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明新
縱觀近年全國各地高考文綜地理有關地球運動這一考點的題目,不難發(fā)現(xiàn),此考點涉及的知識點非常豐富,包括方向確定、季節(jié)判斷、日出日落時間、晝夜長短、時間推算、正午太陽高度角、日照方位、日影朝向等等,可謂五花八門、豐富多樣。在這些題目里,絕大多數(shù)都可以利用圖文轉換的方法加以解決。下面通過分析、解答近年來較為典型的有關地球運動的題目,敘述利用圖文轉換法解題的一般步驟和要注意的問題。
一、確定選用光照圖的類型
光照圖常見的類型有側視圖和俯視圖這兩類。解答涉及光照圖的題目選圖用圖是關鍵,圖選對了問題便迎刃而解,圖選錯了就可能走進死胡同。要先縱覽全題,看題目給出的文字條件,有時候還要看一下問題的選項,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1.看題目給出的半球位置。如題目給出某地在北半球,而沒有涉及南半球的問題,則應該用從北極上空看的俯視圖(南半球也是同理);如果既有北半球也有南半球的情況,則多用側視圖。
2.看題目給出的圖形。如果圖形里有經(jīng)線或緯線,經(jīng)線或緯線是直的,應用側視圖;如果經(jīng)線是放射狀的或緯線是圓的,考慮用俯視圖。如果圖形里出現(xiàn)了晨昏線,看晨昏線形狀也可以確定用圖類型,晨昏線是直的,多用側視圖;晨昏線是弧形,考慮用俯視圖。
3.如解答日出日落方位問題或者正午日影朝向問題,多用側視圖,因為用側視圖看日出日落方位、正午日影朝向比較直觀。
4.有時候題目主要用俯視圖解決,但如果有一問涉及另一半球的問題,則先用俯視圖解決主要問題,后用側視圖解決涉及的另一問題。
【例1】(2007年全國文綜卷Ⅰ)
圖1
圖1所示區(qū)域在北半球?;【€a為緯線,P、Q兩點的經(jīng)度差為90°;弧線b為晨昏線,M點為b線的緯度最高點?;卮?~8題。
6.若此時南極附近是極晝,P點所在經(jīng)線的地方是( )
A.5時 B. 15時
C.9時 D. 19時
7.若此時為7月份,圖中M點的緯度數(shù)可能為( )
A.55°N B. 65°N
C.75°N D. 85°N
8.若Q地的經(jīng)度為0°,此時正是北京日出。這個季節(jié)( )
A.洛杉磯地區(qū)森林火險等級最高
B.長江下游楓葉正紅
C.長城沿線桃紅柳綠
D.南極地區(qū)科考繁忙
【解析】題目給出的是局部示意圖,且說明圖示區(qū)域在北半球,緯線為弧線,那么分析解題時應把此圖轉換成從北極上空看的俯視圖,這樣才能了解整個北半球的光照情況。根據(jù)M點為晨昏線的緯度最高點,可知M點為晨線與昏線分界點,且M點的緯度范圍為北極點與北極圈之間。
圖2
圖3
圖4
第6題題設南極附近是極晝,說明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北極附近是極夜,根據(jù)這種情況做出如圖2的光照圖。從圖上可以讀出P點所在經(jīng)線的地方時是15時 。
第7題假設此時為7月份,則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而M點應出現(xiàn)在北極點與北極圈之間,所以排除了A、B選項,因為夏至(6月22日前后)時M點應出現(xiàn)在北極圈上,而7月份M點應離北極圈不遠,如圖3。
第8題應先畫出從北極上空看的俯視圖,在圖上標出主要經(jīng)線的度數(shù),如圖4,Q地的經(jīng)度為0°,則P地的經(jīng)度為90°E,M點所在經(jīng)線的經(jīng)度為45°E,點出北京(116.46°E, 39.92°N)的大致位置。然后根據(jù)此時北京正日出,得知北京正處在晨線上,而M點所在經(jīng)線(45°E)為0點,太陽直射點應落在135°W經(jīng)線上。
從圖4可以看出,此時北京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此時應為春分(3月21日)后到秋分(9月23日)前。洛杉磯地區(qū)為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高溫少雨故森林火險等級最高;長江下游楓葉正紅應在秋分后,長城沿線桃紅柳綠應在春分前,南極地區(qū)科考繁忙應為每年的11月到次年的3月,即南極洲的暖季。
【答案】6.B;7.C;8.A。
二、選定看光照圖的角度
在確定要轉換成何種光照圖后,需要考慮從哪個角度去看這個光照圖才能解決題目里的問題。一般情況下多從正面看圖,如用俯視圖的話,視點就是北極上空或南極上空,俯視圖的中心點就是北極點或南極點;如用側視圖的話,視點就在赤道上空,中心點是赤道與這個視角下成了直線的那條經(jīng)線的交點。當然,有時候為了解決特殊問題,中心點不一定就是極點也不一定在赤道上。
有時候選定了一個角度畫出光照圖后并不一定能解答問題,那么不妨轉一個角度,再畫光照圖看看(這個主要是針對側視圖而言的,因為在俯視圖上不管從哪一個角度看圖都是一樣的)。那么,轉多少度為宜呢?一般轉90°或180°,轉90°可以看到側面的情況,轉180°可以看到背面的情況。如畫出了能完整看到晨線的側視圖,要看到完整昏線的側視圖,則要轉過180°再畫圖。
【例2】(2010年全國文綜新課標Ⅰ卷)
假設從空中R點看到地表的緯線m和晨昏線n(如圖5所示),R點在地表的垂直投影為S。據(jù)此完成9—11題。
圖5
9.S地的緯度( )
A.與M地相同 B. 介于M、N兩地之間
C.高于N地 D. 低于M地
10.如果在位于大陸上的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則這一時期( )
A.S地的白晝比N地長
B.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火險等級高
C.巴西東南部正值雨季
D.長江口附近海水鹽度處于高值期
(第11題考查的是視覺變化的問題,不在這里分析解答。)
