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江
[摘要]犯罪心理學作為各高校廣泛開設的一門課程,其教育目標和任務在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學生的犯罪被害、防止學生的不良行為、服務犯罪防控的需要。但是,當前犯罪心理學教學存在課程地位不明、授課學時偏少、綜合知識欠缺、教學方法單一、實踐關注不夠等現(xiàn)實問題。為了提升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效果,我們應當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具體包括重視案例教學、重視影視素材的運用、重視學生的參與、重視多學科知識的運用、改進考查機制等。
[關鍵詞]犯罪心理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D91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3-0115-03
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犯罪心理學課程被各大高校廣泛開設,一些學校還將其作為刑法學或應用心理學的一個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碩士)研究生。除了將犯罪心理學作為必修課的專業(yè)和高校之外,由于受一些影視劇或社會宣傳的影響,其他專業(yè)和其他高校的學生往往對犯罪心理學課程也抱有很大的興趣,因而選修這門課程的學生數(shù)量較大。為了確保學生在犯罪心理學的學習過程中學有所獲,我們有必要準確分析犯罪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并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改革和創(chuàng)新。
一、犯罪心理學教學的現(xiàn)實問題
(一)課程地位不明
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犯罪心理學并不是在所有的高校均有開設,大多只是在一些公安、政法院校開設。在實踐中,犯罪心理學通常作為法學、偵查學、心理學等專業(yè)學生的選修課程,即使是在專業(yè)性的公安、警察院校,該課程也大多被設置為選修課程。在具體的學科歸屬上,有的學校將其歸于刑法學之下,有的學校將其歸于心理學之下,還有的將其歸于犯罪學或者社會學之下。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犯罪心理學究竟是應當作為選修課程還是作為必修課程開設?是應當作為所有高校的課程還是作為部分高校的課程開設?學生往往只是將其作為獲得學分的手段,因而犯罪心理學的課程地位不明,在具體定位上也顯得不夠明晰。
(二)授課學時偏少
據(jù)筆者統(tǒng)計,在犯罪心理學作為選修課程的高校中,其授課學時大多為30至40學時之間。例如,西南政法大學為30學時,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為36學時,西南大學為36學時,山東警察學院為34學時。但是,犯罪心理學所涉及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包括犯罪心理學緒論、犯罪心理形成論、犯罪心理類型論、犯罪心理防治論等幾大方面,如此龐雜的內(nèi)容,要在較短的學時之內(nèi)實現(xiàn)有效教學是比較困難的。
(三)綜合知識欠缺
“犯罪心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與很多學科都具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盵1]尤其是與刑法學、犯罪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關聯(lián)十分密切。但現(xiàn)在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無論是教材的編寫人員還是課程的講授人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綜合知識欠缺的問題。例如,就教材編寫人員而言,現(xiàn)有大多數(shù)犯罪心理學教材都是由某一個學科的專業(yè)人員所編撰,很少有多學科專業(yè)人員共同編寫的犯罪心理學教材,由此導致教材內(nèi)容對部分學科知識的運用不夠。例如,由心理學專業(yè)人員編撰的教材,往往對其中的刑法學、犯罪學等知識的掌握和運用不夠;而由刑法學專業(yè)人員編撰的教材,則存在對心理學知識掌握不夠的問題。在犯罪心理學的教學過程中,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由于教師往往都只熟悉某一學科的知識,很少能夠掌握多學科知識,由此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自己不熟悉的知識領域很難深入展開。
(四)教學方法單一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對此,1964年3月10日,毛澤東在《群眾反映》上批示:“現(xiàn)在學校課程太多,對學生壓力太大,講授又不甚得法??荚嚪椒ㄒ詫W生為敵人,舉行突然襲擊。這三項都是不利于培養(yǎng)青年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fā)展的。”[2]受制于課時少等方面的因素,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方法主要還是停留在教師講授這一傳統(tǒng)的模式上,教學方法顯得比較單一,學生參與度不高,其趣味性得不到充分展示。
(五)實踐關注不夠
犯罪心理學關注犯罪心理的形成發(fā)展與預防矯治,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但現(xiàn)有的犯罪心理學教學往往偏重于對基本理論的介紹,而缺乏對實踐的關注,正如有學者所說:“現(xiàn)有的犯罪心理學的內(nèi)容,完全偏重于理論說教,而對實踐應用性內(nèi)容的研究不夠?!盵3]其主要表現(xiàn)形式就是在教材內(nèi)容中,理論部分的內(nèi)容占據(jù)半壁江山,鮮見結合具體案件予以專門分析的論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把重點放在對基本理論的介紹和闡述上,考試時也主要是對相關理論、概念、特點等方面的考查,即使在教學過程中引入相關的案例,也往往因為缺乏扎實的實證調(diào)查研究而留于膚淺。對實踐問題的關注不夠,其直接后果就是學生僅僅將該課程作為獲得學分的手段,而未能認識到該課程在實踐運用中的巨大價值。
二、犯罪心理學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
