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口語交際教學現(xiàn)狀的分析研究,本文轉(zhuǎn)換前人的研究角度,擬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9月第1版初中語文教材中關于口語交際內(nèi)容設計入手,針對教材編者的話語模式進行切入,對教材呈現(xiàn)的原因和編者意圖進行適當分析,指出現(xiàn)存“人教版”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材存在的弊端,以期能夠改變思考方式和研究思路,有效地解決初中語文口語交際現(xiàn)存問題。
【關鍵詞】口語交際;教材;話語模式
【中圖分類號】G624 【文獻標識碼】A
教材,從廣義上講,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學材料的總稱。本文涉及的教材,是一種狹義的概念范疇,即教科書?!叭私贪妗闭Z文口語交際教材,即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委會專門針對語文口語交際教學內(nèi)容,通過對文字和文本的選擇和組合而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教學主題及相關闡釋材料,它是以文字(符號)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眾面前。對教材的微觀分析的切入點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編者的無意識或是有意識的遣詞造句,對文字進行選擇和組織,從而形成的一系列對內(nèi)容的闡釋說明文本,以及他們對于早已存在的和臨時專門編撰的文本或主題材料的選擇和組合行為。也就是說,教材內(nèi)容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字(符號),它更是編者話語的核心表現(xiàn)。對教材的微觀分析所提供的直接或間接的結(jié)果也正符合社會語言學家C.Kransch對于話語概念的解釋,即它不僅僅是一種講話方式、閱讀方式和寫作方式,同時也是某一話語社區(qū)的行為方式、交際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1]它能為我們更好地分析教材、反思教材提供條件,而這恰恰是教材最有研究價值的部分。
一、口語交際教材話語模式分析
編者的言語行為,簡言之就是對文字、文本的選擇和組織?!案黝愌哉Z行為話語模式由各類言語行為行事意圖和完成該意圖的必備要素構(gòu)成”。[2]也就是說,對于“人教版”口語交際教材言語行為話語模式的結(jié)構(gòu)分析,我們應該立足于教材為何呈現(xiàn)“該式樣而非其他”的構(gòu)成條件和教材編者的意圖進行思考和研究。
(一)語文學科的內(nèi)在要求
語文概念的最初來源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保ā墩Z文教育書簡》)語文作為交際工具的存在直接確證語文的工具性認識??谡Z和書面語作為語文兩種交際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涉及得最為廣泛的,無疑是口語表達??谡Z交際的社會性、應變性等特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間接地培養(yǎng)語文思維和能力。當然,其所承載的不僅僅是外部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字(符號)本身,更是其中的內(nèi)涵,所以其工具性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并未否定與人文性共生,這就為口語交際的忠實和口語交際教材的出現(xiàn)提供必要的條件。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外在觸發(fā)
在社會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進程中,口語的溝通、交流作用會顯得越來越大,口語交際能力是社會對所有成員的必然要求,并將成為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需的生活能力。語文教學思想、理念、方法、教材、考試制度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造成的不甚如意的語文學科教學效果,引起一部分人迫切需要改變現(xiàn)狀,而這部分人的行為逐步影響到社會各界。
基于此,研究者們不斷對語文學科進行認知和反思,利用國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對本土語文學科進行有效建構(gòu)。世紀之交的在語文教育史上罕見的語文大討論,將語文教育教學改革提上日程,并逐步形成了現(xiàn)今的比較科學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其將原來的“聽話·說話”修改為“口語交際”,并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p>
(三)教材編者的“科學”追求
