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花
高效教學是當今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旋律。如何在最短的時間里使學生學得更多,能力提高得更快,是廣大中學語文教師正在積極探究的重要課題。筆者根據(jù)多年來的教學實踐和研究,就此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注重情感教學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對客觀現(xiàn)實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沒有情感的支持,人的其他心理活動,如感知、注意、記憶、思維等將變得軟弱無力、黯然失色。情感是能夠鼓舞和推動人的行動的一種內(nèi)在的強大動力。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和發(fā)揮情感的作用,這樣不僅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對啟迪學生的思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語言文字作為社會交際的工具,這就決定了要靠生動的語言描繪景物,創(chuàng)造意境,引發(fā)聯(lián)想,突出貫穿于文章之中的感情旋律。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很強的學科,目的在于教學生怎樣很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交際工具。因而,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教學情感,才能發(fā)揮和創(chuàng)造語文教學藝術。
其次,語文教材不同于其他教材,入選教材的大多是文質兼美的語言藝術佳作,這些文章寫山則情滿青山,寫水則情溢大海,寫人則字字情濃、句句意真。正如高爾基所說:“文學是人學,沒有情感就沒有文學。”語文新教材改變了過去僅僅把語文當做工具學科的看法,強調語文不但是工具學科,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突出它的人文性。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過:“教師要把課上得情思橫溢,使學生有勁頭,學有所得,首先要自己進入角色。”語文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之中,把這種思想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然后在講臺上把它再現(xiàn)出來,并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語文教師要真正做到進入角色,就要認真鉆研教材,深入地吃透教材,而不是照搬照抄現(xiàn)成的教案。只有課前精心設計,反復推敲,才能在臺上很快進入角色。一個成功的語文教師,善于把教學中涉及的各種能夠激起學生情感的因素集中概括起來,經(jīng)過一番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對自己的教學語言從導入到結尾總是精心設計、一絲不茍地反復推敲,因而能把每堂課上得妙趣橫生,情思四溢。
二、突出主體參與
高效課堂倡導學生的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即在課堂上學生參與了多少發(fā)言,參與了多少討論,參與了多少交流,參與了多少思考,等等。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真正體現(xiàn)全面依靠學生,高度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的“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只有充分參與了課堂教學,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出來,其學習的興趣才能有效地調動起來,學習的效果才能達到有效甚而高效。
這就要求教師務必做到以下幾點:(1)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好向導和顧問,從旁協(xié)助學生主動地發(fā)展,注重啟發(fā)和講解的結合,真正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2)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發(fā)展的寬松環(huán)境,如自由的討論,與教師平等的交流等。(3)要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教學中要根據(jù)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不斷地對他們提出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新的要求,使學生的知識、能力、自主性同步提高。(4)讓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學習,開放教材,開放課堂,給學生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動腦、動嘴、動手,去想、去說、去做,教師不妨走下講臺,把學生請上來,使課堂“活”起來。
三、實現(xiàn)減負增效
1.解決興趣與負擔的矛盾問題
興趣與負擔都是由人的感情態(tài)度產(chǎn)生的。對于語文教學,學生是感興趣還是當做一種負擔,除了學生不同的天生因素外,主要取決于施教者教學活動開展的效果。教師通過藝術性的教學活動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加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使學生對語文始終保持一種不竭的內(nèi)驅力,負擔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語文教學應是一種主動、活潑、充滿愉悅的活動。傳統(tǒng)的教學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要扭轉這種局面,教師應該在把握語文教材總體脈絡和基礎知識總體要求的前提下,根據(jù)具體課文的內(nèi)容結合自己的特長來授課。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和評價應多一些開放性,即所提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應該是多元的;對學生的發(fā)言,要進行開放性的評價,只要學生回答得有一點道理,能自圓其說,就要給予充分肯定。如教學《皇帝的新裝》后,可讓學生說說皇帝游行大典結束后的情況會怎樣;教學《賣炭翁》后,讓學生說說賣炭翁的炭被搶之后的情景;教學完《愚公移山》,則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愚公行為的看法。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去展現(xiàn)自己的見識、想象。學生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充分調動了他們思維的積極性,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十分有利。
2.擺正“減負”與“增負”的關系
素質教育強調為學生減負,目的是減掉那些多余的不必要的東西,如適當降低課程難度,免除休息日補課、大量的習題練習、反反復復的考試等,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上,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減負的最終目的是增效,而增效取決于教師本人的素質、教學的態(tài)度、教學的方法、授課的藝術等。因而,教師應具備各種教學技能,如淵博的知識、豐富的經(jīng)驗、熟練的方法、高尚的師德以及實踐創(chuàng)新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
3.把握學習重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中學生學習語文的重點應放在積累上,少在“質”上挖掘,多在“量”上擴張,引導他們用眼睛放松地去“閱”,用口自由地去“讀”,一旦量的積累豐富了,認識能力、理解能力自然就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4.教給學生靈活學用的方法
許多學生都有同感:語文難學。上課認認真真聽了,課文反反復復讀了,考試起來成績卻不理想。這便是不會學語文的結果。我們必須打破死摳課本、死搬教條的慣例,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方法,使他們掌握一些能力,如觀察能力、積累能力、欣賞能力、自學能力、比較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習中注意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懂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樣學生才可能真正學好語文。
總之,高效課堂教學是我們廣大中學語文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事實上,只要語文教師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鉆研新教材,運用新理念,并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以及認知規(guī)律,注意做好以上幾方面的工作,在實際教學中勇于探索,不斷總結,就一定能夠達到使語文課堂教學有效甚至高效的目的,從而大面積提高中學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