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華軍
摘要: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經(jīng)驗,通過構建“三自語文”教學模式,突破時下小學語文教學低效的頑癥,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高效,讓學生在“三自”理念下享受學習語文的樂趣。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效教學;“三自”模式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8-050-1一、構建“三自語文”途徑之一——創(chuàng)設情境,感悟文本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形成閱讀期待
在語文教學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進行教學,總伴隨著一些問題。問題設計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興趣等等。教師如能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特點,創(chuàng)設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開展具有探索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活動,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前提。
2.創(chuàng)設想象情境,激活文本靈性
文本包蘊著很多空白之處,教學中將這些空白挖掘出來,不但能更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那么,如何挖掘文本的空白之處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基于文本的想象情境,充分地調(diào)動學生生活與情感的積淀,通過想象將課文的語言與學生的生活連接起來,補充“空白”,激活文本的靈性。
二、構建“三自語文”途徑之二——打破框架,講演結合
1.讓學生走上講臺“講”
首先,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講故事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語文教材中選入了一些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如教學《牛郎織女》等一些故事性很強的課文,我們可先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脈絡,抓住課文主要情節(jié)、重點詞句,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礎上,我們再指導學生上臺將這個故事繪聲繪色地講述出來,也可以鼓勵學生再去搜集一些民間故事,在班級舉行一次民間故事交流活動。學生走上講臺講述故事,既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了解了故事情節(jié),還在記憶故事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語感。其次,教材中還有些課文內(nèi)容較淺,學生易于掌握,對于這類課文,老師就可大膽放手布置學生分小組自學,然后請學生也當一當小老師,上臺講一講。講解時,語言簡練清晰、條理清楚、方法新穎獨特的,教師要給予特別鼓勵。而其他同學則要評講“老師”的講課水平,對于不足之處,其他同學可及時作出補充,學生對這種學習方法非常感興趣,學習勁頭十足,對知識的探求成為一種表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需要,效果很好。另外,還可以采用辯論的形式讓學生走上講臺“講”。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提出恰當?shù)膯栴},表達出不同的看法、認識,教師讓學生由此展開辯論,不但能使學生弄清概念,明白事理,還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2.讓學生走上講臺“演”
這里的“演”包括演講、表演等。語文教材選材豐富,有一部分課文非常適合學生走上講臺去“演”。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語文知識的本身魅力來吸引教育學生,讓學生走上講臺去“演”,以“演”促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選入了演講辭,如教學《學會合作》,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理解內(nèi)容的基礎上帶著演講的激情,走上講臺,指導學生學會演講。學生演講若能進入角色,毫無疑問,此時的學生已完全領悟了課文的真諦,老師也從繁瑣的講解中擺脫出來。這正應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這種上講臺“演”的形式非常合學生的口味,學生參與熱情及所獲的知識是單純講授知識所無法比擬的。教材中還有些課文可借助課本劇的形式將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直觀的生活。
拓寬學生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這樣才能喚醒學生學習主人的意識。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機會,讓學生走上講臺,說出自己的見解;要給學生空間,讓學生走上舞臺,演繹語文的精彩。
三、構建“三自語文”途徑之三——聯(lián)系生活,延伸課外
1.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
教師要通過各種途徑,組織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城市圖書館、學校的圖書室、閱覽室、學生家庭都有書籍、報刊、雜志,這些有益的精神食糧,內(nèi)容豐富,涉及面廣,能幫助學生獲取信息、豐富知識、拓展視野。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少給學生布置機械、重復、無效的抄寫作業(yè),用心為學生推薦適合閱讀的讀物,鼓勵學生多看書,多吸收有益的知識,幫助學生優(yōu)化語文學習的效果。
2.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語文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生活就有語文。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語文實踐能力,也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好方法。如:組織學生做一些專項調(diào)查。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鄙鐣杏兄S多豐富的題材,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我們可以帶領學生,深入社會,做一些專項調(diào)查,寫一些調(diào)查總結,提高學生的調(diào)查、總結能力。不要將專題研究看作是學者的事,認為這對小學生來說任務復雜而艱巨。其實孩子雖然年紀小,但他們的思維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比成人更大膽、更個性。加上學生有好奇心,對這些調(diào)查研究會更加投入、專注。調(diào)查研究的內(nèi)容很廣泛,如學習了《訪問環(huán)保專家方博士》一文后,我們可以安排學生對本市的環(huán)保情況做一個專項調(diào)查,走出家門,走上社會,用自己的眼、心去體察、了解本市的環(huán)保狀況,采訪環(huán)保局的有關專家,撰寫調(diào)查報告……學生在這樣的實踐過程中收獲的是多方面的能力,如:寫作的能力、交際的能力、觀察的能力、合作的能力,此外還增強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這些都是老師在課堂上用語言灌輸所不能達到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