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
【摘 要】主旋律電影在重建社會道德體系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研究對主旋律電影與道德榜樣關系進行闡釋;立足電影《楊善洲》對道德榜樣塑造中文化元素所起作用進行分析和批判,對在以后主旋律影片中當合理的使用中國文化元素將道德榜樣平民化、草根化,起到教人心的作用。
【關鍵詞】主旋律電影 道德榜樣 文化元素
一直以來,主旋律電影在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發(fā)揮輿論導向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從1987年到2013年,我國共拍攝主旋律電影100多部,主旋律電影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學界關注的熱點,學者多是從視聽語言或敘事策略的角度來分析,也有對人物符號結構演變進行分析,探討其背后中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變化趨勢。本研究試著從新的視角——中國文化元素去分析主旋律電影的人物塑造,判斷其人物塑造得失,以期對以后道德榜樣的塑造提供一些啟發(fā)。
本研究選取影片《楊善洲》為研究對象。一方面,作為建黨90周年的獻禮影片,《楊善洲》要表現(xiàn)出優(yōu)秀先進黨員的典型形象,贊頌謳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員;另一方面,影片承載著更多的時代使命,它要引導共產黨員學習楊善洲的奉獻精神,是傳遞主流價值觀的主旋律電影的典范。
一、主旋律電影與道德榜樣傳播
主旋律電影是常提的概念,1987年3月召開的全國故事片創(chuàng)作會議上,國務院電影局提出了“突出主旋律,堅持多樣化的口號”。學界對主旋律電影有著普遍的共識:即“表達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體現(xiàn)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和主流社會秩序,只要具有這樣功能的影片便可歸入主旋律之列”,主旋律的提出表明了國家當局對電影教化功能的重視,此類電影有著重要的社會使命。①主旋律電影與道德榜樣有著特殊的關聯(lián),道德榜樣常常通過主旋律電影的塑造出現(xiàn)在銀幕上。
格伯納的涵化理論證明長期看電視會影響受眾對現(xiàn)實社會的感知。電視培養(yǎng)就像“冰川效應”一樣,在較短的時間里,人們不會感覺到溫度的變化,但長期的積累,就會產生滄海桑田的巨變。②電影的畫面有著一種超出智力對事物理解的、感人肺腑的力量,長期看影像作品會影響人們對現(xiàn)實的感知,甚至重新塑造他們的思維方式。
道德榜樣具有巨大的社會價值,尤其是價值取向不斷的多樣化、道德觀念也呈現(xiàn)出復雜多變的當下。榜樣在影視的建構下具有了主體性,并通過影像的宣傳擴展影響。這種方式又稱為“榜樣示范法”,指為學習者樹立榜樣,而后由榜樣向學習者示范,學習者再從中進行模仿學習。③
主旋律電影是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奏,宣揚社會道德,為重建社會道德體系和推動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在消費社會里,主旋律電影并不是很受大眾歡迎,有時甚至會引起觀眾的對抗式解碼,究其原因在于電影中的人物并不被大眾所認可。主旋律電影雖具有崇高的思想性,如何塑造出符合大眾接受習慣的道德榜樣形象,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文化元素與人物形象的表征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很多文化元素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在影視中出現(xiàn)時能給人們一種移情作用,當文化元素外射到其指涉的某一物質身上時,受眾會把對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感情嫁接到這種物質上。
主旋律電影中通過文化元素符號隱喻道德模范形象并不少見,尤其是通過自然界元素,這似乎有著規(guī)律可循。2000年以來至今,這一類電影有《鄭培民》(2002)、《生死牛玉儒》(2004)、《任長霞》(2005)、《第一書記》(2009)、《楊善洲》(2011),山路、草原、花、土地、水和樹等元素與這些影片中的人物有著密切的關系,每一種元素都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它們將觀眾對文化符號元素的情感移情到人身上,在渲染和塑造影片主人公的形象上起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對《楊善洲》進行分析,除了其距現(xiàn)在時間最近,還因為在影片“水”和“樹”意象的營造和運用獨具匠心,它們帶來了任何語言都難以表達的獨特意境和魅力。
皮爾斯認為“符號是某人用來從某一方面或關系上代表某物的某種東西,構成符號的要素有三:代表事物的符號(形式)、被符號指涉的對象(指稱)、對符號的解釋(意義)”。④在對符號進行解釋時,最深一層是隱喻,隱喻是借助一種事物去理解和把握另一種事物的思維方式和文化現(xiàn)象,敘事者借助符號的意義,以使得電影中的人物的形象更加飽滿并得到升華。
影片以現(xiàn)實題材塑造當代英雄人物,以線性的敘事時間層層展開,主要分為兩部分:楊善洲退休前和退休后;相應的主要敘事空間圍繞著保山地區(qū)和大亮山。敘事的故事也緊緊圍繞著兩個符號:水和樹,電影通過“水”和“樹”的意象對楊善洲的形象進行詩意的塑造。
1、生命之水
水是人類的生命之源,也是地球上一切的生命活動的源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包含著賦予水以神的靈性,水能給人類帶來安寧、豐收和幸福。影片開始講訴了80年代云南保山的一個“奇觀”:近乎光禿的大山上,一位叔叔挑了擔水,去給侄子結婚送大禮,更突顯水的珍貴。當?shù)氐纳搅忠蚬I(yè)生產需要大量被砍伐,以致生態(tài)嚴重失衡,水土流失嚴重,而水是人民生活的希望。
