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玲
【摘要】閱讀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如果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調動一定閱讀興趣,那么就一定能提高閱讀能力。學生只有大量的閱讀、生動的閱讀、快樂的閱讀,才能在讀中有感悟、有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
【關鍵詞】閱讀;興趣;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2 【文獻標識碼】A
興趣是閱讀的最好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采用多種閱讀方法,讓學生能在輕松民主情境中閱讀,產生一種快樂,在快樂中欣賞美麗的閱讀素材,既提高了教學能力,也提高了教學閱讀質量。在現(xiàn)在應試教學中,語文試卷閱讀量很大,分值很高,俗話說“得語文的天下,而得語文的閱讀則得語文”,說明閱讀理解多么重要啊。而在我們蘇北的教學洼地,學生歷來很害怕閱讀理解,失分率可想而知了。究其原因,學生閱讀量少得可憐,學生缺乏閱讀的興趣愛好,關鍵是老師閱讀方法陳舊,已經(jīng)不適用現(xiàn)代教學,灌輸式教學嚴重束縛學生的興趣和手腳,學生談不上有閱讀能力可言了。下面根據(jù)我多年教學經(jīng)驗,談談關于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和閱讀能力的提高。
一、讓情感融入閱讀之中
語文素材蘊藏著華麗的語言美、情境美,當然也蘊藏著無窮的情感美,老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老師在指導學生的閱讀中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加之選材,都能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感染,有助于豐富的想象,激發(fā)情感;有助于理解閱讀素材內容,感受語言之精妙,領悟語言之燦爛,讓學生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讓學生激發(fā)閱讀的興趣、品味,欣賞閱讀的語文素材,在閱讀中喚起師生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使學生融情與景。我還在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的語文老師拿著一本小人書來到課堂,小人書的名字叫《高玉寶》,我的女語文老師一頁一頁地讀,讀著讀著,全班所有的孩子非常安靜,全神貫注地聽老師在閱讀,當讀到高玉寶被地主周扒皮逼得輟學去為地主放豬時,而站在教室外的窗前認真地聽課,從內心發(fā)出我要讀書,這時候我的語文老師情不自禁的兩行熱淚流了下來,我們全班都被這個故事感染了,全班都哭了,有的女生甚至都捂著臉哭出聲來,就是平時調皮的男生都流下的眼淚。閱讀后,語文老師語重心長給我們說:童年的高玉寶多么不幸,生不逢時,想要讀書而沒有書讀,今天我們生在紅旗下,長在甜水里,卻不認真好好地讀書,應不應該啊,全班都動情地說,不應該。到我身為人師時想起來還非常感慨萬千,那是我們在閱讀中,情感得到了升華,思想得到了洗禮。
二、要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平時學生的閱讀可以因人而異,閱讀的內容也可以因人而異,老師要求每個學生都要有閱讀計劃,要求每一個學生每天去讀一篇精美短文,文體不限,可以是記敘文,也可以是說明文,還可以是議論文,平時時間緊,少讀點,假期多可以多讀點,關鍵要持之以恒,日積月累,自己的閱讀心情就會油然產生,閱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逐步產生了,老師每堂課都留給學生有閱讀的機會,下課布置一些閱讀訓練的作業(yè)。這樣既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積累,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當然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習慣,提高了學生應試閱讀的能力。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的知識那么淵博,分析問題那么獨到,眼光那么犀利,他之所以能夠寫出《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舉世聞名的巨著,與他在大英博物館博覽群書的習慣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還有我們開國領袖毛澤東,那些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詩句,令那些當代的文學家、歷史學家所不能及的,他的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使我們今天讀起來,感覺氣勢磅礴,感到欣慰和自豪,這與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那段經(jīng)歷有關,毛澤東有喜歡博覽群書的習慣,他喜歡閱讀古今中外的歷史、政治、文學、天文歷法,甚至開玩笑地說過: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足以說明毛澤東有大量閱讀興趣和習慣,要求學生受到啟示,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習慣。
三、應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閱讀入境
視覺使人感受美的最好的方法,華麗的圖片直接刺激人的視覺,把美的信號輸入大腦,從而達到審美愉悅。例如《三峽》一文濃墨重彩的描述江水的四季變化和與之相伴的萬千氣象,老師課前根據(jù)課文的內容將三峽的美麗風光剪輯下來制成課件,加上配音與配樂,上課時把視頻呈現(xiàn)出來,迅速使學生入境,學生沉浸在美輪美奐三峽美麗的風光和悠揚音樂之中,讓學生面對畫面一起朗誦課文。然后提問說說三峽的四季風景:三峽夏季水流湍急,春冬清榮峻茂,秋季空靈肅殺,使學生身臨其境,同時感受文章的遣詞精煉,雋永優(yōu)美。學生的身心受到熏陶,激發(fā)了學生對祖國美好山河的由衷熱愛。課堂上老師是導演,學生才是真正演員,老師在組織教學時,努力運用生動、親切、自然、得體的語言,或者妙趣橫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來創(chuàng)造一種如見其人,如賭其物,如臨其境,使學生在其中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享受,積極參與語文學習之中。
四、在語文閱讀中有感悟和提出質疑
對于好的文章,鼓勵多讀幾遍,每讀一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獲,獲得更深一層的理解。第一遍泛泛而讀,也就是走馬觀花式的閱讀,是學生大概了解文章的脈絡,然后再細讀,借助于一些工具書掌握文章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并對一些在閱讀中的疑問展開交流和討論,從而通過閱讀獲得更豐富的知識,對中考中閱讀理解能夠得心應手有著很大的幫助。這樣既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又能更好面對應試教育,“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呢?
五、結語
總之,閱讀使人產生快樂,產生美麗,學會欣賞,精神得到陶冶,知識得到豐富,我們知道精彩的文章的背后蘊含著的是廣闊的海洋。一望無際的天空,是豐富的精神家園,要理解它,感悟它,唯一的方法就是快樂的閱讀,把死的文本讀活,把復雜讀簡,把厚重讀薄,讓自己通過閱讀的途徑成為知識富有的人。
參考文獻
[1] 劉國顯.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0.
(編輯:董 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