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明++陳鋼
摘 要:目的是實踐活動主體在活動之前有意識設計的活動結果,目標則是對目的的具體化,體育的目的與目標同樣如此。美國體育的目的從屬于教育的目的,體育的目標從屬于教育的目標。對美國體育的目的和目標進行梳理的基礎上進行中外對比,提出應當借鑒美國個人取向的體育目標設置,以“育人”作為唯一的目的建立多元的目標體系。并且在借鑒基礎上建立本土化的體育目標體系。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體育目的;體育目標;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80;K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5-0074-05
American sport: goals, objectives and inspirations
XING Jin-ming1,2,CHEN Gang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Departmen of Physical Education,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Abstract: A goal is the result of an activity consciously designed by the subject of the practical activity before the activity, while an objective i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a goal, and so are sport goals and objectives. American sport goals are subordinate to education goals, while its sport objectives are subordinate to education objectives. Based on their collation of American sport goals and objectives, the authors made a Sino-US comparison, and put forward that China should learn from Americas individual-oriented sport objective settings, establish a multi-objective system by basing the sole goal on “people education”, and build a localized sport objective system based on such learning.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 goal;sport objective;curriculum reform
提到體育的目的、體育目標,首先想到的是口號:“增強體質(zhì)、增進健康,改善人們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zhì)量,促進社會經(jīng)濟健康、文明發(fā)展?!睘榱藢崿F(xiàn)上述目的,我國制定了包括:傳授體育知識技能、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掌握體育健身方法;體驗運動樂趣,養(yǎng)成健身習慣,提高體育能力;加強體育美的教育、體育文化娛樂教育,提高欣賞美、鑒賞美的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yǎng)人社會化的個性等體育目標體系。體育概念的理解性差異使國內(nèi)學者對體育目的和目標的界定過于寬泛,寄望體育目的無所不包,但最終因抽象和概括程度較高而缺可操作性。因此了解美國學者對體育目的和目標的界定,對于設定體育目的與目標有借鑒意義。
1 目的和目標概念解析
目的是實踐活動主體在活動之前有意識設計的活動結果,是人的主體需要和客觀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整合后產(chǎn)生并存在于人們觀念之中的一種預期,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必然內(nèi)在規(guī)律[1]。目的使人類為實踐活動規(guī)定了總方向,但由于目的具有概括性、比較籠統(tǒng)和抽象,不能分層在實踐中直接操作,因此需要分解為目標,通過目標逐一去實現(xiàn)。目標從字面理解是人類實踐活動所要達到的境地和標準,是目的和標準的統(tǒng)一。它表明人類活動的最終期望和期望結果可考核的有機統(tǒng)一,是人類活動目的具體化。
楊文軒、楊霆[1]67-68對目的和目標之間的關系進行過詳細的論述:目的是指人或組織對行為結果的主觀設想,而目標是意識所針對的具體行為對象,是客觀經(jīng)驗狀態(tài)。因此目的是內(nèi)隱的,目標是外顯的。目的可以是相對長遠;目標則多為階段性。目的是完整的;目標是分解的。目的具有穩(wěn)定單一性;目標則具有多樣性。目的和目標還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目的可以分解為目標,大的目標還可以進一步分解,相對于更小的目標而言,大的目標就是目的。
