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軍
江蘇省中等職業(yè)學校新編語文教材第四冊第一單元“思想的路徑”收錄了鐵凝女士于韓國的一篇演講——《文學是燈》。作者以親切態(tài)度和形象、生動的表達,探討了文學的作用,重點討論了文學對人靈魂的燭照。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本文,有助于學生反芻自己的文學閱讀,盤點自己的文學收獲。
本文前四節(jié)的內容,主要是作者回憶自己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環(huán)境及閱讀帶給自己的深刻影響,及至深入到文學的核心,從文學與生活,與人的關系入手說明文學的本質。作者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來解釋文學,來說明文學的力量的終極來源:文學之所以有力,有光,就在于它能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并且傳遞給讀者。作者正是站在這一基石上,指出“文學應該是有光亮的,如燈,照亮人性之美”。
下面,我重點談談我對課文5至8節(jié)的理解。
與教材相配套的《教師用書》認為,課文的5、6兩節(jié),是作者正面論述“文學是燈”,指出繁忙與對財富的追逐是現(xiàn)代人生活的目的,但是只有精神才是生活的本質,文學可以提供支持。第7、8節(jié)分別從文學的深度與廣度了出發(fā),對“文字是燈”的觀點作了深化的議論與闡釋,其中心還是基于說明文學的力量?!督處熡脮愤@樣的論述無疑是正確的。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中,我發(fā)覺如果僅限于此,學生既對這四節(jié)文字之間的關系認識感到模糊,又對文句不能理解。學生疑惑與不解,讓我不得不靜下心來,多次重復閱讀這四節(jié)文字,漸漸有了自己的粗淺理解?,F(xiàn)在我將這些理解寫出來,與大家分享,并期望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一、《教師用書》應對文題“文學是燈”的文學特性作明確的界定
所謂界定也就是說,什么樣的文學才會是燈?這個問題看似突兀,但大家想想我們面對的學生的閱讀習慣與閱讀內容,他們平時看些什么書?他們會不會認為他們看的那些書就是作者所說的“文學”?什么樣的文學才“有本領傳達出一個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有能力表現(xiàn)出一個時代最本質的情緒”、“能夠代表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時代所能達到的最高的想象力”的文學是什么?什么樣的文學才具有“不論是從一個島,一座山……一個國家出發(fā)”“都可以超越民族、地域、歷史、文化和時間而抵達人心”的力量?教師應該給學生明確。
我認為這里的“文學”其實是指傳統(tǒng)的文學經典,以及具有成為“傳統(tǒng)的經典”潛質的新文學作品,而不是時下的通俗、功利之作。關于“經典”的定義,汪政在《語文教材的經典性與當代性》中有這樣一句話:
“……經典是經過幾代人淘洗篩選得來的,卡爾維諾是這樣解釋經典的,‘經典是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fā)現(xiàn)的書,是即使我們初讀也像在重溫的書……”
我在這里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這其實是作者通過課文給我們提出的希望,即我們的閱讀,首先是要尊重經典、閱讀經典。這一希望,不僅貫穿這四節(jié)文字,也貫穿整篇。
二、教師應吃透作者在文中流露的隱憂與忠告
作者在文中幾次有這樣相似的表述,“文學是燈。這樣說話在今天也許有點冒險”、“文學是燈,這說法真的有些冒險吧”,這分明體現(xiàn)了作者對現(xiàn)實的強烈的憂郁。汪政《語文教材的經典性與當代性》一文也有這樣的表述:這篇文章(《文學是燈》)對當下的消費式閱讀也有相當?shù)尼槍π浴5督處熡脮穮s對此鮮有論述,讓人不得其解。
從這一點出發(fā),我認為文章的5至8節(jié)還存在一個總分關系在其中。第5、6節(jié)是從社會這一角度來提出作者的希望與忠告。第5節(jié)“……但實現(xiàn)經濟大國的目標,并不意味著現(xiàn)代公民就一定出現(xiàn)。而一座城市的神圣,從廣義上也可以理解為高尚信仰的自覺,道德操守的約束,市民屬性的認同,以及廣博的人性關懷”,——我們的社會上具備這些特性的“現(xiàn)代公民”是多還是少?具備這些特性的“現(xiàn)代公民”如何會出現(xiàn)?怎樣才能具備這些特性?這些問題相信定會引起我們的深思,而這些答案的解決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作者認為便是文學,是與經典的接觸。課文第7節(jié)作者從自己的閱讀經歷出發(fā),指出“……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我仍然懷念過去的歲月里對那些經典的接觸。那樣的閱讀帶給我最大的益處,是我不必預先授受評論家或媒體的論斷,我以不帶偏見的眼光看待世界上所有能被稱為經典的文學”,這里不正是體現(xiàn)了作者對我們當下很多人“預先接受評論家或媒體的論斷”、“帶偏見的眼光“的快餐式閱讀、消費式閱讀所隱憂么?課文第8節(jié),“……我們固執(zhí)地指望用文學去點亮人生的幽暗之處時,有時我會想,也許我們應該首先用謙遜把自己的內心照亮”,聯(lián)系現(xiàn)實,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作為作協(xié)主席,對當下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現(xiàn)狀的深深的憂慮,所以作者要“堅持寫作的難度,保持對人生的世界的驚異之情,和對人類命脈永不疲倦的摸索”,因為我們當下很多所謂作家的創(chuàng)作沒有“堅守”應該堅守的東西,沒有“保持”應該保持的東西,與讀者快餐式閱讀、消費式閱讀相對的正是一部分所謂作家的快餐式創(chuàng)作、消費式創(chuàng)作。
因此,對于課文5至8節(jié)的內容,我是這樣解讀的:首先作者一再強調他所宣揚的文學其實是傳統(tǒng)的經典;其次,課文5、6節(jié)對社會層面,第7節(jié)從讀者的閱讀層面,第8節(jié)從作家的創(chuàng)作層面,指出文學閱讀及文學創(chuàng)作面臨的窘境,及由此帶來的危機。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作者在文字下隱含的憂慮與忠告,這一點不應忽視。
★作者單位:江蘇惠山中等專業(yè)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