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薇薇
淺談文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xué)項目,跨文化視角下的英漢成語翻譯策略研究,項目號:12534058
摘要:成語作為一個國家和民族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理解和互譯具有很大差異。因此,對于英漢成語的理解和互譯來說僅從字面上進行簡單的理解和翻譯是不夠的。文章圍繞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以及影響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的文化差異等因素進行簡單地論述。
關(guān)鍵詞:文化差異;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9-0016-01
前言:成語作為習(xí)語的一種,自身具有極強的民族特色。因此在進行英漢成語的理解和互譯時要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譯出原語成語的形象、喻義、修辭,還要譯出其不同的文化含義。因而,從這點上來說,文化差異視角是處理好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的關(guān)鍵。
1.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中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反映了與其相對應(yīng)的文化,英語和漢語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體系,就注定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這也就是文章中所要說的文化差異了。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不同地理位置的影響、宗教對文化的影響、神話傳說的影響、寓言故事的影響、源自歷史事件的典故的影響以及不同文化對成語形成的影響。不同文化對成語形成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于動、植物有關(guān)成語形成的影響、不同文化對和顏色有關(guān)的英漢成語的形成所造成的影響以及英漢成語對于數(shù)字的體現(xiàn)上是不同的。由于中國的陸地面積十分廣闊,千百年來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這就使得與土地與農(nóng)耕相關(guān)的成語大量產(chǎn)生。而英國是一個島國,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長期都處在一個與氣候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的抗?fàn)帬顟B(tài)下,這就為航海又或是與海洋相關(guān)的成語的產(chǎn)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其次,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開來以及其與道教的融合,這使得中國的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宗教的影響,因此,許多與宗教相關(guān)的成語產(chǎn)生了,比如現(xiàn)身說法就是由佛教用語演變而來,又比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原本是佛教用語中改惡從善的話。而西方國家中人們多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可以說是他們的必讀之書,因而,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圣經(jīng)》中的許多典故、比喻和寓言逐漸被世人廣泛的接受。這就使得西方語言文化中與基督教相關(guān)的成語較多。而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以及源自不同的歷史事件中的典故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西方語言文化中成語的形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材料。比如潘多拉之盒這幾個字就出自希臘神話,又比如精衛(wèi)填海則出自中國的山海經(jīng)中,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有很多。
再次,東西方不同的社會物質(zhì)、文化以及宗教,也使得人們感受、體驗現(xiàn)實生活的角度、方式不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西方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異。由于東西方人在對動植物的愛好上有許多不同,這就使得所形成的成語也是不同的。即使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自然屬性認識一致時,也會用不同的參照物和不同喻體來對同一事物進行反映。比如當(dāng)漢語表達陷入絕境會想到用甕中之鱉這個成語,而英語則用老鼠來做喻體。又比如,中國把龍看作是圖騰,稱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龍卻是怪物,是邪惡的象征。最后,還要說的一點是中西方不同文化對和顏色有關(guān)的英漢成語的影響以及中西方不同文化中對數(shù)字的的認識及使用也是不同的。在中國歷史上明黃色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代表顏色,被用來象征神圣、皇權(quán)以及尊嚴,因而在成語中也就有黃袍加身,黃粱一夢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最為看重的顏色卻是紫色。又比如,紅色是漢民族喜歡的顏色,在結(jié)婚又或是重大節(jié)日時人們多會穿著紅衣,但在西方文化中紅色卻意味著危險,比如用紅燈來表示禁止通行。在數(shù)字的使用上,漢語成語較為普遍的使用數(shù)詞,比如一清二白等,但在西方文化中卻不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
2.如何進行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
英漢成語互譯的方法有很多,筆者在這里主要論述的有三種,分別是直譯法、直譯加注法以及意譯法。所謂直譯是指在不違背譯文語言規(guī)范以及不引起錯誤聯(lián)想的條件下,在譯文中保留原成語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使用直譯法的好處在于可以使得譯語的詞匯得到較大豐富,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新鮮感。一般情況下,對于英漢成語的互譯都會采用直譯法。但也有部分成語由于具有較為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如果僅采用直譯法并不能很好地將原著中的寓意表達出來。因此,對于這部分成語來說僅僅采用直譯是不夠的,還需要添加必要的注釋,從而達到較為良好的英漢互譯效果。說完了直譯法和直譯加注法接下來要說的就是意譯法了。所謂意譯法是指在翻譯時僅保留原文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達形式的說法。當(dāng)一個成語由于中西方文化上存在的較大差異而無法進行直譯,采用直譯加注法又會造成原文篇幅過長時,就會考慮到采用意譯法對其進行互譯。這樣的成語有很多,比如事實勝于雄辯,又比如狗咬呂洞賓等。這些成語的特點在于其自身所具有的極強的民族文化特色,因而,對于這些成語來說采用意譯法在合適不過了。此外,還要注意的是英漢成語互譯的方法并不是固定的某一種,因此,在進行英漢成語互譯的過程中要根據(jù)英漢成語互譯的實際需要及時的進行調(diào)整,從而保證英漢成語互譯的有效開展。比如,在一些情況下,為使原文形象得以保留,并使譯文表達流暢,就可以對一部分英漢成語采用直譯法,對另一部分英漢成語采用意譯法??傊?,要注意的是英漢成語之間的理解和互譯并不是單純的從一種語言變化成另一種語言,而是一種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因此,對于英漢成語理解和互譯來說,要在尊重漢語和英語不同文化的前提下,著眼于文化差異的視角,并根據(jù)英漢成語互譯的實際需要靈活的采用不同的譯法,從而使得翻譯后的英漢成語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原語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保留。
參考文獻:
[1] 朱耀先.淺談中西文化差異與翻譯[J]中國翻譯,1997,(4):7-14
[2] 翻譯的歸化與異化[J]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科版),2005(8):342-345
[3] 李學(xué)禧.漢英成語和常用語[Z]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