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娟
北京北大方正軟件技術學院國際商務分院 河北廊坊 065001
高職英語課教學改革與探索從未間斷,其中,“分層與否”一直是爭論的焦點。英語分層教學是指根據(jù)語言成績將學生分成語言水平相近的各個班組,目的是便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幫助學生更快、更順利地提高語言水平。然而,教師往往會發(fā)現(xiàn)分層后班級中學生各方面的差異仍舊十分顯著,教學實施的難度并未因“分層”而得到下降。由于學生在語言背景、學習方法、學習速度、學習能力和學習動機方面均存在差異,單純根據(jù)語言水平分層,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語言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教授任何類型英語班級的教師都應該意識到混合能力班級教學中的主要問題,并應該不斷探索有效的解決方法。
McKeown指出,多數(shù)教師認為混合能力班級就是由普通學習者、優(yōu)等生和一小部分后進生組成的班級。Ireson和Hallam認為,混合能力,即學習者具有不同的長處和劣勢、會以不同的速度進步;他們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時也會有不同的偏好;混合能力班級不僅包含能力的不同,還包含學習風格和喜好的不同;如果提供不同的話題并采用不同的學習風格,所有學生均能在不同的時機展示自己的長處。
從某種程度上說,任何班級的學生之間都存在很多差異,包括文化背景、學習能力、語言水平、學習風格、學習態(tài)度、智力水平,甚至年齡、性別、個性、興趣等。即使其中某一因素,如語言水平相同,學習者同時還會在其他很多方面存在差異,對相同教學方法的接受程度和反應也就不同,導致學習結果仍有不同。因此,幾乎所有的班級都可稱為混合能力班級。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基于一種理想的學習基礎,即假定學生至少具有相同的語言基礎、相同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習者之間的其他差異因素,往往導致不理想的教學效果。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也會根據(jù)個性設計一些不同的學習任務,使更多學生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學習知識。然而,相對上文提及的多種差異因素而言,僅僅關注學習者的個性差異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得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學生各方面的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滿足學習者的需求。
Bremner認為,有效的混合能力班級教學的最大絆腳石是教師缺乏混合能力教學策略。?imanová指出,對不同能力學習者的需求和混合能力教學策略越熟悉的教師,越能滿足不同學習者的學習需要。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積極研究混合能力教學及其實踐,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水平和教學能力。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不足,最終找到適合自己和所教授班級學生的教學方法。
2.1.1 有效教學
同一班級內的學生在諸多方面存在差異,導致教師不可能真正了解每一位學習者并跟蹤所有學習者的進步,也不可能將時間和精力平等地分配給所有人。
2.1.2 教學材料
多數(shù)英語教材都是在假定教學對象具有相同語言水平、對類似話題感興趣的前提下編著的。只依靠固定教材展開英語教學無法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會使優(yōu)等生感覺缺乏挑戰(zhàn)性,使興趣廣泛的學生感覺學習內容過于單調。
2.1.3 課堂參與度
課堂幾乎是外語學習者唯一能夠使用目的語的場所,因此要求他們盡可能多地參與課堂。然而,由于學習者之間存在各種差異,有些人喜歡交流、對英語感興趣,就會經常使用目的語表達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而有些人則因為缺乏自信和興趣,較少參與課堂。如此循環(huán),學習者之間的差異將日漸顯著。
2.1.4 課堂紀律
在完成同樣的任務時,總有部分學生先完成,而部分學生則無法同大多數(shù)學生同時完成。這兩部分學生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影響課堂紀律。
2.2.1 提高教學有效性
有效教學的第一步即與學生建立良好、互信、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在教學之初盡可能全面地了解學生之間的差異,例如:利用心理測試了解學生個性差異,利用課堂活動了解學生興趣和語言水平;教師要給學生留下公平對待每位學生的第一印象,時刻不忘營造鼓勵的課堂氛圍。
與其耗費時間逐個監(jiān)督學生學習,不如從開始就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這樣可以保證以后的教學工作順利展開。
筆者成功經驗:教學之初了解學生的長期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制定整體學習方案,長假布置閱讀或者影視賞析任務,每學期初了解學生短期學習目標,學生自己制訂新的課下學習計劃,定期檢查計劃完成情況。通過這種方式與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成功幫助學生保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每位學習者都能看到自己的不斷進步,形成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兩年以來大多數(shù)學習者能完成或正在完成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
2.2.2 豐富教學材料,盡量滿足學生需求
同樣的教材,一些人認為很有趣、難度適中,另一些人則可能覺得話題無聊、難度太大,而失去學習興趣,畢竟學生之間存在各種影響學習的差異。因此要求教師預先對教學材料進行適當處理,可以根據(jù)學生興趣增加選學資料,可以根據(jù)學生語言水平刪減資料,也可以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適合多層次、多興趣學生的學習任務。例如:補充與教材相關的閱讀資料供高水平學生自學;刪減、簡化或替換過于枯燥或者難度較高的材料;根據(jù)教學內容設計難度不同的教學任務,供學生自己選擇,或者小組分工合作完成。
2.2.3 最大限度提高教學參與度
大多數(shù)學生喜歡參與游戲、競賽和角色扮演。在娛樂中,學生可以以一種更加輕松的心情學習和練習目的語,更容易被激勵。要想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還要不斷變化活動方式和分組方式。具體教學方法如下所述:
小組或雙人活動:此類活動既便于教師對學習結果進行檢查,又利于學生之間相互協(xié)作、取長補短。不過應該注意的是,組內成員要定期更換,這樣有利于保持學習興趣及向盡可能多的成員學習。
靈活多樣的作業(yè):從學生的主要差異出發(fā)設計話題多樣、形式多變的作業(yè),可以保證絕大多數(shù)學生認真、愉快地完成作業(yè),使每個學生感覺到自己的學習成果得到了肯定。
優(yōu)等生激勵措施:為避免少數(shù)優(yōu)等生因過快完成任務而無事可做,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協(xié)助教師做示范或者檢查其他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一步增強他們學習的成就感。
巧妙帶動后進生:每個班級內都會有后進生,他們缺乏自信或者過度害羞而不愿意表現(xiàn)自己,應避免首先提問這類學生。在提問之前,應引起全班的注意力,明確要求全員參與,可以先提問優(yōu)等生或中等生,然后要求后進生重復答案,以此降低題目難度并減低提問對學生的心理壓力。
機會均等:要始終確保人人有機會參與課堂活動,諸多差異決定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一方面成為“專家”。因此,密切關注每個人的學習表現(xiàn),利于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的興趣和長處。
課前預習:學習積極性高的學生一般會主動預習新課,因此教師要特別鼓勵其他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預習。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布置有趣的預習任務,吸引學生愉快地參與其中。
互評與自我評價: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可以讓學生對各自的突出表現(xiàn)進行互評,這樣有利于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互相學習;在完成階段學習任務之后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書面自評,學生可以肯定自己的成功之處,也可以了解哪些方面還需要教師的幫助。需要指出的是自評方式要具體、重點突出,如圖1所示:
圖1
2.2.4 巧妙管理教學秩序
課堂秩序混亂有時是由于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速度不同所致,因此,為避免此類情況發(fā)生,教師可以提前設計一些備用任務,供先完成的學生選擇,也可以鼓勵學生互相修改。
對于由于學生缺乏自律能力而導致的課堂秩序混亂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降低:按照可以最大限度監(jiān)督學生聽課情況的原則重新布置教室格局(例如U型);盡可能快地記住每個學生的名字,讓學生感到受重視,從而更加認真地聽講;講課時隨時調整面對方向,以便學生得到更多關注。
無論是否分層,英語班級內部都會存在多種差異,本文僅僅簡述了其中的幾種。教授混合能力班級的方法千變萬化,不僅限于以上四個方面,還有很多其他重要因素需要考慮,如針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應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任務。個體之間存在差異,班級之間亦是如此。因此,適合一個班級的教學方法未必適合所有班級。
任何教學方法的驗證都需要從小范圍開始實踐,一次使用少數(shù)幾種,保留有效方法,改良其他方法,還可以在全面了解學生情況的前提下為自己的班級量身定做學習方式。
教學的成敗,教師才是關鍵。對混合能力班級的學生差異和混合能力教學缺乏認識和實踐經驗的教師無法有效地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愉快學習、穩(wěn)定進步?;旌夏芰虒W對教師教學經驗和能力的要求極高,在此方面還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間。
[1]Bremner, S. Teaching a Mixed Ability Class[EB/OL].http://www.languageswithoutlimits.co.uk/resources/SBremner.pdf.
[2]David Nuna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Deniz ?alli-?opur. Coping with the Problems of Mixed Ability Classes[EB/OL].http://iteslj.org/Techniques/Salli-Copur-MixedAbility.html.
[4]Georgina Ma. Teaching Tips - Mixed Ability Classes[EB/OL].http://www.witslanguageschool.com/NewsRoom/ArticleView/tabid/180/ArticleId/58/Teaching-Tips-Mixed-Ability-Classes.aspx.
[5]Hallam, S., & Toutounji, I.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Grouping of Pupils by Ability?[M].London: Institute of Education,1996
[6]Jenny Kessel. AusELT chat summary: Managing mixed-ability classes[EB/OL].http://auselt.com/2013/07/22/auselt-chatsummary-managing-mixed-ability-classes-july-4-2013/.
[7]McKeown, S. Meeting SEN in the Curriculum: Modern Foreign Languages[M].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2004.
[8]Natalie Hess. Teaching large multilevel classes[M].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9]?imanová, A. Dealing with Mixed Ability Classes[EB/OL].http://is.muni.cz/th/104237/pedf_m/?lang=en;id=183114.
[10]Tim Bowen. Classroom management: teaching mixed-ability classes[EB/OL].http://www.onestopenglish.com/support/methodology/classroom-management/classroom-managementteaching-mixed-ability-classes/146453.article.
[11]胡雙喜.新課程背景下基于混合能力班級的差異性教學研究[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