近年來發(fā)生的一些重大案件,如馬加爵案、法大弒師案、藥家鑫案等,之所以引起全社會的關注,除了案件本身造成的重大影響之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犯罪人身份的特殊性,他們都具有大學生的身份。大學生的身份原本是與智慧、人才等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但這些案件中的大學生卻實施了嚴重的犯罪行為,不由得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他們?nèi)狈∪娜烁窈徒】档男睦?。事實上,大學生由于正處于人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表現(xiàn)為身體上的成熟與心理上的稚嫩這一矛盾。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較為嚴重,以至于有學者說:“當代大學生是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4]如果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其結果就可能演化為嚴重的犯罪行為。因此,在犯罪心理學教學中要樹立這樣一種理念,即相較于對具體知識的掌握,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更為重要。犯罪心理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在于,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二)防止學生的犯罪被害
犯罪行為的實施會給被害人帶來極大的傷害。通過犯罪心理學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促使犯罪心理形成的內(nèi)外因素以及犯罪心理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進而在學習生活中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消除犯罪心理形成的外部因素,避免自己成為犯罪的侵害對象。同時,由于每一個人都是潛在的犯罪被害人,因而通過對犯罪心理學的學習,也要讓學生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犯罪行為時能夠理性、冷靜、機智地應對,積極促使犯罪人心理的良性轉(zhuǎn)化,避免因犯罪心理惡性轉(zhuǎn)化造成的更大損害。
(三)防止學生的不良行為
通過犯罪心理學的學習,要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在面對困難、挫折以及與他人產(chǎn)生沖突時,能夠積極應對,而不是轉(zhuǎn)化為違法犯罪等不良行為,這在當前社會轉(zhuǎn)型的大背景下更具現(xiàn)實意義。當前,由于就業(yè)壓力等方面的原因,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要面臨著諸多的壓力,有的大學生由于不能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輕率地實施犯罪行為,給自己、家人、他人和社會造成極其嚴重的損害。為此,我們要通過犯罪心理學的教學,讓學生理性面對困難和挫折,用合法、合理的行為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避免實施違法行為乃至走上犯罪道路。
(四)服務犯罪防控的需要
犯罪心理學直接關注犯罪心理的形成發(fā)展規(guī)律,對于預防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習犯罪心理學的學生,尤其是政法、公安類專業(yè)院校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大多要參與到犯罪防控工作中去,而法學是一門應用型學科,“法學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應用類法律人才?!盵5]因此,犯罪心理學教學要面向?qū)嵺`,服務于犯罪防控的現(xiàn)實需要,要通過犯罪心理學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犯罪心理學的基本知識,為將來從事司法實務工作特別是從事犯罪防控工作提供理論指導。
三、犯罪心理學教學的改革建議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么,還要知道怎樣教?!盵6]為了更好地發(fā)揮犯罪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提升教學效果,我們應當結合犯罪心理學的教學目標和任務,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為此,筆者擬就犯罪心理學教學提出如下具體的改革建議。
(一)重視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法被廣泛地運用于法學、醫(yī)學、管理學等專業(yè)的教學活動中,它能夠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法學教學活動中,案例教學法不僅為教師所青睞,也為學生所廣泛認同。作為直接關注犯罪行為和犯罪心理的犯罪心理學,在教學活動中采用案例教學法原本是自不待言的問題。但事實上,無論是教材還是授課內(nèi)容,現(xiàn)有的犯罪心理學教學在案例運用這一問題上都還存在諸多不足,其原因固然有授課教師自身的原因,比如大多數(shù)授課教師均缺乏實踐經(jīng)驗,對真實的犯罪案例了解不夠。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實證研究的匱乏使得教師對真實案例的掌握面臨諸多現(xiàn)實困難,特別是一些具有犯罪心理分析價值的重大典型案例,往往由于案件管理、保密等方面的原因而無法為教學研究人員所接觸。由此導致的問題就是教師雖然能夠在教學活動中意識到案例的重要性,但受制于客觀因素而只能粗枝大葉地選擇一些案例,對案例細節(jié)的把握不夠,對案情的深度挖掘不夠,因而導致相關的分析停留于宏觀和抽象層面,缺乏深入細致的闡釋。為此,在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活動中,要重視對案例的運用,尤其要積極倡導實證研究,從而掌握案例的全貌和細節(jié),使案例分析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重視影視素材的運用
