故三輪車有8÷2=4(輛),四輪車有5-8÷4=3(輛).
由此可見,“雞兔同籠”問題并不限于知道這兩種事物的總數(shù),只要知道兩種事物固有的兩方面特征數(shù)量之和即可.此拓展是拓展(一)的進一步發(fā)展,它包含了類型一所不能包含的大量數(shù)學問題.
拓展三
在拓展一、二的基礎上,再將原命題中的條件(3)或(4)放開,即再將雞與兔的頭數(shù)或腿數(shù)之和放開,使其至少一個為差,這就有一和一差、兩個都是差的情況,而兩個都是差的情況又包含一大一小、都大或都小的情況.下面分別舉例說明,然后給出一般結論.
例3 某次數(shù)學測驗,答對一題得5分,答錯一題倒扣1分.小華共答了20道題,得了76分.問小華答對和答錯了各幾道題?
小華所得分是他答對題的得分與答錯題的扣分之差,故此例是一個和、一個差的情況.將答對的一題對應1個頭5條腿的“怪雞”,將答錯的一題對應1個頭1條腿的“怪兔”,可用“假設法”給出如下解.
解 假設小華20道題全答對了,應得5×20=100(分),比實際得分多100-76=24(分).將一道答對的題換成一道答錯的題,所得分減少5+1=6(分),故答錯了24÷6=4(道)題,答對了20-4=16(道)題.
例4 雞兔同籠,雞頭比兔頭多3個,雞腿比兔腿多2條.問雞與兔各幾只?
此例已知兩個差,且都多的情況,可用“假設法”給出如下解(都少的情況可轉化為都多的情況,不另舉例).
解 假設有3只雞,則兔有0只,有0條腿.可據(jù)假設和已知,兔腿比0條多2×3-2=4(條).同時增加一只雞和一只兔(保持雞頭比兔頭多3個),相當于兔的腿數(shù)增加4-2=2(條),故應增加4÷2=2(只)兔,即兔有2只,雞有3+2=5(只).
例5 某學期某班一、二組同學各平均獲得3個和2個小紅星,及德育加2分和3分的獎勵.一組比二組獲得的小紅星多8個,德育加分少3分.兩小組各有幾名同學?
此例是已知兩個差,且一個多一個少的情況.將一組的每名同學對應著3個頭2條腿的一只“怪雞”,將二組的每名同學對應著2個頭3條腿的一只“怪兔”,可用“假設法”給出如下解.
解 假設一組有8個小紅星,則二組應獲得德育加分3+2×8÷3=253(分).一、二組同學同時平均增加一個小紅星,二組同學平均多增加3÷2-2÷3=56(分),故應增加253÷56=10(個)小紅星,故二組有10÷2=5(人),一組有8+5×2÷3=6(人).
綜上所述,此拓展不管是哪種情況,都可用“假設法”來解,都屬于“雞兔同籠”類問題.這一拓展的問題類型可敘述如下.
類型三:一些本身固有兩方面特征數(shù)量的兩種事物,已知它們這兩方面數(shù)量之一和一差或兩差,求這兩種事物各多少.
三、“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模型及其一般解
(一)“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模型
將上面的三次拓展,再進一步整合和一般化,可得到更一般的拓展,稱之為“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模型,敘述如下.
一般模型:一些本身固有兩方面特征數(shù)量的兩種事物,它們這兩方面的數(shù)量之和或差均已知,求這兩種事物各多少.
(二)“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解
在一般模型中,為敘述方便,以“怪雞”與“怪兔”來代表兩種事物,給出如下一般命題,并用“假設法”給出其一般解.
命題:“怪雞”“怪兔”分別有a,b個頭和c,d條腿.一些“怪雞”“怪兔”同籠,它們的頭的個數(shù)之和(差)為m,腿的條數(shù)之和(差)為n.“怪雞”“怪兔”各幾只?(a,b,c,d均不為零,且ad≠bc)
下面先把m,n當作和給出解法.
解 假設“怪雞”的頭有m個,則有c(m÷a)條腿,比實際少n-c(m÷a)條腿.把一個“怪雞”頭換成一個“怪兔”頭多d÷b-c÷a條腿,故應換上[n-c(m÷a)]÷(d÷b-c÷a)個“怪兔”頭,“怪兔”有:
[n-c(m÷a)]÷(d÷b-c÷a)÷b=(an-cm)÷(ad-bc)(只).
因此,“怪雞”有
{m-[(an-cm)÷(ad-bc)]b}÷a=(dm-bn)÷(ad-bc)(只).
只列算式為:
“怪兔”有:[n-c(m÷a)]÷(d÷b-c÷a)÷b=(an-cm)÷(ad-bc)……①
“怪雞”有:{m-[(an-cm)÷(ad-bc)]b}÷a=(dm-bn)÷(ad-bc)(只)……②
注:關于m,n一個為和一個為差,或兩者都為差的情況,只要引入負數(shù)的概念,上面的解法都適用.這時把“怪雞”“怪兔”總頭數(shù)或總腿數(shù)少的一方固有的該特征數(shù)量記為負數(shù),多的一方記為正數(shù),這樣m,n就都可看作代數(shù)和來處理.且上面①與②可作為這類問題的公式用,對具體問題只需將對應數(shù)字代入即可.下面用例5來進行說明.
在例5中,將一組的每名同學對應著有3個頭-2條腿的一只“怪雞”,將二組的每名同學對應著有-2個頭,3條腿的一只“怪兔”.此時,一組比二組小紅星多8個可看成共有8個頭,德育加分少3分看成共有3條腿.將相應數(shù)字代入①與②中即可獲得下面的解.
解 二組同學有:
[3-(-2)(8÷3)]÷[3÷(-2)-(-2)÷3]÷(-2)=5(人);
一組同學有:[8-5(-2)]÷3=6(人).
當然,也可將相應數(shù)字代入①與②化簡后的式子求解(略).
上面“雞兔同籠”問題的一般模型,可以說包含了小學乃至初中的大量數(shù)學應用題,在擴大“假設法”應用范圍的同時,對學生解題策略和思路的形成及遷移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學生從題海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楊忠.關于“雞兔同籠”問題的教學思考[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6).
[2]鄭桂元.分析比較 揭示內(nèi)涵——“雞兔同籠”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設計,2013(10).
[3]許衛(wèi)兵,朱樂平.感受“模型”的力量——“雞兔同籠”教學新解[J].小學教學(數(shù)學版),2009(6).
[4]王建.在一題多解中培養(yǎng)數(shù)學思維的廣闊性[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