編者的話語模式是在其言語行為意圖的本質(zhì)、核心體現(xiàn)。我們能夠從編者的話語模式中分析得到其行為意圖。編者根據(jù)現(xiàn)存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教學,在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盡可能地再次科學地建構(gòu)口語交際體系,并通過教材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
首先凸顯對口語交際教學的重視,為口語交際教學設定板塊,提出相應的教學點。除了在課文后面的“研討與聯(lián)系”板塊中的討論部分之外,還特設了“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板塊。不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三者獨立與否,板塊設置從形式上突出口語交際的地位,有效地展現(xiàn)了其復雜性以及與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之間的關系。
其次口語交際教材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師生因素,以生活實際出發(fā),并根據(jù)各個學段學生的特點,對口語交際的教學目標進行區(qū)分和側(cè)重;針對口語交際的臨場性等特殊性質(zhì),教材編者專門設置情境材料進行引導。此外,編者還以一種詩畫的語言對口語交際教材進行闡釋,立足于一種高層次的精妙優(yōu)美的口語能力的追求。
二、語文口語交際教材弊端分析
(一)社會條件的不成熟
該版口語交際教材的成形建立在不成熟的社會條件基礎之上,甚至于后來的新版教材也是如此。而這些因素直接指向口語交際教材和教學的弊端,改變口語交際教材的現(xiàn)狀,必須先明晰這些不成熟的社會條件,并進行針對性地改變。
1.科學的口語交際體系的缺失。
我們只是不斷零散地明晰了口語交際的目標、意義、概念、原則等內(nèi)容,而對口語交際體系、概念的多元化解讀,一定程度上對本質(zhì)和權威的消解?!度罩屏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對于口語交際的進一步闡釋,無法否定課程標準制定者想運用概括性話語進行演繹而使之成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話語。還有一個亟需考慮的問題,即口語交際評價體系的建構(gòu)。和發(fā)達國家比較起來,深究每個學段甚至每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時,其背后的理論基石和科學依據(jù)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研究。
2.應試教育枷鎖的存在。
現(xiàn)代教育仍出現(xiàn)在應試教育枷鎖的束縛之下,現(xiàn)存的研究無法強有力地提供口語能力與語文能力之間必然關系的有效佐證,這些都無法讓編者和一線教師承擔口語交際教學任務下的“損失”。在此種情況下,語文教師更容易陷入寫作教學和綜合性學習教學的誤區(qū),從而導致口語交際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專題下更明顯地呈現(xiàn)其附屬性質(zhì),成為顯性語文教學內(nèi)容形式上的附庸。endprint
(二)編者立場的“大一統(tǒng)”
隨著社會發(fā)展變革中關于人際交往的高標準和高要求的提出,新課標對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傾斜以及語文學科體系建構(gòu)的重視,在科學的口語交際體系缺失的情況下,編者只好盡可能地以“科學的”方式按照編者思路來構(gòu)建理想中的教材體系,其本質(zhì)只是在形式上轉(zhuǎn)變了對口語交際教學的態(tài)度,只是意味著對口語交際教學做出的一些淺層次思考。
1.口語交際教材的宏觀定位。
口語交際能力與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之間的相互作用讓大部分人意識到口語交際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位置。然而在教材的設置過程中,口語交際理論上并未成為真正的獨立板塊,其地位的提高沒有收到實際效果。更為明顯的是關于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專題模塊的標題定位和設置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綜合性學習是對寫作和口語交際兩個部分特點的概說或是凸顯,那么對于其標題的前后位置是無須調(diào)換變動的;如果其三者作為統(tǒng)一體存在,這又與《教師用書》中《致老師們》關于綜合性學習的論述矛盾,“對‘綜合性的理解有兩個觀點,一是聽說讀寫融于一體,尤其是把寫作與口語交際滲透于綜合性學習之中,中心內(nèi)容是在綜合性語文活動中提高寫作與口語交際能力;二是突出學習過程中的探究性,重點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的能力?!盵3]
2.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重組。
