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如何應對幼兒的同伴沖突及行為是否恰當都會影響孩子的發(fā)展?,F(xiàn)實生活中,教師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幼兒園的班額及課程安排等諸多因素都影響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方式,使得教師的一些方式不為我們認同。但實際上,由于面對的情景不同、對象不同,教師如何處理幼兒的同伴沖突并沒有固定的方式,我們也不應該以“求全責備”的心態(tài),要求教師在任何時候都面面俱到。
關鍵詞:幼兒;同伴沖突;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8-0254-02
一、問題的提出
幼兒同伴交往中沖突是隨處可見的。由于同伴沖突的發(fā)生與它們的年齡特征(以自我為中心,語言溝通能力不完善,協(xié)調(diào)技能欠缺)等方面有關,所以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沖突對于幼兒而言可被視為一種學習的機會;而教師對幼兒的正確引導,他們對于幼兒同伴沖突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眼神,都將影響沖突的結果及價值。[1]教師有效地應對幼兒同伴沖突,可以使幼兒在沖突發(fā)生過程中學會謙讓、合作與協(xié)商,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增強規(guī)則意識,也有利于幼兒良好個性品質的養(yǎng)成。直至目前,國內(nèi)外許多學者研究多停留在對案例分析的理論層面,基本上是為研究而研究,很少關心自己的研究結論和建議對所考查對象的實際效果。鑒于此,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深入實際,力求解決實際問題,并對所研究的對象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二、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方式和問題:基于實踐調(diào)查的分析
1.搜集資料的方式。本次研究主要通過自然觀察法,對濱州市沾化縣某幼兒園大班展開調(diào)查,依次對四個班中教師應對同伴沖突的策略、方法進行觀察與記錄。觀察的時間為2011年3月16號至3月22號。此外對幼兒教師進行個人基本情況及教育觀方面的訪談,就具體的一次沖突案例與教師進行討論,使得筆者更加堅定了此次研究的目的,明確其現(xiàn)實意義。
2.研究結果分析。①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總體情況。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類型,通過分析收集到的資料,大體上可將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劃分為積極行為和消極行為兩種類型。其中積極行為包括幫助幼兒解決、移情訓練法、討論法等。消極行為包括粗暴對待、單純制止、權威仲裁、忽略法等。[2]這里主要對移情訓練法(指教師通過有效的方法轉移沖突雙方的注意力,以求沖突的有效解決)、討論法(是教師將處理權下放給幼兒,由其他幼兒介入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權威仲裁等方法予以解釋。②不同背景中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的狀況。觀察中教師在桌面游戲中消極應對沖突的行為居多,而在生活活動中積極應對沖突的行為較多。教師在有充分時間與精力時會采取積極行為應對幼兒同伴沖突。③不同沖突類型中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的狀況。教師在不同的沖突類型下所采取的應對行為是不同的。例如在語言沖突中,教師以單純制止應對。幼兒園中孩子的爭吵嬉鬧總是伴隨語言沖突,教師對此類沖突也習以為常,在肢體沖突中教師出于安全考慮,在發(fā)現(xiàn)孩子們打架時,會第一時間制止以免造成傷害。
三、教師應對行為中的突出特征
1.過于強調(diào)常規(guī)。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中表現(xiàn)出明顯的重常規(guī)的傾向。訪談中教師說:“常規(guī)很重要,只有從細節(jié)常規(guī)抓起才能養(yǎng)成幼兒良好的習慣。”然而筆者認為常規(guī)的制定故為了對幼兒形成紀律約束,有一定的存在意義,但現(xiàn)實中許多老師容易本末倒置,只是出于自己管理的方便,課堂計劃的順利實施,無形中束縛了孩子,并沒有達到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的目的。
2.以單純制止沖突為目的。早上小志小鵬陸續(xù)來到班中。小志朝著小鵬喊道:“土小子。”小鵬拍著桌子喊道:“你才馬兔子呢。”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吵起來。老師聞訊趕來,對正在吵架的兩個小朋友說道:“為什么說臟話?怎么回事?”小鵬委屈地說:“老師,是他先罵我的?!薄靶≈?,為什么罵人?”老師厲聲對小志說道,小志只是低著頭不敢看老師。老師說:“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不許吵了?!毙※i整理好書包坐下,小志仍低頭不去看老師。老師說完就去門口繼續(xù)接待家長和孩子了。案例中,教師只是單純制止了幼兒的言語沖突,轉而進入接待幼兒與家長的工作,并沒有深入了解沖突發(fā)生的原因。
