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友
藍偉光是中國生物膜技術的教父,也是上市公司新達科技的掌門人。他設定了“納米材料 +‘膜過濾”技術的嶄新課題,并把這個課題下的技術命名為“納濾”,他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納濾之父”。
1992年,在集美大學執(zhí)教的藍偉光赴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畢業(yè)后進入新加坡一家水處理廠工作,這為他日后創(chuàng)業(yè)打下了基礎。1996年,藍偉光回到廈門創(chuàng)辦新達科技集團的前身——三達膜科技公司,啟動資金僅10萬新元。
短短幾年,他就開發(fā)出一系列適合中國傳統(tǒng)工業(yè)分離的膜工藝技術,占領了全國100%的維生素C和90%以上的青霉素、抗生素、染料生產等領域的膜應用市場,年銷售額近2億元,“全中國的維生素、頭孢菌素、青霉素三大醫(yī)藥品種發(fā)酵液的分離技術都是三達做的,所有做VC的藥廠都用我的工藝”。
2003年6月18日,新達科技集團暨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以每股0.44新元的價格在新加坡上市,第二天,股票價格扶搖直升40%,隨后,一度沖頂每股0.82新元的高位。隨之一飛沖天的是藍偉光及其家族的財富。
從1996年創(chuàng)業(yè)到2003年企業(yè)上市,藍偉光就如同一個神奇的魔法師,僅僅用了6年多時間,就完成了財富的“核裂變”。如今,藍偉光是三家新加坡上市公司 “三達膜科技”“瑞豐生物”和“中嘉國際”的掌舵者,在全球擁有全資和控股子公司20多家,在國內外還投建了近20個污水處理廠,其中包括在湖北省宜城市投資的三達水務公司。
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也曾失敗
從某種意義而言,從事高新技術的藍偉光,是從屌絲鍛煉成高富帥的。1964年7月,藍偉光出生于福建省武平縣的一個小鄉(xiāng)村,一家八口全靠在工廠當出納的父親每月32元的微薄工資來維持。藍偉光自幼對數字特別敏感,在數理化方面顯示了其獨特的天分,在學校有“活電話號碼本”之稱。
1981年,藍偉光以全省高考化學第二名的優(yōu)異成績考進了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yè)后,他進入集美大學水產學院任助教,月薪僅48元?!爸灰遗?,就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彪m然年少得志,但藍偉光的成功并非一帆風順。
1988年,還在集美大學當老師的藍偉光,在兩位同事的“引誘”下,下海承包了老家縣城一個瀕臨倒閉的面包廠。他躊躇滿志,但現實很快給他重重一擊:接手面包廠后沒多久,因資金不足、員工流失,面包廠銷量日益減少。勉強維持了半年后,面包廠最終破產了,藍偉光人生中的第一次創(chuàng)業(yè)以失敗告終。1992年,創(chuàng)業(yè)失敗后的藍偉光,獲得赴新加坡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只用兩年多時間就拿到博士學位,但創(chuàng)業(yè)的種子仍深植于心。
白手起家造出“中國膜”
很難想象,一種叫“膜”的東西能夠成為億萬財富“核裂變”的催化劑,但正是這種大量運用在醫(yī)藥、印染、化工、石油、水處理等領域的高科技產品,在藍偉光手中變成了搖錢樹。但事實上,藍偉光是誤打誤撞進入這片財富新藍海的。
博士畢業(yè)后,藍偉光進入新加坡一家水處理廠工作。1993年,他加入了以色列某膜設備公司,擔任該公司的中國區(qū)域負責人。在一次供需會上,藍偉光了解到一家膜設備公司需要改良技術節(jié)省資源開支,而提供技術的公司卻無法做到,需要專業(yè)技術顧問。于是,他自告奮勇,“忽悠”兩頭,為其事業(yè)發(fā)展攢下了第一桶金。事后,藍偉光感覺良好,覺得這無本生意太簡單了。然而,好景不長,雙方公司都撇下了他,進行單線聯系和合作。
藍偉光又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他算了一筆賬:獲得100萬美元的諾貝爾化學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如果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創(chuàng)辦公司,將高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那么賺一百萬美元卻非難事。他決定,趁年輕搏一把,再闖商海,造出真正的“中國膜”。
1996年,藍偉光回國,在廈門創(chuàng)辦了三達膜科技公司,專門開發(fā)膜應用技術。公司啟動資金僅10萬新幣,只有3個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99%的人基本都沒有聽說過“膜”的概念,藍偉光想推廣這項新工藝,無異于去挑戰(zhàn)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他拉上弟弟藍新光、藍春光,和他一起打天下,推廣他研發(fā)的膜工藝技術。
那時,兄弟三人每天開著0.75噸的小皮卡,載著實驗裝置,到藥廠去免費幫人做分離實驗,試好了沒有問題就賣一套,走遍了全國。自1997年起,藍偉光開始獲得豐收,三達膜科技(廈門)公司占領了中國工業(yè)分離膜應用市場20%到25%的份額。
創(chuàng)新為企業(yè)發(fā)展注入“魔法”