體育的目的是體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決定體育的方向、規(guī)定體育發(fā)展的進程,以期獲得最佳的效果。體育實踐的最終結果是實現(xiàn)體育目的,而體育目的也制約體育內(nèi)容、體育計劃、體育結果等多個方面。從體育目的與體育目標的關系上看,體育目的是總方向和總要求,但是目的實現(xiàn)需要分階段、有層次、有步驟進行,這就需要建立具體的體育目標。
2 美國體育目的
2.1 美國體育目的從屬于教育目的
美國的physical education,常翻譯為體育、身體教育或者學校體育。通常指的是從幼兒園到12年級開展的身體教育活動。美國人將體育定義為:針對身體運動和通過身體運動進行的教育,其中教育的目標通過包括競技、游戲、體操、舞蹈、鍛煉等大肌肉的活動為載體來實現(xiàn)[2]。這個定義簡單明了,大肌肉的身體活動包括軀干、四肢的運動,將那些細微動作的身體活動排除在外。無論將體育理解為一門職業(yè)、學科或活動,關注的焦點都是包含了大肌肉動作技能的身體運動,包含了競技、游戲、體操、舞蹈、鍛煉以及體適能活動。當上述內(nèi)容與玩耍這一普遍存在的驅(qū)動力結合在一起時,就構成了強有力的教育媒介。因此體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任何一個學科像體育那樣對身體的教育是使用身體本身。endprint
體育的目的與教育的目的本質(zhì)是一致的,體育的價值觀念與教育的價值觀念和諧相處,二者不存在沖突。如果按照目的是遠大的,目標是具體來區(qū)分,甚至可以說體育的目的應當與教育的目的有從屬關系,體育目的應該是被列為教育的目標之一。事實上所有科目的教學目的都應當成為教育的目標,所有科目的教學目的都是教育目標的具體化。
美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類的理性能力(Rational power of humankind),或者說根本的思考能力。這一表述乍看是注重智力因素,鼓吹了身心二元論,事實上這個目的可以從更寬泛角度去理解。它像是輪轂一樣,使作為教育的若干目標輻輳于此。理性能力的培養(yǎng)是重要的并且是獨特的,只有通過理性能力人們才獲得了實現(xiàn)社會、個人目標的能力。
2.2 美國體育的目的概述
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對美國教育目的是這樣表述的:教育的中心目的是培養(yǎng)個體的理性能力或者思考和推理能力。而實現(xiàn)這個目的的基礎是身體的健康,因為疾病、感染、殘疾都會干擾學習[3]。滕子敬[4]援引美國教育決策委員會的刊物《學校體育運動——問題和政策》中的敘述:學校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參加體育運動會給人以幸福、健康,對培養(yǎng)身體運動技能、感情成熟、形成道德觀念和處事能力都有好處,能幫助人們懂得合作、競爭的意義和精神,從比賽中可以培養(yǎng)性格。
美國的研究者認為目的體現(xiàn)價值觀,反映著人的哲學思想。如果沒有明確的體育目的,也必將不知如何選擇課程和組織教學去實現(xiàn)目的。美國人認為目的的設立受哲學的影響;體育目的受體育價值觀、體育哲學思想的影響。哲學作為從宏觀上指導所有學科、探討終極目的的學問,毫無疑問是目的和目標的來源。但是無論體育目的如何設定,都不可動搖地與培養(yǎng)受過身體教育的人密切關聯(lián)。體育不僅是人類生物性的重要成分,還是人類精神、社會、情感、靈魂的重要組成。因此像美國體育學家布徹[5]就認為體育是教育過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通過有選擇的身體活動以培養(yǎng)人的身體、精神、情緒以及適應社會的公民。
美國學者Bookwalters[6]將體育的目的概括為:通過有指導的教學和參與精心選擇的、能夠讓全身心參與的、符合社會標準和衛(wèi)生要求的競技項目、韻律操、體操活動,最大限度地發(fā)展身體、社會,精神全面發(fā)展和適調(diào)的個體。這個界定說明了人是身心一統(tǒng)的,也劃定了對人的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的范圍:通過教學或參與大肌肉的身體活動,并且將范圍限定為競技活動、舞蹈、體操等一些被認為是帶有玩耍性質(zhì)的活動。特別提出活動要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活動的環(huán)境要衛(wèi)生,活動的方式要健康。
3 美國體育目標
3.1 美國體育目標從屬于教育目標
美國教育的目標也稱為教育的7個重要原則,這7個原則與教育的目標相互通用,成為可以替換的概念。最近人們又補充了一條“國際觀念”,構成了教育的8個目標:健康、學會休閑、遵守倫理、公民意識、聽說讀寫算的基本能力、有價值的家庭成員、職業(yè)、國際觀念。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通過研究也提出教育的4個目標群。分別是: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人際關系的目標、經(jīng)濟效益目標、公民責任的目標。
雖然體育的目的強調(diào)身體或者人體的運動,但是并非提倡將人分割為各自為政的局部或部分。它仍然需要遵循人是整體概念這一規(guī)則,并且與教育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體育的目的和目標對于實現(xiàn)上述教育目的和目標有很大的幫助。例如,體育通過教人們生活的哲學或者生活的藝術,從而有助于人們達成自我實現(xiàn)的目標。人們在體育參與中獲得了愉悅,并且在挑戰(zhàn)運動極限的過程中提升對身體的鑒賞能力。在體育參與中增加了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在競爭與合作過程中獲得了豐富的人際交往體驗。體育的教學過程中還培養(yǎng)了人們領袖意識和運動家的風范。在工作和學習過程中,最大的經(jīng)濟效益取決于健康的身體,只有身體健康才有精力勝任繁忙的工作。對于培養(yǎng)有公民意識的人這個目標而言,體育同樣以培養(yǎng)人的規(guī)則意識、競爭意識、合作意識、開放意識做出潛在的巨大貢獻??傊绹捏w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體育的目的和目標與教育目的和目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3.2 美國體育目標分類
