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霆
機遇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寫好教學論文本沒有“速道”可走,無“捷徑”可言。一線教師要寫好教學論文,唯有自己在平時多讀、多做、做寫、多改,“以多取勝”。
一、多讀——基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沒有閱讀,寫作就沒有了源頭活水,即使要寫也總覺得底氣不足,只能干巴巴地呻吟幾句?!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正如現(xiàn)在的初中生寫作文章一樣,由于受應試的牽制,閱讀面不廣、閱讀量少,知識面捉襟見肘,寫文章時搜腸刮肚,只能以“記流水賬”應付,靠“吃老本”為生,寫作水平非但沒有比小學時進步,反而在退步。只有經(jīng)常閱讀,及時補充能量,增加新鮮素材,開闊我們的眼界,增加我們的理論素養(yǎng),才能觸發(fā)我們的教學靈感,寫作時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旁征博引、一瀉千里。
在閱讀時,我們除了要讀一些教育教學類的經(jīng)典名著外,還可以多看一些教育教學方面的報刊?!按『谜{(diào)頭”,由于教育教學類報刊的每一篇文章都自成一體,我們就可以有選擇、靈活地閱讀;也可以上網(wǎng)閱讀別人的帖子,以豐富我們的見識,指導我們的教學實踐。有時看到別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觀點,就會產(chǎn)生“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激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作靈感,使自己豁然開朗,甚至文思泉涌。
二、多做——前提
“實踐出真知”,離開了教育教學實踐,寫文章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也就擺脫不了空喊口號的嫌疑。只有經(jīng)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和體會,才能有話可說,有話可講,才能講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而不是無病呻吟,空悲切。而這種創(chuàng)作構思和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就是對教育教學實踐細致入微的觀察、體驗和總結。
這就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在課程改革中潛心研究、勇于實踐、敢立潮頭。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多想出一些“金點子”,創(chuàng)造性地搞好課堂教學,并及時將自己獨到的做法敘之以文。我們可以在課堂導入、動態(tài)生成、結尾藝術、作業(yè)布置和批改講評等方面嘗試一些創(chuàng)新的做法,并就此大做“文章”。只有那些原創(chuàng)性的、對他人有借鑒意義的、一線的、鮮活的觀點和做法才有生命力、有價值,不僅利己,也利別人。但是有些教師平時對教育教學不肯投入,浮于表面,寫文章時千方百計地“剪刀加糨糊”,或“復制粘貼”,東拼西湊成所謂的“論文”,這樣的“垃圾文字”是沒有任何實用價值的,也助長了自己的浮躁情緒,是毫無益處的。
三、多寫——關鍵
熟能生巧,功到自然成,在平時我們要善做有心人,想到了什么觀點或者有了靈感就要及時將之記錄下來,待有空時就可以細細地進行創(chuàng)作,否則這些靈感轉瞬即逝,激動一下就無影無蹤。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或多或少地會有一些得與失,對教育教學都有一些真切的感悟和體驗,這時候就應當趕緊用筆把它記錄下來。我們不妨先從周圍發(fā)生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入手,有些事情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如果你能巧妙地分析,從中細細地品味,寫出來也許就是一道不錯的“好菜”。
“獨創(chuàng)”是寫好教學論文的關鍵,你在構思寫作時要不斷反思,我寫的內(nèi)容夠新穎嗎?我采用的表現(xiàn)形式能吸引別人的眼球嗎?能讓讀者眼睛一亮,相見恨晚嗎?說到底,你的文章得有自己的個性,從行文到內(nèi)容,都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借鑒和模仿別人的;要不落窠臼,不要動輒堆積枯燥的理論或教條,或一大堆“新課程理論指出”。只要有創(chuàng)意,有“賣點”,就不會在一大堆稿件中“泯然眾人”,這樣,編輯一定能記住你的名字。
四、多改——保證
“善作不如善改”,好文章是修改出來的。要寫出高質量的教學論文,修改無疑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寫完后至少要改幾遍,做到“改你千遍也不厭倦”。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日記中曾寫道:“寫作而不加以修改,這種想法應該永遠摒棄,三遍四遍那還是不夠的?!笨梢?,好文章都是經(jīng)過作者精心修改推敲出來的。多改,是保持的秘訣。
修改時要考慮到文章宜短不宜長,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或段刪除,能不要的堅決不要,刪繁就簡、去粗存精、去偽存真。不要拖泥帶水,像“懶婆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最好能以小見大,不要動輒就是五六千字,洋洋灑灑,大話、套話、廢話、空話連篇。寫高屋建瓴式的文章需要相對較高的理論素養(yǎng),一線教師的教學論文最好能短小精悍,小中見大。(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南麻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