【解析】從空中R點看到地表的緯線m成一直線,說明R點與緯線m所在的平面平行;晨昏線n與緯線m相交且晨昏線n的最高點在緯線m的北方,說明看到的一段晨昏線應位于北半球。第9題的要求是比較R點在地表的垂直投影S與緯線m上的M地和晨昏線n上的N地的位置高低,所以此圖要轉換成R點和S點在側面的側視圖,才能看出位置的高低。如果就按照題目給出的簡圖畫側視圖的話,R點和S點都無法在正面點出來,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而這樣的話,M地和N地就會出現(xiàn)一個在正面一個在背面一個能看見一個看不見的情況,那么究竟是畫能看見M地還是能看見N地的圖形為好呢?我們可以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四個選擇項考慮,因為四個選擇項中有三個跟M地有關,而且從圖5可以看出,N地應位于緯線m以北,這樣就可以大致知道M和N的關系了,所以應先畫能看到M地的圖試試看。如圖6。
圖6
圖7
從圖6可以看出,S地的緯度應低于M地,則更低于N地了。
第10題的前提是如果在位于大陸上的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則應換一個角度,先畫能看到N地的側視圖看看。在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說明N地應位于昏線上。畫出的側視圖如圖7。
從圖7可以看出,此時太陽直射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即為北半球的夏季。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所以S地的白晝比N地短,A選項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森林火險等級高,故B選項對;巴西東南部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此時南半球正值冬季,降水稀少應為旱季;長江流域此時為夏季,高溫多雨,流域流量大,長江口附近海水鹽度應處于低值期。
【答案】9.D;10.B。
三、定控制點、控制線
控制點、控制線是光照圖中比較特殊的點或線,這些點或線常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所以轉換成全局光照圖時,要把這些點標出來,把這些線加粗,以備分析解題時利用。常見的控制點有晨昏線的最高點或最低點,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或與緯線的交點;而常見的控制線有晨昏線、經(jīng)線或緯線。
要注意看題目里問的問題,如果涉及時間問題,多注意經(jīng)線;如果涉及正午太陽高度角、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要看緯線;如果問的是日出日落方位,既要看經(jīng)線,也要看緯線。
【例3】(2008年全國文綜Ⅰ卷)
圖8
圖8中a是經(jīng)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jīng)線的交點。完成8—11題。
8.若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則Q地所處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11.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jīng)線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jīng)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第9題和第10題利用圖形轉換的思路解題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不在這里分析解答。)
【解析】此題中Q點是主要控制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是主要控制線,所以轉換成全局圖后,要特別注意Q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的位置和特征。
第8題的解題思路如下:題目給出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說明Q點為經(jīng)線a與晨線的交點,且此時此地晝長夜短。針對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出現(xiàn)不同月份的情況,分兩個時段考慮。
1.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時,即春分(3月21日)后→夏至→秋分(9月23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全局的側視圖,如圖9,此圖中經(jīng)線a的地方時為5時30分,Q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在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B、C、D,而Q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因此排除了B和D,符合題意的是C。
圖9
圖10
2.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時,即秋分(9月23日)后→冬至→次年春分(3月21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側視圖,如圖10,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A,但此時Q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所以A不成立。
第11題的解題思路如下:此題實質(zhì)上是要考查一年之內(nèi)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交點位置的變化實際上是因晨昏線的擺動所引起的。“每天同一時刻”是保證該經(jīng)線的地方時不變,而“6時、18時除外”是在空間上排除了Q點在赤道上;時間上排除了春秋分兩日。符合此題條件的圖形應轉換成側視的光照圖,分兩種情況討論。
