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榕璟
說明文是運用說明的方法,把某種事物介紹給讀者,使讀者對被說明的事物的形態(tài)、性質(zhì)、構(gòu)造、成因、關系、功用等獲得清晰了解的一種文體。在語文教學中,說明文的講讀和寫作應占有一定的地位。有的教師不愿教說明文,以為說明文無足輕重,這些認識是片面的。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科學技術現(xiàn)代化的飛速發(fā)展,說明文的應用和寫作比過去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實用價值,它是學生繼續(xù)升學和從事各種職業(yè)應用最廣的一種文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加強說明文教學,要教會學生寫說明文。那么,怎樣才能寫好說明文呢?我認為要寫好說明文,應著重抓好三個方面的訓練:抓住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說明的順序,恰當?shù)剡\用說明的方法。
一、了解說明對象,抓住事物特征
要準確地說明事物的特征,首先必須對事物有清楚全面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上,還必須抓住事物內(nèi)部的本質(zhì)特征,反映事物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例如,《死海不死》一開始就圍繞著死海的“死”與“不死”展開說明,從死海的得名在于“浩蕩的海水中竟沒有魚蝦、水草,甚至連海邊也寸草不生”說明死海的“死”,接著從人在死海中“不用擔心會被淹死”說明死海海水浮力大,即死海“不死”。但死海的“死”與“不死”只是外部特征,至于它為什么浮力大,讀者仍不了解,還必須從相關的科學知識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加以說明,在文章的第四段作者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揭示死海的本質(zhì)特征——咸度高。正因為如此,“無魚無草”才成其為“死海”,海水比重才超過人體比重,人到了水里才會“不死”。從對《死海不死》的簡單剖析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有效地把握并說明事物的特征,必須對說明對象有清楚的了解和認識。
二、根據(jù)事物本質(zhì)特征,合理安排說明順序
說明事物,務求解說清楚,才能使人對說明對象有一個清晰、完整的印象。而要做到解說清楚,必須根據(jù)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合理安排說明順序。說明文的順序,根據(jù)說明的目的和對象或用時間順序,或用空間順序,或用邏輯順序,或以一種順序為主,兼用其他順序。
1.說明建筑物,一般采用空間順序和總分順序相結(jié)合的寫法。例如,《故宮博物院》是按照空間關系,由總到分,由外到內(nèi),由前到后,又由內(nèi)到外來安排說明順序。先簡介故宮的總體布局,贊美建筑藝術,然后分述,最后對具體分述作綜合概括。
2.介紹事物的發(fā)展,用時間順序較為合適,因為按時間順序?qū)?,能夠顯示出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按照時間順序,從書的雛形甲骨文到簡書、帛書,再到手抄書、雕版書、活字印刷書,進而發(fā)展到當今會說話的書、視盤、帶香味的書、立體的會活動的書和縮微圖書,條分縷析地介紹了書的演變過程。
3.闡述事理,可以用邏輯順序。例如,《統(tǒng)籌方法》是一篇闡釋企業(yè)管理和基本建設中安排工序進程的科學方法的說明文,涉及深奧的科學道理和復雜的實踐過程。說明時,作者三次以燒水泡茶的淺顯例子,由此及彼,由具體到抽象,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對統(tǒng)籌方法的應用作了簡單明確的解說。
需要指出的是,一篇說明文通常不只用單一的說明順序,而是多種說明順序綜合交錯使用的。因此,在具體寫作時,還要通盤籌劃安排。
三、恰當?shù)剡\用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多種多樣,在一篇說明文中常常不止用一種方法進行說明。例如,《中國石拱橋》在說明石拱橋的特征時,列舉了趙州橋、盧溝橋的典型例子,在介紹這兩座橋的規(guī)模時列舉出橋的長、寬、拱的跨度的精確數(shù)字,說明石拱橋的優(yōu)美造型時則運用了貼切的比喻??傊诰唧w說明事物時,運用什么說明方法,應根據(jù)說明事物本身特點的需要靈活掌握。語文教師在進行“學寫說明文”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自始至終貫徹這樣一個綱:1.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2.選擇恰當?shù)恼f明順序;3.運用正確的說明方法。其次,要明確教學原則。由于說明某個事物需要很強的科學性,應選取學生熟悉的事物來寫,并且要由簡單到復雜,由形象事物到抽象事物。