美國體育目標最初由海塞林頓(Hetherington)在20世紀初提出,經(jīng)過納什(Nash)、威廉姆斯(Williams)和其他體育學者不斷補充完善,最終成為了一個目標體系。按照本杰明·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體育的目標可以分為3個大的領域:(1)認知領域(Cognitive)、(2)情感領域(affective)和(3)動作技能(Psychomotor)領域。3個領域各自特征明顯不能相互取代,但是按照身心一元論的觀點又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正如動作技能的掌握伴隨著知識的獲得,同時還會帶來態(tài)度和動機的變化[7]。上述3個領域的劃分為體育的目標提供了理論框架。每個領域都分層級的、累積的,通過觀察行為變化來判斷是否實現(xiàn)了培養(yǎng)受過體育教育的人的目的。
1)動作技能領域目標。
動作技能領域還可以細分為機體的發(fā)展(Fitness,通常譯為體適能)和動作技能(Motor skill)。前者關注通過適當?shù)腻憻捄蜕眢w活動增進健康并保持精力。營養(yǎng)、體型、健康習慣、體質(zhì)、合理的鍛煉、放松等都與體適能有關。它們共同確保獲得耐力、速度、力量、靈敏等素質(zhì)。動作技能的學習也包括協(xié)調(diào)能力、平衡等身體控制的能力,它能使個體完成動作時更加優(yōu)雅、省力。具體來說也就是參加各種競技、游戲、舞蹈和體操的能力。每種活動對動作技能的要求不同,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同競技項目有獨特的技術動作。然而,正是這些構成了體育項目的核心內(nèi)容,只有通過它們才能實現(xiàn)體育的其他目標。舉例來說,學生能夠在籃球運動中成功地原地跳起投籃;學生能夠正確展示網(wǎng)球上手發(fā)球的技術動作。換句話來講,體育的動作技能領域目標就是發(fā)展和培養(yǎng)個體獨特的運動潛能。
2)認知領域目標。endprint
按照布魯姆的理論,認知領域可以細分為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6個等級。這部分目標與教育的目標——培養(yǎng)人的理性能力是一致的。教育的其他領域也涉及對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它們與體育一道讓受教育者積累知識、洞察內(nèi)部規(guī)律,然后解釋和評價,構成了人的思維能力。這一領域目標是體育與其他教育領域共享的。隨著知識的積累,人們理解能力提升,逐漸形成了解釋、評價、判斷、思考的能力。受過教育的人是會思考的人,受過體育教育的人同樣如此或許表現(xiàn)得更加機智、靈敏、出色。
體育中認知能力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xiàn)表現(xiàn)在許多方面:首先,動作技能的習得離不開動作技能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的學習,也離不開相關的規(guī)則、技巧、戰(zhàn)術、術語的學習。前者使參加體育運動的人大腦與肌肉協(xié)調(diào),后者是構成體育媒介的競技、游戲、體操、舞蹈的基礎。其次,健康方面的知識同樣重要,學生必須具備健康與體適能方面的價值觀念,并且知道如何保持健康。第三,體育知識的積累和見解有助于學生形成價值判斷,能做出正確抉擇。因此知識和意識構成了身體、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情感與社會適應方面發(fā)展的基礎。
3)情感領域目標。
情感領域的目標包括培養(yǎng)對體育的興趣、欣賞的態(tài)度,價值觀念以及調(diào)控情緒。只有當學生的情感得到正確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他才能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不同場合開展的競技、游戲、體操、舞蹈活動提供了價值觀教育的媒介,也為情緒調(diào)控提供了機會。作為一種社會活動,體育多伴隨強烈的情緒體驗。如習得競爭意識、疏導攻擊性、獲得歸屬感等。舉例來說,情感領域的目標可以是學生能夠在沒有人監(jiān)督的游戲中表現(xiàn)出好的運動家風范;學生能夠在沒有安排學習任務的時段自愿選擇參加體育活動。概括起來,情感領域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運動并且將其視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推崇運動在個人成長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7]。
如果上述領域目標都能夠?qū)崿F(xiàn),完整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受過體育教育的人”的目的。受過體育教育的人不但獲得了知識,增加了對體育的理解,并且能夠喜歡各種體育項目、愿意參與,最終成為一個終身體育的實踐者。在智力、判斷力、技術、社會行為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從這方面看,體育的領域目標既是獨特存在,又是相互聯(lián)系,這種相互聯(lián)系印證了培養(yǎng)人的教育活動是系統(tǒng)工程,培養(yǎng)出來的人也是身心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整體的人。