技術出身的藍偉光喜歡用很專業(yè)和深奧的詞匯來解釋自己的膜理論,他始終堅持認為:“三達的核心競爭力是技術優(yōu)勢。”有了錢后,他砸下1.3億美元投向“膜”術研發(fā),在新加坡創(chuàng)建科技園。他認為,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企業(yè)才有更大發(fā)展空間。
藍偉光談起“膜”來如數家珍,“膜元件和膜設備好比硬件,膜工藝好比軟件,后者才是膜技術的主體?!敝扑帢I(yè)的另一個利潤點在于發(fā)酵液過濾對膜零件更換和清洗服務需求量大,至少1年就得更換,而水處理用膜3至5年才更換一次。這些服務性收費在藍偉光的新達集團的銷售收入中也占了大約1/5的比重。
正是憑借著其在技術上的專業(yè),2004年起,藍偉光領導下的新達集團36%的毛利率已經超過了新加坡最大的上市水處理公司——凱發(fā)集團。對此,藍偉光笑言,“我沒有什么魔法,主要因為找到了適合的商業(yè)模式”。
1999年以前,廈門三達只賣膜軟件,為制藥企業(yè)提供技術咨詢和流程設計。這樣的銷售模式缺乏持續(xù)性,工藝也容易被他人拷貝。2000年,藍偉光開始嘗試統(tǒng)包服務,將膜硬件和軟件打包銷售。但由于當時膜設備全部從美國進口,造價高昂,許多國內客戶無法承受。經過一年多的研發(fā),新達從2002年開始自行生產和組裝膜設備,降低成本,客戶數量當年即增加25%。這種創(chuàng)新的商業(yè)模式為新達集團帶來了很好的現金流。
在藍偉光看來,膜分離技術是21世紀最有發(fā)展前途的技術,除了廣泛應用于生物制藥領域,他計劃將無污染的膜分離工藝更多地推廣到化工染料和飲料食品行業(yè)。
一個玩笑鉆進飲用水市場
從2003年“三達膜科技”在新加坡掛牌起,藍偉光出現在福布斯富豪榜上,后來又連續(xù)兩年登榜。而奇怪的是,這些年來企業(yè)做大了,他反而玩起了“潛伏”,鮮在富豪榜上露面。
直到2006年,藍偉光推出納濾芯凈水器,他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納濾之父”,再次備受矚目。他做“納濾芯凈水器”,緣于一位合作者的一句玩笑話:“你藍偉光的名字在工業(yè)領域響當當,在尋常百姓中卻沒人知道,你能不能搞一個‘膜的家庭應用技術?。俊?/p>
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藍偉光首先想到了“膜”在飲用水上的應用,在他看來,這個市場浩如煙海,大有可為。
當時國內兩大飲用水陣營“礦泉水”和“純凈水”紛爭不休:前者質疑后者過濾得太干凈,把一些礦物質都給過濾沒了,活水變成了死水;后者倒過頭來也在攻擊前者過濾未凈,保住礦物質的同時,細菌也給留下來了。
藍偉光頓生靈感:國內的飲用水市場還缺少一種既可以濾掉有害物質,又可以留住礦物質的水處理技術。1994年,他設定了一個“納米材料 +‘膜過濾”技術的嶄新課題,并把這個課題下的技術命名為“納濾”。
2005年,藍偉光重金收購了世界500強的德國赫司特與瑞典阿克蘇·諾貝爾的“膜”的技術部門,合并重組為德國邁納德公司,并把它搬進了廈門的新三達工業(yè)園。2008年,新三達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納濾芯凈水器”誕生了。
藍偉光說,“納濾芯”“膜”技術看似離老百姓很遠,也很專業(yè),而他的工作,就是要讓這些貌似高深難懂的玩意兒,飛入尋常百姓家。
雖然是幾家上市公司的掌舵者,但藍偉光更喜歡“博士”這個稱謂。他現在同時是北京大學、廈門大學、南昌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教授,還帶博士生。但有趣的是,“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學,我連班長、副班長,甚至是小組長、宿舍舍長都不是?!彼{偉光把自己學生時代的形象劃入了“吊兒郎當”的那一類,自嘲“有今天的創(chuàng)新和開拓精神,可能就是因為骨子里的這種吊兒郎當基因在作祟?!保ň庉?可敬)
藍偉光挑擔子
賣山楂的過去
1964年,藍偉光出生在福建龍巖的一個山村,作為家中的老大,下面還有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幼年的生活是艱辛的,也留下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情。年幼的藍偉光常在家鄉(xiāng)的小河中游泳,有時口渴了想飲用那看起來很清澈的河水,但大人不讓他喝,怕喝了河水會拉肚子。如今再回到老家時,河水已和過去不能比,農藥等污染已滲透到了水體中,再回首一切都變了。他向記者解釋,過去的河水喝了可能會腸胃不適,那是微生物污染,通常一兩天就會好的。今天的水污染,是農藥、化學污染,短期不生病,長期卻可能是要人的命的。
在高中畢業(yè)那年的暑假,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藍偉光挑著山楂到集市上賣。少年特有的敏感與害羞讓藍偉光很怕見到熟人,恰巧那時同班的一個女同學遠遠就看見了藍偉光,熱情地和他打了招呼后要買山楂。講到這里,藍偉光不禁用力拍了下大腿笑著說:“那時真恨不得找個地洞鉆進去,但是她偏偏過來買山楂,還偏偏給了1毛錢!那種無地自容的窘態(tài),至今還深深地印記在心頭?!?/p>
藍偉光說那時的自己大概是年少的緣故,比較愛虛榮,現在則變了很多,他說:“就算現在讓我去集市上賣東西也可以賣啊,沒什么的?!碑斎松搅艘粋€階段之后,以前看得很重的事情已不知不覺變輕,以前沒在意的反而會變得更加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