根據(jù)由簡到繁的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寫的第一篇說明文是《我的鋼筆》片斷練習,字數(shù)200字以內(nèi),要求學生認真觀察自己的鋼筆,然后按筆帽、筆桿、筆芯的順序介紹。作文目的是使學生明確什么是說明性的語言,同以往記敘性的文章有何不同。在這個基礎上,我讓學生寫的第二篇說明文是《我的文具盒》,這次對學生的要求就高一些,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讓學生認真觀察自己要寫的那個文具盒,注意把握其外部特征和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特點。然后明確說明順序:由外到內(nèi)、由上到下、由主要到次要。接著選擇恰當?shù)恼f明方法,力求準確地說明文具盒的特點。最后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寫出初稿。
第二步:先讓一個學生把自己文中所寫的那個文具盒在全班同學面前展示,讓同學們認真觀察、思考,把握其特征,并考慮如果讓自己說明又將如何寫。然后再讓這個學生把自己的文章念給大家聽,之后進行討論,指出其優(yōu)劣。最后,在修改的基礎上寫出第二稿。這樣做既能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又能鍛煉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
我讓學生寫的第三篇說明文是簡介自行車,這個說明對象較之文具盒要復雜得多,體現(xiàn)了由簡到繁的原則。對于自行車,學生都很熟悉,但要讓他們來具體說明,就感到無從下手了,不知道采用怎樣的說明順序。針對這個問題,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輛自行車,并特別注意按照先主后次的順序來畫:先畫兩個輪、鏈條等行走的部分,再畫車的骨架,最后畫車把、車座、支撐等輔助部分。這樣既自然地把自行車分成相對的三部分,又為學生點出了文章的說明順序。然后讓學生自己也畫一輛自行車,進一步熟悉說明順序及自行車各部分的特點,最后按照畫的順序逐一加以說明。為了進一步體現(xiàn)由簡到繁的原則,除了讓學生說明這個對象自身的復雜結(jié)構(gòu)之外,還要讓學生在文中注意介紹一些和自行車有關的知識,如自行車的保養(yǎng)事項、種類等,并提醒他們注意這些不是文章的主體,應簡單說明,不可喧賓奪主。
第四篇說明文,我讓學生寫了《××的制作》,主要說明其制作過程,體現(xiàn)“由形象事物到抽象事物”的教學原則。這次我先讓學生討論,在討論中使學生明確介紹物件小制作一般采用程序順序來說明,而程序順序是時間順序的一種。首先介紹它的制作材料,然后依先后程序介紹它的制作步驟、方法、要領,最后介紹它的用途和功能。當學生明確了以上幾點后,便讓他們根據(jù)自己的實踐,選擇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寫一篇程序說明文。
總之,在初中進行說明文寫作的訓練中,一定要做到寫作訓練的形式靈活多變,以便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此外,在進行說明文的寫作時還要注意一點,即關于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準確性是說明文語言的先決條件,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由于說明的對象和作者語言風格的不同,說明的語言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既準確又通俗易懂,能把一些專業(yè)性很強的科學知識深入淺出地介紹給一般讀者。
其實,關于說明文的寫作訓練,在小學階段已開始,到中學以后,可能是由于自身修養(yǎng)和積累的經(jīng)驗不夠,許多語文教師抓說明文寫作訓練頗感困難,加上語文教科書本身重視不夠,說明文寫作訓練多年來成效不大。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說明文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現(xiàn)在初高中教材都增加了它的比重,廣大的語文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在抓好說明文閱讀的同時,著重加強說明文的寫作訓練。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