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宇云
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種理念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致力于課堂教學改革。在新課程標準中,不但要求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引發(fā)出學生的數學思考,同時需要教師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它要求我們在教學方式中除接受學習外,應鼓勵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尤其要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這對學好數學和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貼近生活,調動參與
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除了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把教學內容深入淺出,還要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價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參與感。比如在講平行四邊形時的中心對稱問題時,我在課堂上出示了這樣一道題: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經過一輩子的辛勤勞動,到晚年的時候,終于擁有了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土地,由于年邁體弱,他決定把這塊土地分給他的四個孩子。他按對角線分成四份,每個孩子一份,當四個孩子看到時,爭論不休,都認為自己的地少。同學們,你認為老人這樣分合理嗎?為什么呢?你是否有其他的方法進行分地?綜合大家的方法,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
這題目一出,學生就議論紛紛,主動參與,個個躍躍欲試,各個學習小組都產生了一種或者幾種不同的方法和論證,通過找規(guī)律,把目光都聚集到了特殊的點——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交點上,對理解和掌握中心對稱,通過他們運用圖形的直觀和認真積極的思考相結合,課堂效果就產生了。這就是知識點與實際生活貼近,讓學生明白數學與我們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同時通過大家的積極參與,學生的興趣就調動起來了,思維也活躍起來了,在體驗到成功的愉悅時,學習數學的信心也就增強了。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在不知不覺地把學生引導到自主學習中來了。
二、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如在剛開始接觸“三角形全等”時,我就給各個學習小組幾套同規(guī)格的三根長短不一的鐵絲,讓他們構建成三角形,再讓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他們構成的三角形之間存在什么關系,進而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探討發(fā)現(xiàn)三角形全等的性質,以及“SSS”的判定方法。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再問學生什么情況只能擺出一種三角形來,又加深了對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的理解,這樣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形成了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掌握和鞏固知識上,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與理解,知識更容易牢固。而且學生在獨立思考和主動探索的過程中,也能促進自主學習。
其次,還可以利用課堂中生動的展示,來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并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投影與視圖”時,把最后的練習課創(chuàng)設為:展示你設計的小禮盒,并且要有三視圖和展開圖,不但讓學生體會到了設計制作過程中三視圖、展開圖、實物(立體模型)之間的關系,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不少學生做的禮盒非常漂亮,不僅有長方體、正方體、圓柱、三棱柱,還有一些棱臺。學生們把自己的禮盒還別出心裁用彩紙裝飾禮盒,五顏六色,極盡心思。學生在相互欣賞的同時,也會對比他人的經驗來補充自己的不足。
三、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
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平臺,不僅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更能讓自主學習得到拓展和發(fā)揚。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搭好“引導”的平臺,要通過恰當的問題,準確清晰地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求知求真,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通過恰當的歸納和示范,使學生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積累經驗、感悟思想。例如在八年級上冊的“冪的乘方”教學中,我就根據學生已經掌握了上一節(jié)“同底數冪的乘方”的運算方法與推導過程,因此在課堂上稍加引導,學生就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探究,自己推導出了冪的乘方的公式,并且運用起來駕輕就熟,這與教師直接講授是不可比擬的,并且使學生有興趣求新知,在激發(fā)學習數學熱情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評價機制
運用評價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數學學習習慣。如講八年級《數學》下冊“梯形的輔助線”時,我就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找方法把梯形拼湊和切割成大家熟悉的圖形。學生們發(fā)言踴躍,由于梯形的輔助線方法較多,尤其是有時在同一個問題的解決中可以有多種方法,不少基礎差的學生甚至也能靈光一閃,我就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先發(fā)言,再讓全班學生評價,得到肯定后,于是他們的信心大大增強,自主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增強了。(作者單位:江西省瑞金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許雅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