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香 靳丹丹
(北京師范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北京 100875)
1.引言
2013年一部電影的熱映,讓《了不起的蓋茨比》再次走入人們的視線,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其實,在這部電影與中國觀眾見面之前,譯者劉峰的《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中文譯本就于2012年4月出版發(fā)行了。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評價這部作品是一部關于美國夢及其破滅的故事,這樣一部極具美國本土文化色彩的文學作品,要成功翻譯,就不得不用到翻譯改寫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符合中國觀眾的閱讀習慣和文化觀念。本文著眼于分析劉峰《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文譯本中,運用翻譯改寫理論的翻譯策略所呈現(xiàn)出的中國本土文化的遣詞造句。
2.改寫理論簡述
傳統(tǒng)的翻譯研究注重語言對照和文本分析,即重形;而勒弗維爾提出的翻譯改寫理論則注重翻譯與文化的相互作用,強調文化因素對翻譯的影響和制約,即重意。“形”與“意”的碰撞在翻譯理論和研究發(fā)展史上是一場沒有硝煙也沒有勝敗的“戰(zhàn)爭”。20世紀80年代,翻譯的文化論登上舞臺,其代表人物之一美國學者勒弗維爾提出了翻譯改寫理論的雛形——“折射”理論,“折射”指對文學作品的改編,他認為文學作品之所以能夠廣泛傳播,甚至影響深遠,得益于譯者為不同的讀者而進行的改編。1990年,勒弗維爾明確提出翻譯就是文化改寫,改寫就是“操縱”的理論,改寫是出于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的需要。之后,他對改寫理論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和完善,最終確立了翻譯改寫理論,提出了“改寫”的作用及意義,并從文學系統(tǒng)角度出發(fā),指出了制約文化介譯的三個要素,即意識形態(tài)、社會主流的詩學和贊助人。這一理論觀點得到了國內外許多學者的支持,但也有一些學者在影響因素的具體分類上有不同意見,他們始終堅持兩個影響要素的觀點,即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觀。無論具體要素的分類有何不同,翻譯改寫理論中的文化“操縱”觀點是毋庸置疑的。
總之,“翻譯的過程就是改寫的過程”的觀點打破了以往翻譯研究以原文為中心的傳統(tǒng)思維,使得譯者不再是原作者的仆人,而是相對獨立的創(chuàng)作者;使得翻譯不再是原作的變相存在,而是相對獨立于原作,是兩個文學系統(tǒng)和文化系統(tǒng)之間調停的結果。
3.劉峰的具體翻譯策略
劉峰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的具體翻譯策略中,改寫理論的應用很明顯,這種文化的“操縱”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的選擇、成語的大量使用、本土特色語言的運用和詞語的強化四個方面。
3.1 文本的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走向國際化,在此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懷著一個美國夢,憧憬美國上流社會、物質財富和大好機遇。然而,事實上,繁華是經(jīng)歷過蕭條,財富是經(jīng)歷過貧窮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恰恰生動地展示了大蕭條時期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面貌,那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
譯者選擇這部作品翻譯,首先是受到了“詩學”觀念的影響,因為這是一部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英文小說之一,在國內外文學系統(tǒng)中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深遠影響。同時,譯者受到意識形態(tài)的左右,這本作品深刻揭示了物質財務不能取代精神財富,貪圖享樂的拜金主義必然帶來悲劇的真理,這樣的意識形態(tài)符合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規(guī)范和標準,因此顯性的意識形態(tài)在譯者的文本選擇中就發(fā)揮了不小作用。再次,由于這部作品在文學史上極高的社會地位和深遠影響,贊助人看中它所帶來的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因此譯者得到了贊助人的支持。由此可見,譯者在文本選擇上遵循了翻譯改寫理論,深受文化“操縱”的影響。
3.2 成語的大量使用
劉峰在其譯本中使用了大量成語,使這部作品讀起來頗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味,符合中國讀者的認知和欣賞習慣,更加契合漢語讀者的傳統(tǒng)詩學觀和意識形態(tài)。這部《了不起的蓋茨比》共有九個章節(jié),隨機選取第五章,譯者就使用了44個成語,例如:虛無縹緲(unreal),燈火通明(lit)、心不在焉(quickly)、吞吞吐吐(uncertainly)、煞有介事(in a grave murmur)、悠然自得(of perfect ease)、正襟危坐(rigidly)、不假思索(automatic quality),等等。將lit翻譯為成語“燈火通明”,將原文的從塔頂?shù)剿锥剂林鵁暨@樣的景象描述得絢麗至極,讓讀者感受到蓋茨比門前的燈塔就像他心中的信念一樣,一直指引著他不斷前行;原文rigidly本意是僵硬的,這里形容蓋茨比故作鎮(zhèn)定,其實內心很緊張地坐下,用成語“正襟危坐”表現(xiàn)他內心的緊張和外表的淡定恰到好處。由此可見,譯者選用大量成語達到了將原文翻譯為符合目標語文化和表達方式的目的。
3.3 本土特色語言的運用
例如,原文只說“know their first names”,但譯者將其翻譯為“混得很熟”,頗具中國本土色彩,我們口語說“混得好”“混得熟”,這里的“混”其實是略帶褒義的,體現(xiàn)了一種隨心隨性的交往方式。又如“吹了”也是當下年輕人對“分手”的很流行的語言表達方式。再如,譯者使用了“咬緊了牙關盼啊盼”這個本土色彩濃厚的表達方式表現(xiàn)原文中對主人公熱切期盼的刻畫,讓中國讀者腦海中對主人公的形象判定靈動逼真。我們通常說“咬緊牙關”克服困難,主人公“咬緊牙關”盼著跟女主人公的見面,可見他在期盼中克服了多少困難,忍受了多少孤獨,深刻地表達了他對她的深切思念之情;“乳汁”和“玉液瓊漿”這兩個頗具中國古典意味的詞匯,“玉液瓊漿”出自于古文“吮玉液兮止渴,嚙芝華兮療饑”和“華酌既陳,有瓊漿些”,形容用美玉制成的漿液,古代傳說飲了它可以成仙,用來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用 “玉液瓊漿”對應原文中的“milk of wonder”可謂是不僅達意,更傳神。
3.4 詞語的強化
為了更好地翻譯出原文的意義,譯者多次使用了詞語的強化,即用多個漢語詞匯補充說明英文原作中某一個詞匯。如“爛醉如泥”、“一錘定音”、“添油加醋”、“高朋滿座”在原文中都沒有對應的詞匯,這些是對原文的補充說明,通過詞語的增加,更強化了原文所要傳達的意義。
4.結語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人類文學史上的無價瑰寶,是人類的精神財富,它的廣泛傳播和深遠影響離不開譯者的辛勤勞動和不斷創(chuàng)新。本文通過分析劉峰的中文譯本,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遵循了勒弗維爾提出的翻譯改寫理論,重視文化在翻譯過程中的“操縱”作用,具體表現(xiàn)在文本選擇、成語使用、本土特色語言運用和詞語強化四個方面。我們深刻認識到,翻譯改寫理論對于翻譯研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因為譯者傳達的不僅是文字,也不僅僅是意義,更是一種信念、一種文化和一種信仰的傳達。
[1]Lefevere,Andre.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
[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book[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10.
[3]陳德鴻,張南峰.西方翻譯理論精選[M].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0:176.
[4]蔣驍華.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闡發(fā)與新思考[J].中國翻譯,2003,(5).
[5]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
[6]王會.翻譯改寫理論研究綜述[J].語言文學,2010.
[7]趙文靜.翻譯的文化操控——胡適的改寫與新文化的構建[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