1.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1,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2,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圖11
圖12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在該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2.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也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3,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4,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圖13
圖14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同樣是在a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答案】8.C;11.D。
本文列舉的這幾道有關光照圖的題目,都是當年高考得分率較低的題目,也是學生最怕碰到的題目。其實,只要理清思路,根據(jù)題目給出的簡單圖形,再結合題目給出的文字條件,畫出正確的全局光照圖,即側視圖或俯視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時候第一次畫出的全局圖不一定能解題,就需要從另一角度畫出能解題的光照圖。當然,要能畫出正確的全局圖,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基礎。
可以預見,這樣有關光照圖的題目在今后的高考中肯定還會出現(xiàn)。作為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要多讓學生動手,多讓學生作圖分析,訓練學生把數(shù)據(jù)、文字轉換成圖形,把局部圖轉換成全局圖,把非常見圖轉換成常見圖,培養(yǎng)學生用圖形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逐步形成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責任編輯 袁 妮)
而這樣的話,M地和N地就會出現(xiàn)一個在正面一個在背面一個能看見一個看不見的情況,那么究竟是畫能看見M地還是能看見N地的圖形為好呢?我們可以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四個選擇項考慮,因為四個選擇項中有三個跟M地有關,而且從圖5可以看出,N地應位于緯線m以北,這樣就可以大致知道M和N的關系了,所以應先畫能看到M地的圖試試看。如圖6。
圖6
圖7
從圖6可以看出,S地的緯度應低于M地,則更低于N地了。
第10題的前提是如果在位于大陸上的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則應換一個角度,先畫能看到N地的側視圖看看。在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說明N地應位于昏線上。畫出的側視圖如圖7。
從圖7可以看出,此時太陽直射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即為北半球的夏季。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所以S地的白晝比N地短,A選項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森林火險等級高,故B選項對;巴西東南部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此時南半球正值冬季,降水稀少應為旱季;長江流域此時為夏季,高溫多雨,流域流量大,長江口附近海水鹽度應處于低值期。
【答案】9.D;10.B。
三、定控制點、控制線
控制點、控制線是光照圖中比較特殊的點或線,這些點或線常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所以轉換成全局光照圖時,要把這些點標出來,把這些線加粗,以備分析解題時利用。常見的控制點有晨昏線的最高點或最低點,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或與緯線的交點;而常見的控制線有晨昏線、經(jīng)線或緯線。
要注意看題目里問的問題,如果涉及時間問題,多注意經(jīng)線;如果涉及正午太陽高度角、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要看緯線;如果問的是日出日落方位,既要看經(jīng)線,也要看緯線。
【例3】(2008年全國文綜Ⅰ卷)
圖8
圖8中a是經(jīng)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jīng)線的交點。完成8—11題。
8.若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則Q地所處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11.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jīng)線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jīng)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第9題和第10題利用圖形轉換的思路解題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不在這里分析解答。)
【解析】此題中Q點是主要控制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是主要控制線,所以轉換成全局圖后,要特別注意Q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的位置和特征。