而電影中楊善洲就是保山地區(qū)人民的“生命之水”,他用自己的大半生滋潤著這片土地,造就了富饒的滇西糧倉,帶來了郁郁蔥蔥的大亮山,哺育著這片土地的人民。干旱時,他果斷要求開閘放水,并計劃向上級如實匯報災情請求援助,停建地委大樓并將資金投入到打井抗旱,緩解了人民的壓力;他退休后回到大亮山、植樹造林,為保持水源做了巨大貢獻。
2、無私如水
老子曾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電影的藝術創(chuàng)作要讓觀眾不僅看到現(xiàn)實生活的外在影像,還應看到其深處表達的情感與生命律動,本片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的有效編織和人物關系的精心設置,塑造出了大公無私的楊善洲,有著較強的感染力。
父女之情是天地間最親密的親情,影片中的二女兒的一系列事件使得影片中故事情節(jié)更加復雜和曲折。她希望父親能答應幫自己的戶口農轉非,戶口是一個人地位身份的象征,中國二元對立的戶籍制度使得不同階層的人所享受的福利有著巨大差別,農轉非意味著脫離了底層,其中蘊含著深刻的身份認同。解決這件事,只需要楊善洲的一句話,他卻一直沒有答應;二女兒與丈夫因工作原因分居多年,請求楊善洲幫她調職回來,楊善洲堅決不同意。楊善洲的所作所為彰顯出共產黨員鐵面無私的風貌。endprint
3、靈活如水
水無常形,因機而動。水不拘束,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因器而變,有著無限活力與生機。處理事情游刃有余是一個人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影片中楊善洲遇事不慌不忙,總是能妥善解決問題。當干旱時,他決定把農業(yè)灌溉用水集中管理,適時開閘放水;當兩個縣長因為水的問題吵鬧不休時,他提議兩個人互換角度考慮問題,使得事情順利解決。他為了吸引村里的人和他一起種樹,給大家播放《廬山戀》,給大家美好的想象,又提出和大家簽合同,收益分紅,但自己一分不要。這些事生動的展現(xiàn)了精明能干、靈活多變的楊善洲。
4、堅強如樹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和樹有著同一性,這不僅表現(xiàn)在外形上可一一對應,更重要的是,樹和人一樣有著崇高的品質,有著堅忍不拔、獨立頑強的精神。樹木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的根緊緊的扎在地下,從中汲取水分,同時依靠陽光獲取自己生存的力量。
楊善洲在抗旱和種樹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難,生活艱苦,然而卻從未動搖過。樹代指人才,楊善洲好種樹、好哺育人才,楊善洲無論何時都沒有忘記對后輩的栽培:他怒斥不準孫子求學的女兒;對牛長平和周波悉心培養(yǎng),把他們培育成合格的接班人。
他把樹當作自己的孩子、親人來對待,而他自己也成為一棵樹,偉大、高貴、充滿智慧的樹?!疤齑蠛?,人大干”,這是在抗旱時期人民喊出的口號,他號召人民要自己做“龍王”,不靠天不靠地,用勤勞的雙手去改變世界。他自己也是行動者,走進田地里插秧,走進荒山里植樹,帶領人們抗旱致富。在“水”和“樹”意境的烘托下,楊善洲形象越發(fā)高大,漸漸走向了神壇。
三、文化元素的意識形態(tài)轉向及規(guī)避
文化元素符號承載人們的很多情感,這些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起到很好效果,然而在主旋律影片中,當主人公自身有著意識形態(tài)轉向時,這一種效果往往適得其反。
巴赫金認為:符號的意義屬于整個意識形態(tài)……話語永遠充滿著意識形態(tài)或生活的內容和意義。⑤影片中通過水與樹塑造了高大、雄偉、大公無私的楊善洲。影片中楊善洲在退休之際帶領新黨員宣誓入職,這種儀式使得人物的形象發(fā)生重要偏轉。在儀式上,楊善洲由先進道德榜樣轉向優(yōu)秀共產黨員,人們對道德榜樣本身產生質疑。沒有楊善洲就沒有保山,沒有共產黨就不會有人民幸福的生活;楊善洲將農業(yè)灌溉用水集中管理帶領大家克服了旱災,這一行動象征著政府家長制。
這是很多主旋律電影共同存在的問題,人物在文化元素的烘托下展現(xiàn)出高大的形象。在大量來自生活的生動細節(jié)刻畫他們人物性格的同時,他們也被意識形態(tài)化。然而這樣會引起觀眾反感主旋律電影的情緒,而電影的引導作用也只能束之高閣。
正如前文分析的,現(xiàn)在人們更喜歡情緒化、平民化、生活化的道德偶像。若要規(guī)避這種轉向,主旋律電影一定要把道德榜樣平民化、草根化,不要刻意拔高,并且盡量不出現(xiàn)隱喻意識形態(tài)的場景。用傳統(tǒng)文化元素并沒有錯,適當用一些普通的文化元素來烘托人物,讓觀眾在心靈震撼和精神感召中自然而然地接受這種歌頌和贊揚,也促使觀眾樂于觀看影片,積極學習道德榜樣,最終真正達到教化觀眾的目的?!?/p>
【課題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媒介引導研究”;項目編碼:13XW052】
參考文獻
①張凌云,《類型化:在政治和商業(yè)之間——中國主旋律電影敘事研究》[J].《當代電影》,2005(5)
②劉海龍:《大眾傳播理論:范式和流派》[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于淼,《榜樣再現(xiàn)與偶像生產:媒體引導個體價值取向的機制及困境》[J].《湖北社會科學》,2011(4)
④李彬:《傳播符號學》[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⑤刁生虎,《水——中國古代的根隱喻》[J].《中州學刊》,2006(5)
(作者: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2012級傳播學碩士)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