3.自身教育素養(yǎng)不完善,易受情緒影響采取暴力行為。觀察的時間里老師們忙于園里的考核,精神疲憊,孩子的過激行為(肢體沖突等)常會被老師以罰站、孤立等暴力行為應對之。
四、本研究中所引發(fā)的思考
面對幼兒的沖突,教師采取的一些應對方式很多時候不為我們認同。但深究起來,一味地指責老師并不合理,這其中涉及一系列問題。
1.教師處理幼兒同伴沖突時,是不是都應該采取積極行為而不應該采取消極行為?以往對教師處理幼兒同伴沖突時表現(xiàn)出來的眾多消極行為,研究者多是從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等方面進行籠統(tǒng)分析,基本上把老師看成圣人,以旁觀者的立場、挑剔的眼光看待老師的一切,放大老師的任何錯誤,批評老師不應該如何如何。而實際上,就像我們大多數(shù)家長都打罵過自己的孩子一樣,教師在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不可能任何時候都采取恰當?shù)姆绞剑萍杭叭?,也不可一味指責教師?/p>
2.是教育觀、沖突觀,還是教學經(jīng)驗更能影響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方式?通過觀察和訪談發(fā)現(xiàn),有多年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在應對幼兒同伴沖突方面會采取更恰當?shù)姆绞?。訪談中大四班老師認為:“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因素,是教的主體,所以當孩子發(fā)生沖突時,我多會以引導者的身份參與沖突,幫助幼兒解決沖突,使其學會正確化解沖突的技巧?!崩罾蠋熡?年的教齡,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使其在教育實踐方面游刃有余,在應對沖突時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創(chuàng)造性,善于發(fā)揮教育機智。而新上任的老師容易迷失自己,對幼兒出現(xiàn)的情況是什么,教師應如何應對,缺乏清晰的判斷與應對能力。因此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在處理沖突方面占更大的比重。
3.面對幼兒同伴沖突時教師的立足點如何?教師的立足點存有偏差,筆者在觀察與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老師處理沖突時,主要立足于秩序的維護與孩子受傷與否,導致了消極的應對行為。所以面對幼兒的同伴沖突,教師不能因其擾亂了教學秩序,破壞了精心準備的物品而惱羞成怒,采取消極應對行為,而應立足于孩子,立足于其身心發(fā)展,要知道我們是在教育孩子,而不是單單維護環(huán)境與秩序。
4.是教師的實踐反思還是培訓更能提高教師應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能力?當然,單純的教學經(jīng)驗并不能保證教師可以獲得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期間,培訓和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師應對沖突的能力,從而促進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
同時,園所還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筆者認為提高教師應對沖突的能力關鍵在于教師的實踐反思與培訓兩方面。幼兒教師需經(jīng)常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剖析,明確自己存在的不足之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應對沖突的能力。[3]此外針對中小地方幼兒園的師資水平,應加大對該地區(qū)幼兒教師的培養(yǎng)力度,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將所學理論應用到實踐中,以培養(yǎng)高水平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參考文獻:
[1]吳小平,袁愛玲.幼兒同伴沖突中教師的“無為”與“有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9).
[2]付麗麗,李國強.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表現(xiàn)及對策[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6).
[3]劉英麗.幼兒教師教育行為偏頗的潛制度分析[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6,(8).
作者簡介:劉召波(1987-),女,山東平度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
指導老師:王海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