第8題的解題思路如下:題目給出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說明Q點為經(jīng)線a與晨線的交點,且此時此地晝長夜短。針對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出現(xiàn)不同月份的情況,分兩個時段考慮。
1.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時,即春分(3月21日)后→夏至→秋分(9月23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全局的側視圖,如圖9,此圖中經(jīng)線a的地方時為5時30分,Q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在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B、C、D,而Q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因此排除了B和D,符合題意的是C。
圖9
圖10
2.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時,即秋分(9月23日)后→冬至→次年春分(3月21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側視圖,如圖10,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A,但此時Q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所以A不成立。
第11題的解題思路如下:此題實質(zhì)上是要考查一年之內(nèi)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交點位置的變化實際上是因晨昏線的擺動所引起的?!懊刻焱粫r刻”是保證該經(jīng)線的地方時不變,而“6時、18時除外”是在空間上排除了Q點在赤道上;時間上排除了春秋分兩日。符合此題條件的圖形應轉換成側視的光照圖,分兩種情況討論。
1.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1,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2,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圖11
圖12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在該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2.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也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3,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4,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圖13
圖14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同樣是在a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答案】8.C;11.D。
本文列舉的這幾道有關光照圖的題目,都是當年高考得分率較低的題目,也是學生最怕碰到的題目。其實,只要理清思路,根據(jù)題目給出的簡單圖形,再結合題目給出的文字條件,畫出正確的全局光照圖,即側視圖或俯視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時候第一次畫出的全局圖不一定能解題,就需要從另一角度畫出能解題的光照圖。當然,要能畫出正確的全局圖,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基礎。
可以預見,這樣有關光照圖的題目在今后的高考中肯定還會出現(xiàn)。作為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要多讓學生動手,多讓學生作圖分析,訓練學生把數(shù)據(jù)、文字轉換成圖形,把局部圖轉換成全局圖,把非常見圖轉換成常見圖,培養(yǎng)學生用圖形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逐步形成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責任編輯 袁 妮)
而這樣的話,M地和N地就會出現(xiàn)一個在正面一個在背面一個能看見一個看不見的情況,那么究竟是畫能看見M地還是能看見N地的圖形為好呢?我們可以根據(jù)題目給出的四個選擇項考慮,因為四個選擇項中有三個跟M地有關,而且從圖5可以看出,N地應位于緯線m以北,這樣就可以大致知道M和N的關系了,所以應先畫能看到M地的圖試試看。如圖6。
圖6
圖7
從圖6可以看出,S地的緯度應低于M地,則更低于N地了。
第10題的前提是如果在位于大陸上的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則應換一個角度,先畫能看到N地的側視圖看看。在N地看見太陽正在落下,說明N地應位于昏線上。畫出的側視圖如圖7。
從圖7可以看出,此時太陽直射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即為北半球的夏季。此時北半球晝長夜短且越往北晝越長夜越短,所以S地的白晝比N地短,A選項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為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森林火險等級高,故B選項對;巴西東南部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此時南半球正值冬季,降水稀少應為旱季;長江流域此時為夏季,高溫多雨,流域流量大,長江口附近海水鹽度應處于低值期。