4 啟示與借鑒
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了全日制9年義務教育和普通高級中學的《體育(1-6年級)體育與健康(7-12年級)課程標準》(簡稱“新課標”),這是首次在“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下,制定的新課程標準,提出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5個相互聯(lián)系的學習領域;建立了課程目標、領域目標、水平目標層級遞進的目標體系。但是,自新課標實施以來爭議不斷,一線教師感到教學內(nèi)容空泛,多個領域目標無法在體育課程中實施。因為“很多‘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的目標是不容易在教學情景下達成的,因此這些目標既難以和體育教學內(nèi)容相結合,也與教學情景不吻合,因此這些目標自實驗以來,就游離在體育教科書和教學改革實踐之外”[8]。毛振明指出了運動參與作為“學習領域目標”的不合理,指出了心理健康領域目標與社會適應領域目標存在相互包含且不易在教學中達成。在“三維健康觀”的指導下,去除掉不適合作為目標的運動參與,去掉運動技能的傳授之外,體育的目標都是健康的目標。而事實上體育對健康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介于二者關系復雜,遠非一篇短文能夠說清,因此姑且擱置爭議,僅探討體育目的與目標。
4.1 體育目的和目標應當滿足個體的需要
美國將體育目的概括為培養(yǎng)受過體育教育的人,美國的體育目標也是圍繞個體的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3個領域展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個人本位,以個體為中心。
體育職業(yè)要服務于個體,體育活動是為滿足個體的需要。美國體育課程目的說明“個體的發(fā)展”、“實現(xiàn)個體潛能”都體現(xiàn)了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念??v觀我國的體育目的和體育目標,“增強人民體質(zhì),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9]從被提出以來,雖影響深遠,但其核心價值觀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由以物為本傾向于以人為本;從生物觀的超量代謝轉(zhuǎn)到更加注重對體育參與者的人文關懷。雖然也將身體健康、知識技能的掌握、思想道德的培養(yǎng)作為目的,但是我國體育目的不僅強調(diào)學生個體的才智、尊重學生個體的主觀愿望,而且強調(diào)個體的社會性,強調(diào)社會需要對個體的制約性。因此將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向?qū)W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作為了體育的目的。這些都是從群體和社會的角度出發(fā),滿足群體和社會對體育的需求。
4.2 體育目的應當是單一的而非多元
在中國,體育目的到底是一元的還是多元的,仍然存在許多爭議。單一目的論認為體育的目的就是增強體質(zhì),他們被稱為“體質(zhì)派”。在“體質(zhì)派”看來,惟有身體的教育才是真正的體育,體育就是增強體質(zhì)的教育。增強體質(zhì)的教育以傳授增強體質(zhì)的知識技能和從身體全面發(fā)展方面去培養(yǎng)人為唯一目的。多目的論則認為體育的目的有多種,從增強體質(zhì)到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從豐富文化生活到思想道德建設。多目的論是體育多元、多維、多本質(zhì)、多功能的“大體育”思想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吳翼鑒[10]認為:“把兩種或幾種不同的事混同為一件事,又不能否定幾件事各自所有的目的,這就產(chǎn)生了一件事多目的的想法。這種差錯是由對不同事物缺乏本質(zhì)分析而混淆不清所造成的。”這種分歧歸根結蒂是由于我們對體育的概念和本質(zhì)認識不清造成的。他還認為“體育目的問題的背后,有什么是體育,體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體育的內(nèi)涵外延何在,以及體育與其臨界領域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單獨討論解決體育目的問題,就目的談目的,這是很難做出公認的結論?!眳且龛b的真知灼見,即便在20多年以后仍然是擲地有聲。
4.3 教育中的競技應回歸“育人”目的
