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珍
剛接新班,班里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好動、愛惹事、不合群、說話霸道。在低段是出了名的“打手”,給全校師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開學初,我每天都能收到關于他的狀詞,“他踢了我一腳”“又說臟話流話”“又到其他班去了”,當聽了這些,我不由得火冒三丈,可轉念一想,這樣的學生不能硬來,簡單粗暴的教育肯定起不了作用,效果可能會越來越差,說不定還會毀了他,得慢慢來。后來,他真在我的“愛”中發(fā)生了變化。
一、愛在溝通中延續(xù)
作為班主任,我一直堅信,只要家長不偏袒孩子,就沒有教育不好的學生。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細致入微的心靈接觸。相互的理解,是接觸與溝通的橋梁。孩子雖小,但也有他的人格尊嚴,都有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真誠的理解。我們班的“不速之客”小浪,由于家長忙于生意,孩子就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多數(shù)隔代教育都是一味地滿足,久而久之,孩子養(yǎng)成了自私、霸道、懶散等不良習慣,到了學校同學們都不喜歡他,如果老師的方法不當,便成了所謂的學困生。其實他更渴望別人的關心,與人交流,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我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他喜歡打乒乓球,課余我叫上幾個有這個愛好又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與他一起玩(事先跟那幾個學生做了工作),跟他切磋球藝,用榜樣的力量以及老師一次又一次的尊重來感染、感化他。讓大家一起祝賀他的進步,他從我們的尊重中獲得了自尊。從堅持一個星期到堅持兩個星期再到一個月。人們常說“關心如日”,關心的確像太陽,它給人光明,給人溫暖。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給孩子的成長增加了勇氣和自信。人都是有感情的,“投之以李,報之以桃”,塵封的心靈,終于向他人敞開。
二、愛在活動中暢游
盧梭曾說:“凡是老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或自由地發(fā)展。”“寬而不松,嚴而不厲”,既是老師,更是朋友,這是我努力構建的一種師生氛圍。為了讓目標變成現(xiàn)實,只要一有空,就會走近他,一起聊天、做游戲,放下架子,成為他的朋友。故意的接觸,不經(jīng)意的交流,變化卻在悄然發(fā)生。真心融入了孩子的世界,優(yōu)點這么多,讓我心煩的他也多了副可愛的模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這需要我們的理解,設法與他溝通,做孩子的知己。心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在欣賞的目光下,我的世界裝下的是一個活潑、好動的天使。孩子心中的我更像一位朋友,良師益友的形象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思想的交流和知識的傳遞就暢通無阻了。
三、愛在情感、責任中升華
世界上沒有不變的物質,孩子的成長不能只有陽光和雨露,也需要責任,從小就要培養(yǎng)他們有責任意識。在班級管理中,老師給了你權利,同時也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對自己做的事、說的話負責。班隊會成了孩子們的交流會,有心得交流、討論、演講、表演……如,有一學期,由于他身體的原因,做了手術,耽誤了學習。盡管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可他的學習還是趕不上,對學習產(chǎn)生了畏難情緒。經(jīng)常因一點小毛病就不來上課,尤其是他爸媽有事外出。早上起來咳嗽一下,“奶奶幫我請一下假”,或下午按時從家出來,放學按時回家,結果是在外面玩,沒來上學。針對這一情況,我在班隊課上,提出了我的建議:暫時回家休整休整,想好了再來上課??扇鄬W生都不同意,此時我就把權力交給學生,當看到全體同學齊刷刷地舉手表示不同意時,他的眼淚流了下來,又聽一個同學說道:“平時看到你被老師批評時,總是笑嘻嘻的,我很討厭你,但今天你卻哭了,說明你知錯了,我支持你?!庇钟幸粋€同學說:“以前你經(jīng)常犯錯誤,我們都原諒了你,希望不要再犯這樣的錯誤,人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不許再一再二再三地犯哦,改正就好,加油哦!”聽了同學們的鼓勵和支持,他哭得更傷心。此時無聲勝有聲,我什么也沒說,“孩子下去吧,我已經(jīng)知道你該怎么做了,我相信你。讓我們一起為你加油吧!”沒有我苦口婆心的教育,孩子在這種期盼中改正了錯誤,努力學習著。這種愛的教育的不斷融入,方式的不斷更新,讓他的心靈不斷升華。因此,小浪的認知有了大的變化,一種對自己和他人的責任感在他的心中落下烙印。
我想:一切空洞的說教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沒有任何教育比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東西更真實有效,沒有任何的情感體驗比孩子真實走過更刻骨銘心。一切的關鍵是我們的愛要恰如其分。在教育中需要教師與學生生活的直接對話和活動中的貼心交流,讓他在班隊會中的情感得到宣泄。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