【答案】9.D;10.B。
三、定控制點、控制線
控制點、控制線是光照圖中比較特殊的點或線,這些點或線常是解題的關鍵所在,所以轉換成全局光照圖時,要把這些點標出來,把這些線加粗,以備分析解題時利用。常見的控制點有晨昏線的最高點或最低點,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或與緯線的交點;而常見的控制線有晨昏線、經(jīng)線或緯線。
要注意看題目里問的問題,如果涉及時間問題,多注意經(jīng)線;如果涉及正午太陽高度角、晝夜長短、日出日落時間,要看緯線;如果問的是日出日落方位,既要看經(jīng)線,也要看緯線。
【例3】(2008年全國文綜Ⅰ卷)
圖8
圖8中a是經(jīng)線,Q點為晨昏線與該經(jīng)線的交點。完成8—11題。
8.若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則Q地所處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11.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6時、18時除外),Q點在該經(jīng)線上( )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歸線之間
B.均勻分布于整條經(jīng)線
C.密集分布于南北極圈之間
D.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第9題和第10題利用圖形轉換的思路解題效果不是很明顯,所以不在這里分析解答。)
【解析】此題中Q點是主要控制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是主要控制線,所以轉換成全局圖后,要特別注意Q點、a經(jīng)線和晨昏線的位置和特征。
第8題的解題思路如下:題目給出Q地的地方時為5時30分,說明Q點為經(jīng)線a與晨線的交點,且此時此地晝長夜短。針對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出現(xiàn)不同月份的情況,分兩個時段考慮。
1.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時,即春分(3月21日)后→夏至→秋分(9月23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全局的側視圖,如圖9,此圖中經(jīng)線a的地方時為5時30分,Q點應出現(xiàn)在北半球。在題目給出的四個選項中,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B、C、D,而Q點出現(xiàn)在北半球,因此排除了B和D,符合題意的是C。
圖9
圖10
2.當太陽直射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時,即秋分(9月23日)后→冬至→次年春分(3月21日)前,把題目的局部圖轉換成側視圖,如圖10,符合這時間段的選項是A,但此時Q點出現(xiàn)在南半球,所以A不成立。
第11題的解題思路如下:此題實質(zhì)上是要考查一年之內(nèi)晨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交點位置的變化實際上是因晨昏線的擺動所引起的。“每天同一時刻”是保證該經(jīng)線的地方時不變,而“6時、18時除外”是在空間上排除了Q點在赤道上;時間上排除了春秋分兩日。符合此題條件的圖形應轉換成側視的光照圖,分兩種情況討論。
1.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1,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2,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圖11
圖12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晨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在該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2.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也分兩個時段
(1)從春分后→夏至→秋分前,如圖13,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S→Q2→S(S點除外)。
(2)從秋分后→冬至→次年春分前,如圖14,在這個時段內(nèi),Q點在經(jīng)線a上的位置變化是:N→Q1→N(N點除外)。
圖13
圖14
從以上兩圖可以看出,當Q點為昏線與經(jīng)線的交點時,一年之內(nèi)每天同一時刻,Q點同樣是在a經(jīng)線上集中分布于南北兩個區(qū)間。
【答案】8.C;11.D。
本文列舉的這幾道有關光照圖的題目,都是當年高考得分率較低的題目,也是學生最怕碰到的題目。其實,只要理清思路,根據(jù)題目給出的簡單圖形,再結合題目給出的文字條件,畫出正確的全局光照圖,即側視圖或俯視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有時候第一次畫出的全局圖不一定能解題,就需要從另一角度畫出能解題的光照圖。當然,要能畫出正確的全局圖,必須要有堅實的基礎知識和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為基礎。
可以預見,這樣有關光照圖的題目在今后的高考中肯定還會出現(xiàn)。作為教師,平時在課堂上要多讓學生動手,多讓學生作圖分析,訓練學生把數(shù)據(jù)、文字轉換成圖形,把局部圖轉換成全局圖,把非常見圖轉換成常見圖,培養(yǎng)學生用圖形數(shù)據(jù)分析問題的思維習慣,逐步形成知識遷移能力,使學生能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