人是社會活動的終極目的,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育人”。競技項目在學校體育中占據(jù)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競技項目成為體育課的主要內(nèi)容,課余訓練和課余競賽成為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盧元鎮(zhèn)[11]在《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中介紹了改革開放之初體育界曾發(fā)生的一場辯論,一派主張將競技排斥在學校體育之外,一派主張學校體育是競技體育的基礎,學校體育不應該排斥競技體育。主張將競技排斥在學校體育之外是不現(xiàn)實的,去除了競技的體育將成為一具空殼。但是以少數(shù)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和比賽代替大多數(shù)學生體育參與的做法應當緩行。endprint
當前我國,包括美國都存在學生運動員過度地訓練、比賽、長距離旅行參賽、負荷強度大、選材條件苛刻等問題。由于美國體育課程僅限于中小學實施,我國大學階段仍然普遍開設體育課程,大學生運動員成為為學校增光添彩的工具。尤其是大學高水平運動隊的性質(zhì)不明確,導致問題非常棘手。這都需要我們重溫體育的“教育”本質(zhì)以及“育人”目的。學校體育的重點仍需放在體育教學上面,而不是少數(shù)學生運動員的訓練和校際比賽。在以人為本科學發(fā)展觀的指導下,體育的目的或者體育價值取向應實現(xiàn)由工具理性向價值理性的轉(zhuǎn)變。
4.4 參考美國體育目標體系實現(xiàn)體育目的本土化
美國的教育目標最初是100多年前由海瑟林頓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他論述了神經(jīng)肌肉活動(玩?;顒樱┰诮逃^程中的功能。當時他使用play來涵蓋包括玩耍、游戲、競技、舞蹈、體操以及所有涉及大肌肉活動的玩耍活動。在這篇文章中,他提出了教育過程的4個階段應當考慮:機體教育(organic education)、動作技能教育(psychomotor education)、品德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智力的教育(intellectual education)。這構成了體育的4個目標。此后雖然表述方式不同,但仍為美國的體育界學者采納50年。
如今4個領域的目標:身體健康(fitness)、動作技能(psychomotor)、社會適應(character)、認知發(fā)展(intellectual)在美國體育學界占據(jù)無可撼動的地位。隨著一批批海外留學的學者歸來,美國學校體育的目標體系逐漸在21世紀初傳入我國,目前我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改革仍然是對海塞林頓4個領域目標的沿襲與傳承。值得稱道的是中國新課標的框架體系與美國體育目的框架的內(nèi)涵基本趨于一致,這是我國體育界對國際先進課程理論借鑒吸收的結果。即便當前的新課標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的困難,但是只要將先進的理念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借鑒和吸收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他國優(yōu)秀的體育文化遺產(chǎn),一定能夠制定符合我國需要的本土化的體育目的和目標。
參考文獻:
[1] 楊文軒,楊霆. 體育概論[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1.
[2] Harold M Barrow. Man and movement:principle of physical education[M]. Philadelphia:Lea & Febiger. 3rd edition,1983:23.
[3] Educational Policies Commission. The central purpose of American education[M]. Washington: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1961:15.
[4] 滕子敬. 中美體育課程目的框架的比較[M]. 中國學校體育,1997(11):64-65.
[5] Charles C Cowell,Wellman L France. Philosophy and princip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M]. New Jersey:Prentice-hall,1963:32.
[6] Bookwalter Karl W,Carolyn W Bookwalter. Purposes and results in physical education[J].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1962,38(9):1-6.
[7] John N Drowatzky,Charles W Armstrong. Physical education:career perspective an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s[M]. Prentice-Hall:New Jersey,1984:14.
[8] 毛振明,賴天德,陳雁飛,等. 關于完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建議(上)[J]. 體育學刊,2007,14(5):1-4.
[9] 曹湘君. 對我國體育目的和任務的探討[J]. 北京體育學院學報,1980(3):7-14.
[10] 吳翼鑒. 體育目的問題之我見[M]. 體育學刊,1995,2(3):19-22.
[11] 盧元鎮(zhèn). 中國體育社會學評說[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2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