“法學教育內(nèi)容的多元性決定了法學教育方法的多元性。”[7]除了常用的案例教學方法之外,在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活動過程中,還應當重視影視素材的運用。其原因在于,相較于直接的語言表達,影視素材給學生的印象更深,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些著名的影視如《沉默的證人》、《沉默的羔羊》、《罪惡迷途》等雖然具有藝術夸張的成分,但是其所揭示和反映的問題完全可以作為犯罪心理學教學的素材。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可以先安排學生在課余時間觀看相關影視劇,之后在課堂上就其中的犯罪心理學問題進行討論;也可以在課堂教學的進行過程中,穿插部分經(jīng)典的影視片段,強化學生對相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當然,影視素材的運用只能是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不能以影視素材的播放代替講解,更不能將之作為科學知識與犯罪心理學和影視刻畫的犯罪心理學等同視之。
(三)重視學生的參與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兩個最關鍵的要素,是教育活動的參與主體?!霸诟叩冉逃龑嵺`中,培養(yǎng)與激發(fā)大學生學習動機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要調(diào)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真正實現(xiàn)自主學習?!盵8]在犯罪心理學教學過程中,也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其實質(zhì)在于激發(fā)學生認知的內(nèi)驅(qū)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為此,犯罪心理學教學就不能只是教師一人唱獨角戲,而應該通過案例討論、心理劇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討論。特別是對于一些新近發(fā)生的社會熱點案件,學生往往抱有極大的興趣,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挖掘其中的犯罪心理學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如此才能保證學生對教學活動充滿興趣并隨著教師的引導而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四)重視多學科知識的運用
犯罪心理學是典型的交叉學科,其所涉及的學科龐雜、內(nèi)容繁多,其中,“心理學,尤其是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內(nèi)容非常廣泛,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9]而法學也涵蓋了刑法、偵查學等具體學科的知識。例如,對同一個案例,如果僅僅從刑法學、犯罪學等角度去認識,就會顯得比較單薄甚至枯燥,但如果能夠借鑒教育學、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的知識,則會使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提升。因此,要提升犯罪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就必須要重視多學科知識的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提升和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除了對心理學和刑法學知識要有較為精準的掌握之外,還應當廣泛了解偵查學、痕跡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方面的知識 ,從而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水平。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分析問題的不同角度,努力運用不同的學科知識去分析犯罪心理學問題。
(五)改進考查機制
考查是所有本科教學活動都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從實踐中的具體做法來看,犯罪心理學的考查無外乎開卷考試、閉卷考試和提交小論文這幾種形式。但閉卷考試實際上還是典型的應試教育模式,對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不到位;而單純的開卷考試往往又會使學生不重視相關知識的學習,考查有流于形式的可能;提交小論文固然能夠引起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對于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有著積極意義,但由于犯罪心理學課程大多開設于低年級,很多學生對撰寫論文的基礎知識尚且不了解,其結果就是不少學生在沒有認真思考的情況下胡亂粘貼、復制他人的論文,完全失去了教學考查的意義。針對這些現(xiàn)實問題,我們應當改進現(xiàn)有的犯罪心理學教學的考查模式,堅持平時考查和期末考查的統(tǒng)一。平時考查重在考查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可以采用提交案例分析報告、影視劇觀后感或者直接進行課堂討論等形式來實現(xiàn);期末考查重在讓學生形成對本學科的基本認知,掌握最基本的理論知識并能夠具體運用,可以選擇多種題型進行考查,其中開放式題目或者主觀題不應少于60%,而且至少要有一道案例分析題。通過這樣的考查方式,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犯罪心理學教學的目標和任務,提升犯罪心理學的教學質(zhì)量。
[參考文獻]
[1]梅傳強主編.犯罪心理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
[2]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7.
[3]梅傳強,孫晶.犯罪心理學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1):117.
[4]梅傳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8.
[5]徐顯明主編.中國法學教育狀況(2008)[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42.
[6]楊曉萍主編.高等教育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154.
[7]朱立恒.中國法學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J].法學雜志,2008(1):109.
[8]馮維主編.高等教育心理學[M].重慶:重慶出版社,2012:68.
[9]崔麗娟.心理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9.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