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 要: 作者以中考英語“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為研究對象,結合《英語課程標準》的相關理念,對其進行了初步地界定和理論研究,并從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五個維度揭示其給英語課堂教學帶來的啟示及思考,以期在科學、高效、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關鍵詞: “人機對話” 自動化測試 英語教學 聽力教學 口語教學
1.引言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英語課程資源包括英語教材及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其他教學材料、直觀教具和實物、多媒體軟件、廣播影視節(jié)目、網絡資源、報紙雜志及圖書館、班級、學校教學設施和教學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等;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為學生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為學生提供了適應信息時代需要的新的學習模式。通過計算機和互聯網絡,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信息化時代下的教育方式也發(fā)生巨大的變化,為人格和能力的提升提供進一步的發(fā)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人才測評理論與方式的重大轉換。
2.“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界定及其相關理論
2.1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界定
為了實現英語考試評價信息化,提高江蘇省中考英語聽力和口語測試評價信度及評價工作效率,江蘇省自2009年在中考英語中實行省級統一命題、測試、評價為一體的聽力、口語合二為一的“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該測試總分30分,其中聽力測試20分,涉及的題型有:圖片型對話理解、短對話理解、長對話理解、完成信息記錄表和短文理解??谡Z測試總分10分,涉及的題型有:短文朗讀、情景問答和話題簡述。該部分的測試成績直接記入中考英語總分(英語中考總分130分,其中卷面筆試100分,人機對話測試30分)。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是借助計算機及網絡技術對考試進行管理的一種測試形式。它是根據考試設計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命題、組卷,并完成試題呈現、接受答案、計分、數據分析及結果解釋等一系列任務。學生在進行人機對話測試過程中,每人單獨使用一臺電腦并且戴著配有語音輸入功能話筒的耳麥,整個測試過程不介入任何人為因素。考試時,電腦扮演考官的角色,考生的所有問題和指令都由電腦發(fā)出,考生根據從耳麥中聽到的要求或電腦屏幕上看到的試題指令和要求進行聽力和口語測試,電腦自動將考生在考試中的答案和語音信息進行保存和錄音。
筆者認為,“人機對話”自動化測試彰顯了《英語課程標準》提倡的新型教學理念:現代外語教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要使學生盡可能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直接體驗語言和運用語言。
2.2“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的相關理論
認識心理學理論。心理學和計算機相結合,在認識心理學的理論背景下產生人工智能這一全新的領域。人工智能用信息加工的觀點解釋人的心理過程,使行為主義心理學進一步發(fā)展。它借用信息論、控制論、計算機、仿生學等新興的學科理論,將人才測評置于更前沿、更科學、更穩(wěn)定的領域。認識心理學理論在“人機對話”測評中的應用,更新了測試的方式,拓寬了測評的視野,完善了評價手段,是對實證主義測評范式的揚棄。所有這些,都為“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作為一種測評方式的轉向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非智力理論。斯騰伯格指出人的智力有三種類型:合成智力,即在一個有結構的和定義完好的上下文中解釋信息的能力;經驗智力,即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從變化的情景中解釋信息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情景智力,即適應變化環(huán)境的能力及操縱談判系統的能力。信息時代的人才測評發(fā)展越來越注重對非智力因素的測評。非智力理論為“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提供了理論支持:一般的測評方法只能在簡單的文字、圖片上假設情景,局限于合成智力及經驗智力的測評,而人機對話則使非智力因素的再現和測試成為可能,使得人才測評具備更廣的維度、更富層次性、更有針對性。
人機交互作用理論?!叭藱C對話”自動化考試中的測評主體和客體能夠相互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機交互作用。人機對話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利用人機交互作用的沉浸性,根據測評客體的反應不斷學習和選擇不同的模擬情景,有針對性地施加測試項目。仿真、實時、主動型的計算機三維動態(tài)圖像、聲音,使得測試成為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為測評客體提供測試語言的逼真情景。通過與計算機交互測試中體現的形象性、簡易性、安全性、科學性、經濟性、實效性已凸顯其測試的優(yōu)越性。
3.“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對英語教學的新啟發(fā)
3.1 語言技能——“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基礎
語言技能是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聽、說、讀、寫等方面的技能及這些技能的綜合運用。這四種技能密切相關,相互滲透,互為基礎,又呈螺旋式提高。根據認知理論,聽、讀是信息輸入過程,是領會和理解別人表達的意思,是從外部言語到內部言語的內化過程;說、寫是教學對象對輸入的信息內化后的產出性活動,是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從內部言語到外部言語的過程。
筆者認為,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要注重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整體性。從語言信息輸入的層面上,我們可以擴展學生的閱讀材料。比如,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補充和教材相關聯的、難度稍大的課外閱讀材料,并且可以設計相關閱讀題型幫助學生理解以便及時反饋學生對補充材料的理解情況。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和興趣小組活動時間引導和鼓勵學生跟讀磁帶、模仿朗讀等方式促成學生的有效輸入。在語言信息輸出的層面上,我們可以鼓勵學生復述課文和對閱讀材料進行縮寫和改寫等。比如,對比較熟悉的閱讀課文,可以采取當堂的口頭復述形式檢測學生的信息輸出情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后寫作的方式提高學生信息輸出的有效性。
3.2 語言知識—— “人機對話”自動化考試測試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