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鋼
語文的學習即對文學的學習,語文教學即文本教學。葉圣陶曾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單說寫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沒有根據(jù)的,要有根,就得追問那比較難捉摸的閱讀程度。”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可見一斑。很長一段時間,教師為了提高閱讀能力,把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千瘡百孔,自以為分析講解到位了,殊不知文本應有的美在瑣碎的講解中蕩然無存。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語文文本教學出現(xiàn)了種類繁多的嘗試。有些老師為了追求從前臺到后臺的角色轉換,借助現(xiàn)代化的媒體手段,把課文通過圖片、電影等形式傳達給學生,用畫面呈現(xiàn)課文,從而弱化學生對文本的解讀;有些老師,為了實現(xiàn)三維目標,一味地追求語文教學的審美、應用,把閱讀教學簡單地理解為寫作技巧的模仿,缺乏對文本本身蘊含的文化傳統(tǒng)、思想火花等的親近。
那么怎樣進行文本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新課程背景下閱讀能力的提升?
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王國維精妙地以三句詞道破人生之路。
在文本層面,不同的文本形式有不同的形式概念不同的內涵。通過文本我們既可以欣賞作者濃墨重彩刻畫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欣賞作者匠心獨運設計的迤邐曲折、驚心動魄的故事情節(jié);既可以欣賞作者著意營造的如詩如畫如夢如幻的藝術氛圍,也可以欣賞作者盡心打造的或圣潔或光輝或質樸或瑰麗的心境……
因此文本教學也必須實現(xiàn)三重境界:現(xiàn)實主義層面境界,藝術涵義層面境界,美學哲學層面境界。
境界一:現(xiàn)實主義層面境界
現(xiàn)實主義層面是文本帶來的符合文本本身的確指意義。我們只有理解了文本中每個字、詞、句的意思,才談得上理解更高層次的意義。
中國的語言文字本身就是神奇的,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天地,就是一幅畫,就是一首歌,就是一個意境,走近那花那草那天那地,怎么走也走不出文字所織就的鋪天蓋地的美感。余光中在《聽聽那冷雨》里寫道:“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p>
語言文字因語音、語調、語氣、語序等不同而造成了不同的關系,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意蘊。韓愈在《師說》中針砭時弊,痛斥士大夫之族,一個意思,多種句式,運用豐富的語氣來表達?!捌浣猿鲇诖撕酰俊薄拔嵛匆娖涿饕病薄捌淇晒忠矚e?”先從疑問語氣始,而后判斷語氣,最后以反詰語氣作結,錯綜變化的語句,使批判力透紙背。
語言文字構成句構成篇,融入作者豐富的情感,融入作者的匠心獨運。老舍在《想北平》中寫道:“我真愛北平”“這個愛是想說而說不出的”“我愛北平也近乎這個”“我所愛的北平不是枝枝節(jié)節(jié)的一些什么,而是整個兒與我心靈相黏合的一段歷史,一大塊地方,多少風景名勝,從雨后什剎海的蜻蜓一直到我夢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積湊到一塊,每一細小的事件中有個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只是說不出而已”“真想念北平呀!”作者運用反復的修辭,直抒胸臆,感情如巖漿噴涌而出,火熱灼人。這愛的詩篇、愛的歡歌、愛的畫面,形成了立體的強大的視覺、聽覺上的威壓,來不及品味,只有被動地感受,被它強烈地震撼。作者一開篇就借用反復的修辭創(chuàng)造了“全方位”的、難以言表的痛快淋漓、酣暢激昂的審美感受。
如果每篇文本都能從文字角度去挖掘,那簡單的文字又能挖掘出多少美?教師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挖掘其語言因素,注重語言分析,引導學生去品味、欣賞、模訪乃至創(chuàng)造。
境界二:藝術涵義層面境界
藝術涵義層面是指文本帶來的豐富的藝術內涵,理解藝術內涵離不開讀者豐富獨特的個體感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審美觀,不同的人生體悟都會使藝術涵義涵蓋面不一樣。這時師生間可以互相充實相互拓展,通過審美想象審美超越來共同進入自由審美涵義的廣闊空間。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首詞,可以說文字優(yōu)美,氣勢磅礴,亮點紛呈,字字珠璣。“鷹擊長空,魚翔淺底”中“擊”“翔”,學生一般理解為寫出了鷹的矯健有力、魚的自由輕快。我們不妨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審美想象,做進一步的探究:通過這兩個字我們還能觀照到哪些獨特的審美視角。有些學生通過審美想象描繪了這樣一個畫面:“蔚藍的天空,清澈的碧水,水天一色,藍天在碧水中投下倒影,置身其中,分不清是碧水還是藍天,詩人已經物我兩忘,眼中的鷹魚一體,一個翔字傳出的是一個畫面,更是一種心境”。從這個層面上講,后者的理解遠遠超越了文本,融入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觀,注入了自己個性化的審美解讀。
在解讀韓少功《我心歸去》“為什么作者的心一次次偷偷歸去?”這個問題時,一般層面上理解:作者通過故鄉(xiāng)貧瘠骯臟和異鄉(xiāng)風雅富貴物質上的對比與我在異鄉(xiāng)感覺到冷清、虛空、發(fā)瘋、孤寂和我在家鄉(xiāng)感覺到親切、激動、幸福精神世界的對比,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盡管故鄉(xiāng)異鄉(xiāng)物質天壤之別,但我和故鄉(xiāng)的心靈之約是作者的心偷偷歸去的原因。在理解物質層面這個問題時,一般都局限地理解為物質層面的對比是精神層面的一個襯托。深究文本,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文本第七小節(jié)寫道:“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中國的‘悲含有眷顧之義,美使人悲,使人憐,這已把美學的真理揭示無余?!薄段男牡颀垺吩疲骸坝^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蔽覀儾环量梢砸龑W生進一步去解讀文本,作者是帶著自己的主觀情感、獨特的審美視角去觀照自己的故鄉(xiāng),在他眼里,故鄉(xiāng)的一切都是令人神往的,包括別人眼中的丑?;诖耍灿兴麑枢l(xiāng)獨特的審美觀,即美的從來就是悲的。從這個角度上講,也正是由于故鄉(xiāng)的貧瘠骯臟,才成就了故鄉(xiāng)的美。那么“我的心一次次偷偷歸去”的原因不妨可以理解為故鄉(xiāng)獨有的美和我對故鄉(xiāng)特有的感情。
境界三:美學哲學層面境界
藝術涵義只有經過反思轉才能產生對世界人生意義的真正領悟。在這一層面,審美意象轉化為美學哲學范疇。
《赤壁賦》這篇古代散文,僅僅賞析文本的字詞句,達到現(xiàn)實主義層面境界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透過文本感悟蘇軾獨特的人生觀、歷史觀和宇宙觀。蘇子通過“水”和“月”特定的審美意象,向讀者傳達出“變”與“不變”的哲學觀,從而表達他歷經“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仍然豁達樂觀的心境。要理解這一層面的內涵,還得引導學生搜集有關蘇軾幾起幾落的人生際遇的大量背景資料,借助《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的對比賞析,結合余秋雨的文章《東坡突圍》以及蘇東坡的一系列詩文。只有這樣“水”和“月”審美意象才能提升到美學哲學層面。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文本是一個多層面的未完成的圖式結構,有許多空白和不定點,有待讀者用自己的感受和經驗去填充這些描寫的空白處,我們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從而深刻地感悟文本中的美學哲學內涵。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