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忠良
● 引言
信息技術學科作為綜合實踐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面對一群活潑好動的學生,一周一節(jié)課的安排有時真的挺難讓他們完全沉浸進去,常常會出現(xiàn)有些學生只對打電腦游戲感興趣,對于課堂上的正常學習難以投入的情況,有些學生則學得一知半解,雖然想學好這門課程,但是也不知從何入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讓學生們真正學好這門課程,能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學到一些真本事,特別是能增加一定的信息素養(yǎng),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呢?我通過實踐嘗試,覺得不妨也在信息技術課上評評“三好生”,讓學生們在評比的激勵下逐步樹立自己的學習目標,在教師的引導下慢慢改進自己的學習方式,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漸漸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
● 何謂“三好生”
那么,到底什么是“三好生”,這里的“三好”也是指傳統(tǒng)的“德、智、體”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這里的“三好”是指“好奇、好動、好勝”。
1.好奇
“好奇”就是指學生要對信息技術學習始終抱有一種好奇的心態(tài),好奇是人類的天性,但是要保持這種好奇也是需要花費一番心思的。一開始,學生是愿意主動學習、探索的,但過段時間,他的好奇心就會減弱,假如教師一直進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或者和尚念經(jīng)般的上課,學生的好奇心只能越來越少。那么,如何保護好這份好奇心呢?辦法是多樣的,教師可以讓教學內(nèi)容更加新穎一些,學生的好奇心就會始終有所保持;另外,教師還可以讓課堂語言更加生動一些,信息技術教材圖文并茂,假如不動動腦筋,很容易讓教學陷入“看圖說話”的模式。因此,教師不僅要懂技術,更要鉆研一下口才,要學會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動作、親切自然的神態(tài)引領學生學習,特別是要讓他們像對一個鐘愛的玩具一樣,去對待信息技術的學習,始終讓好奇心“充滿電”、“打足氣”。
例如,在教學《畫圖》程序時,為了讓學生對“畫圖”學習始終保持一份好奇心,我一方面搜集了一些用畫圖程序創(chuàng)作出來的水墨畫、水粉畫等作品,讓學生們看到畫圖看似簡單,卻能創(chuàng)作出如此復雜的圖形,驚訝之余,自然就想去嘗試、去實踐。另一方面,我將學生們優(yōu)秀的畫圖作品作為樣稿,只要畫得好,就可以成為全班,甚至全校的練習樣稿,并且幽默地告訴大家,要大家做到“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個方法一實施,配合以自己風趣的語言和神態(tài),學生們的好奇心想低都不可能。
2.好動
在課堂上,教師往往都會強調(diào)要“靜”,但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其實不妨讓學生多動一動,只有自己動起手來,動起腦來,才能真正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無限魅力。教師要努力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完全投入到信息技術的學習中去。最近,我正在關注國外的一些信息課堂,那些師生就完全打成了一片,在課堂上全身心投入學習。上課,既是教師在上,也是學生在上,從國外的經(jīng)驗可知,教師要盡可能發(fā)現(xiàn)課堂中的“意外”,運用生活中的“亮點”,并且讓這些成為學生們學習信息技術的“內(nèi)驅(qū)力”和“外動力”。
例如,在教學Word時,我“突發(fā)其想”,讓學生先圍著教室里的靜電地板,開始“工業(yè)設計”,同時提出問題:“假如讓你來設計網(wǎng)絡教室的地板,如何設計?”問題一出,立即激起千層浪,原來的地板都是正方形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開始討論起來:“能不能設計成其他圖形?假如能,如何設計?如何用Word來完成這個設計?”設計剛結(jié)束,我立即給出新的挑戰(zhàn):既然設計了地板,能不能再對網(wǎng)絡教室進行一下整體設計,如墻壁的布置、黑板、作品墻的設計,屋頂?shù)难b飾等?這些問題堆在一起,一節(jié)課是解決不了的。怎么辦?回家接著干!設計好了作品,再一本正經(jīng)、像模像樣地搞個作品鑒賞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社會資源,請專業(yè)的設計師作個小小的點評,評出一些作品來,在網(wǎng)絡教室里進行展覽……這樣一“動”,學生要想不投入都難。
3.好勝
從前面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評比是教學的延續(xù),好勝是刺激的本質(zhì)。只有喚起學生的好勝心,教師才可以通過組織評比等活動來引導學生,假如學生根本沒有好勝心,也就失去了上進心。我們常說的學生學習認真、積極、主動,在這些關鍵詞的后面其實就是好勝心在起作用。這一點,特別是在一些傳統(tǒng)教育方法沒辦法處理的情況下,往往可以發(fā)揮意想不到的作用。
例如,有些學生上信息技術課時,要么開開小差,要么講講閑話,或者就做做小動作,給他們講過很多遍紀律的重要性,但仍不見成效。怎么辦,刺激“好勝心”!這如同給他們平淡的學習生活打一支強心針,我專門設計了“守紀小標兵”的小獎狀,表現(xiàn)好,立即發(fā)獎,并且對獎狀實行以小換大處理,即10張小獎狀換1張大獎狀,得到大獎狀就有可能得到我特別贈送的小禮物,或者配合學習上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可以申請信息技術免考等。因為實現(xiàn)的是動態(tài)化獎勵,所以每次上課學生都很在意自己這節(jié)課能不能得到小獎狀,要想換大獎狀,必須有足夠多的小獎狀,也就是必須每節(jié)課都能守紀。這樣一來,一些有時調(diào)皮,有時認真的學生一下子就被吸收到認真的陣營里了。一些經(jīng)常調(diào)皮的學生則會從這些先轉(zhuǎn)化的學生身上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最終也轉(zhuǎn)化為認真學習的好學生。通過實踐,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嘗試還是很有效果的。
通過以上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三好生”不再是傳統(tǒng)評比的專利,也可以遷移到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中來,讓學生在“好奇、好動、好勝”中始終保持著一種前進的姿態(tài),一種奮發(fā)的模式,讓自己的信息素養(yǎng)與信息技能都能更上一層樓。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