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婷
那年,我同時擔任兩個班的教學任務(wù)。兩個班的孩子明顯不同。四班的孩子上課安安靜靜,作業(yè)認認真真,很聽從老師的話;三班的孩子邋里邋遢,作業(yè)不夠認真,聽講時總會冒出一些奇思異想,讓老師措手不及。
四班孩子的成績一定會比三班好!我在心里預設(shè)了結(jié)果。前兩個月的測試,情況與預想的一模一樣。然而從第三個月開始,情況開始出現(xiàn)變化——三班趕超了四班。起初,我把這看成偶然現(xiàn)象。不曾想,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下去,到五年級時,三班的高分段人數(shù)居然超過四班人數(shù)的一半。這究竟是為什么呢?一樣的教師、一樣的教材、一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一樣太多,我能找到的不一樣是,四班的孩子比三班習慣更好,態(tài)度更踏實,接受能力更強。難道這也能成為學習后勁不足的原因?我百思不得其解。
也許家訪能解開我的疑惑。我用了近半個學期的時間家訪,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四班的家長社會地位、文化層次普遍較高,他們對孩子都比較嚴格,要求不該做的事情不能做,不該玩的東西不能玩;在家里,孩子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在學習,基本不做家務(wù)。三班孩子的家長社會地位、文化層次相對較低,大部分人因為忙于生計,陪孩子的時間少,對孩子管理得不多。
這個結(jié)果讓我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之中。按常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四班的孩子應該更優(yōu)秀,為什么結(jié)果恰恰相反呢?后來,讀到一本教育理論方面的書,其中提到的“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的理念,一下子揭開了我心中的疑惑。
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圈養(yǎng)”是指不逾越理性規(guī)則,不超越發(fā)展規(guī)律,伴隨著家長、學校對孩子勉勵與教導而形成的一種科學的、嚴謹?shù)慕逃绞健!胺硼B(yǎng)”則是指將自主權(quán)、選擇權(quán)大范圍的交給孩子,減少家庭、學校、社會對孩子的約束,讓孩子到更大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的教育方式。
圈養(yǎng)的孩子在父母或老師的嚴厲管教下,能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但這種約束,使他們做任何事情時,總是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樣的孩子聽慣了別人的稱贊,總是努力維護著“好孩子”的形象;他們遵照父母的意愿,從小奔波在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卻很少思考自己是否有這方面的興趣與特長;他們總是照著家長或老師的意愿去做每一件事,卻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做;他們遇到困難時,第一反應是尋求別人幫助,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放養(yǎng)的孩子們生活豐富多彩。他們常常和小朋友們聚在一起,開心地玩著打畫片、彈彈珠的游戲;他們穿行于大街小巷,見慣了世俗民情,有時還會惹出一些亂子;他們需要承擔很多家務(wù),當然,包括生活的困窘和打擊。這樣的孩子,行為習慣可能不太好,但是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怎樣才能把畫片打翻?怎樣才能將彈珠打散?遇到矛盾和困難如何解決?……
課堂的情景歷歷在目。面對精心準備的同一節(jié)課,在四班,不論教師怎么有激情,怎么鼓勵,孩子們總是拘謹?shù)?、一本正?jīng)地盯著你,等待著你的繼續(xù)講解。一節(jié)課常常在孩子們“認真聽講”的安靜下由老師講完了。在三班,老師一句不經(jīng)意的表揚,能讓孩子們興奮好幾天;即使面對一個有難度的問題,他們也不保持沉默,而是各抒己見,爭論不休。實話說,在三班,我常常能感受到教學的樂趣。
講這個故事,無意于評價“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的優(yōu)劣。客觀地講,二者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家長或者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取二者之所長,并運用到教育教學之中,一定能讓孩子們的生命更加精彩。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