口語交際話題的選擇重組即對話題內(nèi)容的選擇和組合,直接體現(xiàn)了編者個人話語模式。要實現(xiàn)口語交際的真實意義,必須讓它“處在具體的社會和語感實踐中,事實上,在這些社會和話語實踐中不斷轉(zhuǎn)換?!盵4]本質(zhì)上講,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口語交際活動因其真實性、情境場、信息反饋和評價等方面都無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的效果和標準,只能算是對口語交際的模擬活動。如果以口語交際的高標準進行參照,其內(nèi)容特別是口語交際的方式上和過程中的對獨立人格、精神以及民族文化滲透的考量相對較少。從口語交際教材的橫向分布來看,練習活動類型大致分為介紹類、獨白類、交往類、表演類和議論類,從對其活動內(nèi)容的統(tǒng)計和分析上看[5],立足于課堂活動和課堂教學的口語交際,多呈現(xiàn)出“說話”性質(zhì),而非“交際”性質(zhì);從縱向上看,從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的整體上參照,每個學段有相應的目標指向和側(cè)重,而針對口語交際教材的微觀分析,教材內(nèi)容和分布層級性和遞進性因素是不明顯的。在課堂教學的交際場上,其交際內(nèi)容缺乏復雜性和多變性,從編者的個人視角上看,綜合性學習的定位立足于對學生搜集資料、篩選信息和研究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其“貼近師生”的生活性、臨場性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弱化趨向。
3.口語交際教材的話語風格。
書面語相對于口語而言,是原理社會實踐和話語實踐的。教材中關于口語交際內(nèi)容的書面語體表達,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口語的表達習慣而形成沖突。編者的目的想要從文學性和審美性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進行熏陶來達到更高層次的口語交際能力的話,其教材編寫的層級和梯度也是需要考慮的?!氨容^我們的教材,其語法系統(tǒng),雖然多年以來有所創(chuàng)建,但是至今還是沒有一點是關于口語方面的”,“口語體系和書面語體系各自的作用并沒有引起重視”。[6]在大環(huán)境下缺少對書面語和口語在教材中運用的思考,書面語體系對隸屬口語體系的口語交際內(nèi)容的指導意義仍然有待研究。
還有一點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概念、術語的表達方式運用。“爭取說的入情入理,使人信服”“以下活動,可以根據(jù)不同情況,靈活展開”“題目自擬,要求圖文并茂”“把這些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其他同學聽”“要求講得生動感人”等等,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無法真切地把握這些大而空的概念,這好比“同學發(fā)表意見時要相互尊重”“試著與同學們交流”、“聽的同學也可以發(fā)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與“安靜幾分鐘以便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搜集他或她的想法”“每個人發(fā)言的時間均等。當輪到其他成員發(fā)言時請保持友好、禮貌并認真聽取他的意見”的效果對比分析,不僅僅能夠讓參與者明白這是一個過程,而在這個活動過程中的注意點是什么,針對什么問題,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和方式方法。
三、改變口語交際教材現(xiàn)狀對策
改變口語交際教材現(xiàn)狀的首要任務是進行一個科學整體有效的口語交際體系建構(gòu),包括對口語交際體系本身進行細致研究和清算之外,同時需要對在口語交際教學情境下的師生情況的實驗和研究以及后期口語交際的評價標準的定位和研究。有了這個科學的體系,教材的制定和編寫才有一個穩(wěn)固科學的基礎,才有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應試教育體制進行突破。其二是編者對個人話語模式的限制。他必須與體系研究者、課標制定者、教師、學生各層級之間有細致密切的溝通、交接,這樣才能從形式上達到口語交際教材的科學標準。
參考文獻
[1]李悅娥,沈宏雅.話語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4).
[2]許彩云.言語行為類型及其話語模式變式探析[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2(4).
[3]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語文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James Paul Gee.話語分析導論[M].楊炳鈞.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79).
[5]胡寅.現(xiàn)行“蘇、人版”初中語文口語交際教材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6]金傳富.關于建設與運用學語文教材體系的思考[J].學科教
育,1999(4).
作者簡介:朱躍林,男,1991年生,湖南邵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
(編輯:馬夢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